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较差,手术治疗有较高的复发率,放化疗难以使患者受益。近年已证实分子靶向治疗对一些肿瘤有确切的效果,HCC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由于其靶点准确,不良反应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HCC分子靶向药物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抑制剂类。现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阻断剂等主要分子靶点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一种双膦酸盐和亲骨核素为导向、化疗药物和β射线协同发挥作用的骨肿瘤靶向治疗系统,并验证其靶向性.方法 将苯丙氨酸氮芥与偕二膦酸盐耦联,再与153Sm鳌合,合成新的耦联物,并通过羟基磷灰石晶体吸附实验和荷瘤鼠体内分布显像实验,了解耦联物体内外的亲骨性能.结果 对合成的耦联物结构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得出的光谱数据符合药物合成的要求;耦联物在体外对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小鼠体内放射性计数分布显示骨组织中的强度远远高于其它脏器,在3 h左右药物在骨组织中的浓度达到峰值.荷瘤裸鼠各个脏器中放射性计数在肿瘤组织中最高,其次为骨组织,再次为性腺、脾、肺等脏器.结论 新合成的耦联物苯丙氨酸氮芥-己二酸桥-偕二膦酸符合原药的功能结构特征,核素153Sm标记的耦联物具有骨靶向性,并且对骨肿瘤区域有较好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这也正是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及潜在靶点。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HCC治疗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临床试验已经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在我国均居于前列,已经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对于HCC的治疗方面,仅20%早期发现及诊断的HCC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切除、肝脏移植或射频消融治疗等根治性治疗,而更多的晚期HCC患者无法进行根治性治疗,只能被动选择非手术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目前被公认为是HCC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单纯接受TACE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血管增生并肿瘤复发,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血管增生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目前已有众多关于靶向药物治疗HCC的临床试验报道,TACE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呈现为互补的关系,二者的联用可改善HCC患者的预后,而如何进一步提高TACE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文对TACE联合靶向药物治疗H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HCC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HCC)为原发性肝癌主要病理类型,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治疗手段有限,且普遍存在临床疗效欠佳、生存获益有限等问题。自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晚期HCC提供了新的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综述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多聚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抗肿瘤药物偶合物可通过靶向分子及肿瘤细胞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实现药物的靶向治疗,显著减少传统药物全身毒副作用,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多聚HPMA-抗肿瘤药物偶合物的组成及近几年来的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进展快、复发早和预后差的临床特点,临床发现时大多已属晚期。随着对HCC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在治疗晚期HCC方面已表现出明显优势,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归纳了HCC治疗的分子靶点、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治疗方面的进展,并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肿瘤相关分子标记物的发现,导致靶向治疗药物迅速发展。我们对近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的可能影响靶向治疗的相关分子标记物,即所谓的驱动突变基因进行综合分析。期待依据肿瘤个体基因情况而决定的靶向治疗,可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大治疗收益。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差。而大部分HCC在诊断之初即为晚期,许多患者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且微波消融、射频消融、肝动脉血管栓塞术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虽然临床上HCC的治疗方法多样,但对于晚期HCC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多采用全身系统性治疗,主要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等。未来应进一步研究HCC的发病机制,以指导其个性化、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HCC 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这也正是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及潜在靶点。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HCC治疗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临床试验已经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1.
王荣福  沈晶  张春丽 《当代医学》2009,15(14):16-19
目的研究^125I标记反义寡核苷酸在正常小鼠内的生物分布,比较脂质体介导^131I标记正义及反义寡核苷酸在荷人淋巴瘤裸鼠体内的显像,以探讨核素标记的AS0N作为反义显像剂及反义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方法通过氯胺-T法进行^125I与^131I标记含酪胺的18聚体寡核苷酸,制作荷瘤裸鼠模型,将148kBq ^125I标记反义寡核苷酸(2μg~3μg),尾静脉注入正常小鼠,于不同时间处死小鼠,测定不同组织及标准源的放射性计数。荷瘤裸鼠瘤内注入脂质体介导335MBq^131I标记反义寡核苷酸(7μg~9μg),分别与注射后不同时间进行SPECT显像,以脂质体介导正义寡核苷酸作为对照,24h显像后处死全部裸鼠,取出血液、重要器官和肿瘤组织,测定各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并记算肿瘤与非肿瘤组织(T/NT)比值。结果^125I标记反义寡核苷酸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后1h,各脏器达高峰,24h基本清除。肝、胃和肠放射性分布最高,骨、肌肉、脑中放射性分布较少。荷瘤裸鼠瘤内注入脂质体介导的^131I标记反义寡核苷酸后立即用SPEcT成像仅见肿瘤部位,1、2h成像可见示踪剂从肿瘤到腹腔,24h仍见肿瘤显像。比较24h正义组与反义组肿瘤的%1D/g、肿瘤/血液、肿瘤/肌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1标记AS0N对淋巴瘤肿瘤组织有很强的特异性,可用于淋巴瘤反义显像和反义治疗的研究,但仍需进行大量的临床应用前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索鼻咽癌新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制备了中华眼镜蛇膜毒素(CT)和碘-131(131I)与抗鼻咽癌单克隆抗体BAC5的偶联物,观察其对体外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氯胺T法将131I标记于BAC5,Iodogen法将125I标记于CT,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偶联BAC5和125I-CT,并用噻唑蓝法观察抑瘤效应.结果 125I-CT-BAC5的IC<50>为9.17×10-8mol/L,131I-BAC5的IC50为5.83×108Bq/L,联合用药后抑制率明显提高.