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家系进行基因分析,观察其视网膜劈裂基因(RS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 家系研究。一个三代15人的XLRS家系纳入研究。包括先证者在内的9名家系成员行眼科常规检查。6名家系成员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其中,男性6人10只眼,女性3人6只眼。抽取家系成员中12人的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DNA测序分析,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眼底检查者正常4人8只眼,其中男性1人2只眼,女性3人6只眼。均无视力下降主述。检查结果符合XLRS临床诊断者5例10只,均为男性。患眼视力手动~0.5。出现视力下降时年龄均<10岁。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黄斑区放射状囊样劈裂、周边视网膜劈裂;OCT检查可见黄斑区劈裂8只眼,周边视网膜劈裂6只眼。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者3人,男性。5例临床确诊者RS1基因在外显子4的末位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326G>T),该突变导致RS1基因编码的视网膜劈裂蛋白第10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p.Gly109Val)。1名3岁儿童具有与5例患者相同的基因突变。眼底检查正常的3名女性为p.Gly109Val突变的杂合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p.Gly109Val突变为XLRS家系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马翔  黎晓新  赵贵阳 《眼科研究》2011,29(4):367-372
背景研究表明,导致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原因是RS1基因突变,XLRS的不同临床表现型与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关,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12个中国人XLRS家系及检测到的11种XLRS!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对12个XLRS家系的28例男性患者(其余3例已死亡)及女性携带者和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裂隙灯及眼底检查,部分患者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A/B型超声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对XLRSl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并对发现异常泳带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12个家系的28例男性患者中27例有典型的黄斑及视网膜劈裂表现,ERG检查可见b波振幅下降,b/a波比值倒置。12个家系中检出11种不同的XLRSl致病基因突变,其中有4种新发现的基因突变,即:位于外显子1的移码突变(L9CfsX20);位于外显子5的Aspl45His,Argl56Gly和Trp163X突变,并新发现1种非疾病相关多态性(NSP),即位于外显子6的576C—T(Pr0192Pro)改变。同时发现位于外显子1的移码突变(22de/T),外显子1与内含子1剪接位点突变(IVS1+2TtoC)和Argl02Gln,Arg209His,Arg213Gln突变家系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型XLRS。结论XLRS1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原因,XLRS的严重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突变位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33例XLRS患者、26名女性携带者和100名无眼疾的健康正常对照人群纳入研究。33例患者来自8个家系18例;散发病例15例。均为男性,双眼发病。66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微囊样劈裂49只眼,占74.2%;黄斑部层状劈裂43只眼,占65.2%;视网膜周边部劈裂32只眼,占48.5%。视网膜脱离17只眼,占25.8%;合并玻璃体积血9只眼,占13.6%。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的42只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b波振幅降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视网膜劈裂基因(RSl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DNA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同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NA测序发现19种不同的RS1基因突变。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是p.Gly70Cys、p.Trp112Arg、p.Arg156Trp、p.His207ProfsX56、p.Arg209AlafsX28、p.Cys223Tyr。正常对照人群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X2=0.731,3.438,0.820,3.208,1.992; P>0.05)。结论 RS1基因突变是导致XLRS的主要原因;RS1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不能通过基因型来预测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及其并发视网膜脱离和(或)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XLRS并发视网膜脱离和(或)玻璃体积血患者21例27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眼底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微囊样劈裂病变合并周边部视网膜劈裂.平均视力0.11±0.09,黄斑劈裂平均面积为(1.09±0.56) mm2.12只眼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并发玻璃体积血,4只眼同时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积血.均行经扁平部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根据情况行内界膜剥离,眼内激光光凝,C3 F8或硅油填充.手术后随访9~1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1个月.