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3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12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20篇
内科学   347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88篇
综合类   839篇
预防医学   377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314篇
  3篇
中国医学   292篇
肿瘤学   1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是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时刻处于"免疫激活-免疫耐受"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如果正常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将"自己"识别成"非己",处于非正常免疫激活状态的T细胞就会持续迁延的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结果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ADS)的发生。因此,"无效"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免疫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作为连接抗原递呈细胞(APC)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的重要纽带,有研究已经证实,正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和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低表达都会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缺陷,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依据中医药"纠偏","扶正"的治疗特色。本文通过对4种典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则是以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代表;器官特异性则是以多发性硬化症(MS)和Ⅰ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依赖于这4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免疫共刺激分子对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影响,并且依托于中医药对自身免疫平衡调节的作用,结合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探寻不同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的共性,并初探中药以PD1-PDL1为药物靶点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5.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肺癌诊断和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预后仍不理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非编码RNA的重要成员,在基因组中极为丰富,研究证实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脑细胞质RNA1(brain cytoplasmic RNA 1,BCYRN1)是一个长度约为200个核苷酸碱基序列的lncRNA,以往研究认为BCYRN1是一个灵长类动物神经系统特异性的lncRNA,在其他组织低表达甚至不表达。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CYRN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也密切相关,且可通过调控相应的靶基因而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靶点。本文就BCYRN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胸主动脉瘤/夹层是心血管急危重症,可发生于马凡综合征、Loeys-Dieta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也可表现为非综合征形式。这些疾病表型高度异质且有不同程度的重合,仅靠临床症状往往难以区分确诊。此外,疾病发病过程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基因检测可在患者症状完全表现之前精准和早期诊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临床需求,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一套适应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发展的科学、系统的出科考核评价体系。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经过两轮咨询确定指标体系,采用优序图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和95.65%;两次咨询群体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为0.85;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13、0.516;最终确立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结论 专家积极程度和协调系数好,结果可信。确立的指标体系可用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滤泡状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左侧锁骨病理性骨折及骨痛为首发症状的滤泡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资料,随访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左侧甲状腺肿物考虑为滤泡状甲状腺癌。C5、T10椎体、左侧锁骨考虑为转移癌。行左侧锁骨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滤泡状甲状腺癌骨转移。结论:对以病理性骨折和骨痛为主要症状的滤泡状甲状腺癌,影像学与组织活检相结合有利于降低误诊率,治疗方案取决于对患者局部病灶和全身状况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 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