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流脑微血管损害及u-P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继发的脑水肿、出血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显微镜-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2小时再灌流不同时间,脑微血管结构、Ⅳ型胶原抗原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24小时,缺血侧MCA区脑微血管外细胞间质水肿最严重,基底膜节段性溶解、缺损,有红细胞漏出,微血管壁及管外细胞间质u-PA大量表达达高峰,同时微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抗原减少。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微血管基底膜损害加重,Ⅳ型胶原抗原逐渐消失,u-PA表达减少。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脑微血管结构损害是导致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脑微血管壁和管外细胞间质u-PA表达可能是引起微血管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液压脑损伤后皮层微血管损伤情况及其与伤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损伤组(n=18),其中损伤组分为伤后6h、24h、72h三亚组,每亚组6只。利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显微镜下观察直接损伤侧和非直接损伤侧皮层微血管损伤隋况,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评价血管密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大鼠皮层微血管损伤后6h可见血管支行迂曲、扩张、充血,伤后24h可见少量血栓形成,损伤后72h可见有较多血栓形成。损伤组CD34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损伤组直接损伤侧皮层微血管损伤较非直接损伤组严重,而且伤后24h较伤后6、72h严重。结论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损伤为全脑性血管损伤,这可能是伤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脑损伤后皮层脑红蛋白NG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脑损伤后的意义。方法7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单纯颅脑损伤组36只,rh—EPO干预组36只。单纯颅脑损伤组与rh—EPO干预组模型分别按照3h、6h、12h、24h、48h、72h 6个时间点随机分为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通过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打击区周边皮层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结果单纯颅脑损伤组打击周边区NGB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P〈0.01),在相应区域rh—EPO干预组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结论rh—EPO可诱导增加大鼠脑损伤后脑红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丁苯酞,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损伤侧脑组织MMP-9活性及基底膜成分Ⅳ型(collagenⅣ)胶原表达的变化。同时测定伊文思兰的含量观察损伤侧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MMP-9活性、EB含量逐渐增加,24h达峰,Ⅳ型胶原的表达逐渐减少,各组之间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处理组MMP-9活性、EB含量各个时间点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时间点Ⅳ型胶原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丁苯酞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MP-9的表达,增加基底膜Ⅳ型胶原的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脑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MMP-9 mRN和MM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外伤后3h大鼠脑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开始升高,72h达高峰(50.35%±7.27%),伤后6h~7d各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随后开始下降,14d降至对照组水平。MMP-9 mRNA于伤后1h表达水平开始升高,72h达最高(20.56±1.29),伤后12h~7d时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随后开始下降,14d降至对照组水平。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弥漫性神经元变性和坏死,伤后72h损伤表现最为严重。结论本研究提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MMP-9表达升高并可能参与了外伤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阻滞ERK通路下调脑组织MMP-9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磷酸化ERK1/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ERK1/2在弥漫件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脑的保护机制。方法按Mamarou方法制作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尾静脉沣射ERK通路阻滞剂U0126;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ERK1/2;RT—PCR检测MMP-9 mRNA;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弥漫性脑损伤后磷酸化ERK1/2表达迅速增高,持续高水平表达至72h。MMP-9 mRNA在损伤后3h开始上升,24h达高峰,可维持较高水平直至7d。注射U0126后,磷酸化ERK1/2表达明显下降(P〈0.01),MMP-9 mRNA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5)。结论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后ERK1/2被过度激活。MMP-9 mRNA表达增高,通过阻滞ERK通路可以下调MMP-9 mRNA的表达.保护受损脑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大鼠损伤侧和对侧大脑中动脉形态结构及管壁细胞Cx40、Cx43的改变。方法成年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发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假手术组(9只)及损伤组(27只),损伤组又根据伤后时间分为伤后6 h、24 h、72 h三个亚组(每亚组9只)。利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通过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损伤侧和对侧大脑中动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细胞Cx40、Cx43表达水平改变。结果颅脑损伤后,大鼠损伤侧大脑中动脉随时间进程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内弹力膜皱缩、平滑肌细胞水肿变形,进而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损伤对侧大脑中动脉也出现形态结构改变,但发生较晚,程度较轻。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大鼠损伤侧和对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壁细胞Cx40、Cx43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达高峰。结论颅脑损伤后不仅损伤区域大血管受损,远隔区域大血管亦可见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内注入凝血酶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脑内注射凝血酶(T)组和脑内注射凝血酶加局部亚低温(T+H)组。每组再分为对照组以及脑出血后6h、24h、48h、72h、5d、7d共7个亚组,T+H组于基底节注射凝血酶后立即给予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亚组分别应用RT-PCR以及Western印记对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T组MMP-9mRNA表达量呈升高趋势,于脑出血后48h达顶峰,T+H组MMP-9mRNA表达低于T组(P〈0.01)。