观察视力以及视网膜解剖结构改善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20只眼,占74.1%;维持不变者7只眼,占25.9%.平均视力提高至0.26±0.15.与治疗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00).27只眼视网膜解剖结构复位良好,视网膜平伏.OCT检查显示,黄斑劈裂平均面积(0.29±0.21) mm2,较治疗前黄斑劈裂平均面积显著缩小(t=10.358,P=0.000);黄斑微囊样病变得到明显的改善.随访期间4只眼出现并发症,占14.8%.其中,2只眼分别在手术后6、8个月并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在手术后4个月出现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在手术后15个月因新发视网膜裂孔而发生玻璃体积血.给予再次手术治疗后,4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提高XLRS患者视力,恢复视网膜解剖结构,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又称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引起男性青少年黄斑变性的最主要原因[1,2]。其临床表现为眼底病变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裂开,玻璃体积血及玻璃体内一半透明的膜[1]。1997年Sauer等[3]将导致XLRS发病的视网膜劈裂症基因(RS1基因)定位于Xp22.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XLRS2家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联合DNA测序,对其进行了基因检测,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临床确诊的XLRS患者6例和无眼疾的50名正常对照人群纳入研究。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经临沂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受检者均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国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患者的基因突变,为患者及亲属提供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2个XLRS家系29位男性患者及女性携带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的XL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应用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分析, 对PCR产物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发现异常泳动带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 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 结果 12个XLRS家系检出11种不同的XLRS1致病基因突变,其中,第一外显子碱基缺失致移码突变1种: c.22delT(L9CfsX20);1种碱基缺失致无义突变(Trp163X);1种剪接位点突变(c.52+2 T→C; IVS1+2T to C); 8种碱基替换导致错义突变(Ser73Pro、Arg102Gln、Asp145His、Arg156Gly、Arg200Cys、Arg209His、Arg213Gln、Cys223Arg)。对照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新发现4种基因突变,即:移码突变(L9CfsX20),位于外显子5的Asp145His、Arg156Gly、Trp163X突变;一种新发现的非疾病相关多态性(NSP):即位于第6外显子的 c.576C→T (Pro192Pro)改变。 结论 12个家系发现11种不同的XLRS1致病基因突变,XLRS1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XLRS症的原因。基因突变检测可以为患者及亲属提供基因诊断及家系遗传指导。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77-81)  相似文献   

7.
冶卓  纪艳丽 《眼科研究》2012,30(1):94-96
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OMIM#312700)是一种较少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累及双侧视网膜,造成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之间的劈裂,患者具有典型的车轮状中心凹劈裂和视网膜电图b/a比值下降的特征性电生理改变,是由于XLRS1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眼底疾病.就XLRS的发病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田露  蒋凤  许可  张晓慧  孙腾洋  卢宁  彭晓燕  李杨 《眼科》2016,(4):219-224
目的通过对眼底黄色斑点症患者ABCA4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国人Stargardt病(STGDI)患者中ABCA4基因突变特点及其表型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可疑Stargardt病患者119例,其中17例家族史明确,102例为散发。方法利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患者ABCA4基因50个编码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区,并记录患者的表型特征。主要指标ABCA4基因测序结果、家族史、眼底像、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眼底自发荧光(AF)、视网膜电图(ERG)、视力。结果 119例STGDI患者中110例(92.4%)检测到2个及以上ABCA4基因致病突变,9例(7.6%)检测到1个致病突变。本研究共检出136种突变,其中新发现突变16种。基因突变中55.1%(75/136)为错义突变,15.4%(21/136)为缺失或插入,17.6%(24/136)为剪接位点突变,11.8%(16/136)为无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为无义突变p.Y808X,其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17次(7.1%)。STGDI患者平均发病年龄(12.85±9.01)岁,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11±0.12)。结论本研究结果拓展了ABCA4基因突变谱。中国人STGDI患者发病年龄早、视力损伤重,且ABCA4基因特点与其他种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石慧  李涛  李斌 《眼科研究》2010,28(7):646-649