结论 125I-CT-BAC5和131I-BAC5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则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This short review summariz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new methods of manag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developed at our centre. HCC-specific isoforms of alpha-fetoprotein were detected by isoelectric focusing and their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arly HCC on a background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has been shown.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using yttrium-90 (90 Y) microspheres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noperable HCC in a phase Ⅰ and Ⅱ study. A parti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radiation doses from the 90 Y microspheres to the tumour and the non-tumorous liver during the therapy was then formulated, verified by correlating with intraoperative dosimetry, and evaluated in clinical settings. This permits 90 Y microspheres to be administered safely without the need of an open surgery and a randomized therapeutic controlled trial is in progress. Another ra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using iodine-131 Lipiodol as a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y, aiming at reducing the recurrence rate is also on-going. HCC may be more effectively combated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pathogenesis from chronic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的抗人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R-LCA)McAb,注入荷瘤裸鼠腹腔后,能在裸鼠人肝癌模型肿瘤区积聚,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是裸鼠肝脏的5.2倍;而~(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mIgG)及游离~(131)I却无肿瘤区积聚,且在荷瘤裸鼠体内呈均匀分布。~(131)I-AFP-R-LCAMcAb组γ照像均显示出裸鼠人肝癌的阳性定位。用~(131)I-AFP-R-LCAMcAb治疗裸鼠人肝癌,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85.0%),优于~(131)I-mIgG及游离~(131)I(46.0%、20;1%,P<0.05).结果表明:AFP-R-LCAMcAb对人肝癌细胞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有希望成为肝癌导向研究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碘-131对重度甲状腺肿大伴机能亢进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重度甲状腺肿大伴甲亢后,根据现有公式和触诊经验确定甲状腺质量,按每克甲状腺组织实际投入3.7~5.55 MBq计算治疗剂量,1次口服确定剂量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部分病例进行了第2次甚至第3次碘-131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过1~3次碘-131治疗后全部获得治愈,其中第1次治愈23例(60.5%),第2次治愈13例(34.2%),第3次治愈2例(5.3%),4例发生甲低(10.5%),无1例患者发生甲亢危象和呼吸困难。结论 碘-131治疗重度甲状腺肿大伴甲亢安全又有效,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31I治疗Graves病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31I治疗Craves病(GD)的最佳剂量方法并分析其中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55例GD患者按最佳公式计算131I剂量。治疗前后进行示踪和治疗剂量的甲状腺摄碘率(TUR)和有效半衰期(EHL)测量,甲状腺重量采用显像(RI)及B超(US)重复测量。结果:131I治疗前后24hTUR和EHL综合影响为1.08。甲状腺重量下降率与治疗前重量关系呈弱正相关。临床治愈率为71.0%、未愈为29.0%。TGAb、TMAb阳性与阴性组比较正常、甲减和未愈均有差异。结论:GD131I疗效受不同给药方法的影响,甲状腺重量是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治疗前后TUR和EHL综合影响为1.08。甲状腺抗体在甲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迅速控制甲亢,而又要降低甲减率,难以兼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碘-131对重度甲状腺肿大伴机能亢进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重度甲状腺肿大伴甲亢后.根据现有公式和触诊经验确定甲状腺质量,按每克甲状腺组织实际投入3.7~5.55MBq计算治疗剂量,1次口服确定剂量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部分病例进行了第2次甚至第3次碘-131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过1~3次碘-131治疗后全部获得治愈,其中第1次治愈23例(60.5%),第2次治愈13例(34.2%),第3次治愈2例(5.3%),4例发生甲低(10,5%),无1例患者发生甲亢危象和呼吸困难。结论 碘-131治疗重度甲状腺肿大伴甲亢安全又有效,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31I首次“清甲”的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确诊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行^131I治疗,然后按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131I的剂量进行分类,观察首次“清甲”的疗效。结果“清甲”成功率:甲状腺全切88.5%,次全切除44.4%;“清甲”时间术后1~2个月92.7%,1年以上50.0%;^131I剂量2.96GBq为47.6%,4.44GBq为82.8%。结论DTC治疗应以甲状腺全切及颈淋巴结清扫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后1~2个月为^131I“清甲”最佳时机,首次“清甲”^131I剂量以4.44GBq(120mci)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31I对Graves病(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131I 治疗66 例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前后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白细胞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I治疗3、6和12个月时的FT3 和FT4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1个月时的FT3 、FT4及白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愈43例,白细胞恢复正常60例,好转6例。结论: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I治疗后,随着GD的治愈,绝大多数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Craves病(GD) 131I治疗个体化剂量方法.方法 177例按吸收剂量计算131I治疗剂量的病人,对比其治疗前后示踪和治疗剂量的甲状腺吸碘率(RAIU)和有效半衰期(EHL)的差别,治疗前后甲状腺体积由核素显像(RI)及B超(BUS)重复测量,抗体检测.结果 177例中,131I一次治愈144例,占81.4%,甲功正常110例,占62.1%,早发甲减34例,占19.2%;未愈33例,占18.6%.治疗前后24hRAIU (76.9±8.90)%和(73.9±10.9)%(t=2.69,P<0.01)、EHL(5.2±0.8)d(n=177)和(5.0±0.6)d(n=165) (t=2.62,P< 0.01).抗体阳性甲减率28.5%高于阴性组12.1% (x2=8.2,P<0.01).结论 GD131I治疗前质量起决定作用;治疗剂量131I RAIU和EHL低于示踪剂量;甲状腺抗体阳性对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