T组MMP-9蛋白表达量亦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48h达顶峰,然后下降,T+H组MMP-9蛋白表达较T组下降(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可抑制脑内注射凝血酶后MMP-9蛋白及mRNA表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后Calpain、MAP-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常温脑损伤组(n=24)和亚低温脑损伤组(n=24)。亚低温脑损伤组在液压打击伤后即接受持续4h的亚低温治疗。伤后6h、12h、24h和72h4个时间点分别处死3只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大鼠。荧光PCR、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皮质Calpain及MAP-2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颅脑损伤后12h及24h亚低温使Calpain mRNA表达增加(P〈0.05),伤后6h、12h、24h和72h亚低温均可减少Calpain蛋白的升高,伤后12h及72h尤其显著(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MAP-2基因转录均减少(P〈0.05);与常温脑损伤组比较,伤后6h、12h和24h亚低温可抑制MAP-2基因转录的下调,但亚低温脑损伤组MAP-2蛋白的表达均比同时间点常温组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调节Calpain蛋白的表达有关,而亚低温与MAP-2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尼龙线栓法制备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对照)组和MCAO/R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处死; 标准湿干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的mRNA表达水平;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Ⅳ型胶原蛋白(Ⅳ type collagen,CoⅣ)水平; 电镜观察显示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1); 阿托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了MMP-2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 治疗组脑组织Co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 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2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DBI组(n=72)、阻滞剂组(n=72)、对照组(n=72),后三组按动物处死时间分为30 min、3 h、24 h、48 h、72 h和7 d六个亚组,每亚组12只。参照Mamarou自由落体方法制作重型DBI模型。阻滞剂组损伤后尾静脉注射ERK1/2特异性阻滞剂U0126(0.05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溶剂二甲基亚砜。免疫印迹法法检测脑组织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伤后30 min,脑组织pERK1/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并持续高水平表达至72 h,伤后7 d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3 h,脑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72 h达到高峰,伤后7 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伤后30 min、3 h、24 h、48 h、72 h和7 d,阻滞剂组脑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DBI组和对照组(P<0.05),而DBI组和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阻滞ERK1/2通路,可显著抑制DBI大鼠脑组织Caspase-3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蛋白在治疗大鼠液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剂量效应。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液压打击致伤。伤后30min经尾静脉注射2g/kg(n=24,Ⅰ组)、1.2g/kg(n=24,Ⅱ组)、0.8g/kg(n=24,Ⅲ组)、0.4g/kg(n=24,Ⅳ组)20%人血白蛋白。每组取12只伤前、伤后当日、伤后连续7d进行行走、平衡和记忆实验,记录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另每组12只伤后48h取双侧大脑半球测湿重、干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实验Ⅰ组动物的行走实验、平衡实验、记忆均优于其他组(P<0.01)。实验Ⅰ组的脑组织含水量为78.09±0.42%,Ⅱ组为79.01~0.66%,Ⅲ组为78.89±0.45%,Ⅳ组为79.03±0.35%,Ⅰ组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其它组(P<0.01)。结论 伤后早期使用大剂量白蛋白对大鼠液压颅脑损伤有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TBI)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 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轻型TBI组(n=18)和假手术组(n=6),轻型TBI组又分为伤后3 h(n=6)、伤后24 h(n=6)、伤后72 h(n=6)三亚组。采用液压冲击法制作轻型TBI模型。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采用Fluoro-Jade B(FJ-B)荧光染色检测变性神经元。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轻型TBI后3 h、24 h、72 h邻近顶叶皮质、海马CA2/3区GFAP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缺失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增生明显。FJ-B阳性神经元在损伤后3 h无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皮层区FJ-B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加(P<0.05),伤后72 h海马区FJ-B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加(P<0.05)。伤后72 h伤侧皮层区与海马区GFAP阳性细胞数和FJ-B阳性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8285,P<0.05)。结论 轻型TBI后星形胶质细胞超急性期(3 h)即出现损害和胶质反应,神经元则在急性期(24 h)至亚急性期(72 h)出现明显损害,星形胶质细胞缺失程度可以反应神经元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TIMP-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共25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共15只).采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血流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于再灌注6 h、24 h、48 h、72 h和7 d时取材,进行MMP-9、TIM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P-9、TIMP-1表达规律和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在I/R组,MMP-9再灌注6 h即有表达,24 h明显增多,48 h达高峰,72 h下降,7d时有微量的表达;TIMP-1在6h亦有表达,24h达高峰,48h时开始下降,7d时有微量表达.二者的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亦有少量表达.Sham组未见阳性结果.结论 脑局部缺血再灌注后可诱导MMP-9、TIMP-1的大量表达,缺血后血管内皮损害是MMP-9及TIMP-1高表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再灌注后IL-8与微血管炎症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30min再灌注1、3、6、12、24、48、72 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三血管阻塞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IR不同时间点层粘连蛋白表达以标记锻血管损伤与修复过程,同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IL-8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IR后1hIL-8mRNA表达出现上调,24h达高峰。层粘连蛋白在假手术组呈强阳性表达,IR后3h表达下降,24~48h表达最低,72h表达开始恢复。结论 IR微血管炎症损伤主要发生在早期,此过程中IL-8mRNA表达上调,说明IL-8参与了脑缺血后微血管炎症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