目的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特征,研究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6名成员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直接进行DNA测序分析,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先证者发生第625位核苷酸C→T,导致第209位氨基酸Arg→Cys。家系中有2名女性成员的外显子6核苷酸第625位的单碱基突变,为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突变携带者。结论本家系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是由RS1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亮蓝(BBG)辅助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非对照研究.27例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27只眼纳入研究.常规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90 D前置镜眼底检查,A和(或)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视野检查.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手术中采用BBG辅助ILM剥离,手术后采用C3F8气体填充.观察患者有无视网膜或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眼压增高等BBG毒性反应.手术后1、7 d,1、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手术前相同的仪器设备行相关检查,对比分析手术前后BCVA、眼压、眼底表现、视野变化、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等情况.结果 BBG辅助下,所有患者均完整地剥离ILM.无手术后角膜水肿、前房反应、眼压升高、视野缺损等不良反应发生.手术后1个月,27只眼中2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完全复位,占96.3%;1只眼黄斑裂孔未闭合、视网膜再脱离,占3.7%.手术后6个月,27只眼中25只眼视力提高,占92.6%;2只眼视力不变,占7.4%.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5).结论 BBG可充分染色ILM,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其辅助ILM剥离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 AMD)10例(11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4例(4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例(6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慢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分别对其行玻璃体腔康柏西普(0.05 ml)注射治疗。随访时间为注射后1 d、2周、1个月、3个月,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距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厚度值、眼压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射3个月后,w AMD组、RVO组及DR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注射前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0.2恢复到0.4,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由治疗前0.3恢复到1.0,视力均明显提高。w AMD组:治疗前后黄斑部厚度差值(112.9±128.8)μm,RVO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度差值(403.0±213.0)μm,DR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差值(110.0±1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治疗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以及与患者视力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12月间确诊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12例116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和OCT检查。视力采用LogMAR视力表检查;眼底检查采用直接检眼镜和前置镜检查;OCT检查采用Zeiss HD-OCT,扫描速度27 000 A扫描/s, 扫描区域6.0 mm×6.0 mm,扫描模式为512×128。根据OCT检查所见的黄斑前膜对视网膜不同牵引情况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FT)、体积、平均厚度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采用SPSS16.0软件对患者的各项OCT检查指标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只黄斑前膜眼可分为无视网膜牵引、切线方向或切线方向合并前后方向牵引3种情况,各自分别占本组患眼的9.48%、84.48%、6.04%。97只眼合并视网膜水肿,占总眼数的83.62%;水肿分别位于外核层(ONL),外网状层(OPL),内核层(INL)。14只眼合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劈裂,占总眼数的1207%;27只眼有视细胞内外节(IS/OS)损伤,占总眼数的23.28%。CFT与视力密切相关(P<0.05),而体积、平均厚度和FT与视力无相关性(P>0.05)。患者年龄、性别、不同种类的视网膜牵引、是否合并板层孔、IS/OS损伤和RNFL劈裂等与视力无相关性。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OCT特征可表现为有无视网膜牵引以及视网膜水肿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劈裂。在CFT、体积、平均厚度以及FT等黄斑区OCT测量指标中,CFT与患者的视力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基因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家系的XLRS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发病机制,为建立基因诊断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两个家系的XLRS1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的筛选及检测。 结果 在家系1中发现Pro193Ser突变。 结论 在XLRS家系中发现XLRS1基因突变。本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XLRS 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49-1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光意外损伤视网膜对视力和黄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自2014-01/2015-06视网膜激光损伤患者11例11眼。患者初诊时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OCT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多焦ERG等检查。根据病情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和玻璃体手术等。初诊后1、3、6 mo复查行视力、BCVA和黄斑OCT等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18岁以下者8例(73%)均为男性,均因玩耍激光笔致黄斑损伤;18岁以上者3例(27%),因工作原因致激光损伤。激光损伤眼 BCVA≤0.3者10眼(91%);BCVA≥0.3者1眼(9%)。黄斑裂孔者10眼(91%),均为全层黄斑裂孔,直径224~519μm。黄斑区RPE损伤伴IS/OS损伤1眼(9%)。黄斑裂孔伴周边牵拉或囊样水肿者6眼(55%),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治疗;而黄斑裂孔稳定者4眼(36%)和RPE损伤者1眼(9%)给予保守治疗;6眼黄斑裂孔手术者,裂孔闭合1眼(17%),手术后复诊时黄斑裂孔周边视网膜囊样水肿消退,裂孔稳定5眼(83%)。4眼黄斑裂孔观察者和1眼RPE损伤观察者随访期内稳定。但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视力均无明显改善。结论:激光意外损伤视网膜后患者视力明显下降,主要损伤黄斑区,且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发生的部位与活体病理形态学改变特点.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高度近视患者71例(95眼),平均年龄(52.99±11.13)岁;男25例(32眼),女46例(63眼).平均屈光度(-12.2±3.18)D,平均矫正视力0.24±0.28.方法 用Stratus OCT或Cirrus OCT对高度近视患眼进行黄斑区、后极部和视乳头进行水平和乖直线性扫描,观察视网膜劈裂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改变.结果 高度近视95眼中,发生后极部视刚膜劈裂75眼(78.9%),其中发生4个象限、2个象限和1个象限视网膜劈裂分别是32眼(42.7%)、5眼(6.7%)和38眼(50.7%).55眼(60.4%)发生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劈裂,35眼(63.6%)同时有后极部视网膜劈裂.75眼后极部视网膜劈裂中,5眼(6.7%)为内层劈裂,27眼(36.0%)为外层劈裂;32眼(42.7%)为全层劈裂;12眼(16.0%)为微皱褶改变;12眼同时合并黄斑区视网膜劈裂;55眼(57.9%)黄斑区出现其他病理形态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可发生于黄斑区、后极部和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可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外层和全层;可以是弥散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病理性近视眼眼球形态在三维磁共振成像中的分型,不同类型的病理性近视眼眼底病变中各眼球形态分布,以及眼球形态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及眼底病变类型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将病理性近视患者58例(104只眼)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按眼轴长度分为<29 mm组和≥29 mm组;按屈光度分为-6.00~-12.00 D组、-12.25~-18.00 D组及≥-18.25 D组;按眼底病变分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劈裂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及单纯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屈光度、散瞳检查眼底、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磁共振眼眶扫描检查。观察各组别中不同眼球形态的发生率及差异。 结果根据临床经验和三维磁共振成像结果,将病理性近视眼球形态分为椭圆形10例(14只眼)、锥形22例(26只眼)、扭曲形24例(36只眼)、桶形20例(28只眼)。在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10例(10只眼)中,锥形和扭曲形各4例(4只眼),占40.0%(4/10);椭圆形2例(2只眼),占20.0%(2/10)。黄斑劈裂患者8例(8只眼)中,扭曲形4例(4只眼),占50.0%(4/8);桶形4例(4只眼),占50.0%(4/8)。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例(6只眼)中,桶形4例(4只眼),占66.7%(4/6);扭曲形2例(2只眼),占33.3%(2/6)。单纯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患者54例(80只眼)中,扭曲形18例(26只眼),占32.5%(26/80);锥形18例(22只眼),占27.5%(22/80);桶形10例(20只眼),占25.0%(20/80);椭圆形8例(12只眼),占15.0%(12/80)。4种眼球类型的分布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不同眼轴组及不同屈光度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44.13,48.93;P<0.05),在不同病理性近视眼眼底病变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15.59,P>0.05)。 结论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全面直观地反映眼球的具体形态,病理性近视眼眼球形态与年龄、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相关,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及单纯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眼球形态偏向于扭曲形和锥形,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偏向于桶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和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RDH)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6例349只眼中合并MRS和MRDH的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主觉验光、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Goldmann三面镜检查,以及眼底照相、A/B型超声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349只眼中后极部存在MRS和(或)MRDH 24只眼,占6.9%.眼底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跟均有后巩膜葡萄肿(PS),占100.0%;玻璃体黄斑牵引条带(VMT)2只眼.占8.3%;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2只眼,占8.3%;黄斑全层裂孔1只眼,占4.2%.B型超声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眼均伴有PS,占100.0%;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7只眼,占29.2%,脱离的视网膜与PS锥顶形成弓样结构;VMT条带2只眼,占8.3%.OCT检查结果 显示,黄斑部外层视网膜劈裂(ORS)22只眼,占91.7%,其中合并黄斑部内层视网膜劈裂(IRS)8只眼,占黄斑部ORS的36.4%.MRDH 5只眼,占20.8%,其中合并ORS 3只眼,占MRDH的60.0%;单纯性MRDH 2只眼,占MRDH的40.0%,其中合并VMT 1只眼.VMT 13只眼,占54.2%;黄斑囊样水肿(CME)3只眼,占12.5%;黄斑板层裂孔4只眼,占16.7%.结论 MRS和MRDH是伴有PS的高度近视眼的常见并发症.与常规眼底检查和B型超声相比,OCT是发现MRS和MRDH的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和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RDH)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6例349只眼中合并MRS和MRDH的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主觉验光、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Goldmann三面镜检查,以及眼底照相、A/B型超声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349只眼中后极部存在MRS和(或)MRDH 24只眼,占6.9%.眼底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跟均有后巩膜葡萄肿(PS),占100.0%;玻璃体黄斑牵引条带(VMT)2只眼.占8.3%;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2只眼,占8.3%;黄斑全层裂孔1只眼,占4.2%.B型超声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眼均伴有PS,占100.0%;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7只眼,占29.2%,脱离的视网膜与PS锥顶形成弓样结构;VMT条带2只眼,占8.3%.OCT检查结果 显示,黄斑部外层视网膜劈裂(ORS)22只眼,占91.7%,其中合并黄斑部内层视网膜劈裂(IRS)8只眼,占黄斑部ORS的36.4%.MRDH 5只眼,占20.8%,其中合并ORS 3只眼,占MRDH的60.0%;单纯性MRDH 2只眼,占MRDH的40.0%,其中合并VMT 1只眼.VMT 13只眼,占54.2%;黄斑囊样水肿(CME)3只眼,占12.5%;黄斑板层裂孔4只眼,占16.7%.结论 MRS和MRDH是伴有PS的高度近视眼的常见并发症.与常规眼底检查和B型超声相比,OCT是发现MRS和MRDH的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OCT图像特征及其与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 取140只眼按OCT图像特点分为7组,每组20只眼:(1)单纯性黄斑出血;(2)视网膜劈裂;(3)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4)视网膜脱离;(5)黄斑裂孔;(6)黄斑萎缩;(7)视网膜前膜.分析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与各组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 单纯性黄斑出血组平均年龄最小(31.05±14.96)岁,与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劈裂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8.00±16.59)岁、(52.30±10.98)岁,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视网膜劈裂组与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组与黄斑萎缩、视网膜前膜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萎缩、视网膜前膜组四组间平均年龄无统计学意义.黄斑萎缩组屈光度最高,平均(-17.30±3.53)D,与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组平均矫正视力最差,为0.04±0.03,与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萎缩与黄斑裂孔组矫正视力较视网膜脱离组好,视网膜劈裂和视网膜前膜组矫正视力最好,平均矫正视力大于0.3.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随年龄增加,病变类型不同;屈光度越高,病变越严重;病变类型不同,矫正视力不同.根据其OCT图像分类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对白内障患者行术前眼底评估的优势。方法通过OCT对患者黄斑进行扫描,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显微结构。结果 127例(185只眼)白内障患者中,49例(52只眼,28.1%)患者由于晶状体混浊严重,用OCT仪无法进行扫描,107例(133只眼,71.9%)可通过OCT对黄斑区的细微结构进行大概评估。其中,80例(103只眼)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OCT检查发现异常的有27例(30只眼):硬性渗出1例(1只眼),黄斑水肿8例(10只眼),视网膜前膜2例(2只眼),玻璃膜疣4例(5只眼),色素上皮脱离4例(4只眼),视网膜劈裂3例(3只眼),视网膜出血3例(3只眼),陈旧性脉络膜破裂1例(1只眼),玻璃体黄斑牵拉1例(1只眼)。结论术前通过OCT检查,可了解黄斑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及早发现眼底病变,可对大多数白内障患者的眼底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