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氨基酸配方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按随机、前瞻、单盲、对照原则,将40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富含BCAA组.20例)和对照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组,20例),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6天.采用全营养混和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天输注时间不少于12小时.同时留24小时尿测氮平衡。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抽静脉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结果研究组术后第2天转为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第6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第3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研究组累积氮平衡为正氮平衡,对照组累积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着(P<0.01)。术后第3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含BCAA的氨基酸配方更适合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李向阳  王为忠  陈冬利 《医学争鸣》2006,27(10):911-913
目的: 研究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制剂对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效果. 方法: 全胃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 术后1~7 d行等氮、等热量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103 g/L的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含BCAA 359 g/kg),对照组应用104 g/L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含BCAA 218 g/kg). 术后1~7 d每天收集24 h尿液测定氮量,并计算氮平衡. 手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测量体质量、双手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以及静脉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 结果: 研究组术后第2 d即转为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第6 d才开始转正,第3 d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7 d,研究组双手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 d,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应用含较高BCAA的营养液更有利于患者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以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为氮源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1周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应用35.9%BCAA注射液),和对照组(应用15.6%BCAA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氮平衡测定及体重、双手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等营养指标的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恢复正氮平衡早3d,研究组术后第3d、对照组术后第6d转为正氮平衡,第3d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7d,研究组双手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d,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制剂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纠正负氮平衡,改善各项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4.
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65岁以上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38例,术后随机分为PN组(n=20)和EN组(n=18)。检测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氮平衡,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各种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组患者之间的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组内营养指标如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显著升高(P〈0.05);2组术后第8天营养支持后患者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5);EN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较PN组降低(P〈0.05)。2组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给予EN比PN更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天数,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5.
腹部外科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时补充外源性白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时输注外源性白蛋白的意义。方法:将66例胃肠外科中等以上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术后均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7d,研究组术后每日输注人血白蛋白20g,共7d,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术前、术后3d、术后7d抽静脉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1~7d每天收集24h尿、粪和引流液,测定氮量,计算氮平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统计住院费用。结果: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只是提高了血浆白蛋白水平,并没有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作为营养评价敏感指标的血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每日氮平衡及累积氮平衡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相反,白蛋白的应用增加了住院费用,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外科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时,补给白蛋白制剂没有任何益处。  相似文献   

6.
廖健  唐悦峰  余枭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6):625-627
目的评价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探讨对术后恢复、创口愈合及免疫功能等影响。方法将34例胃癌根治术(D2)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研究组使用10.3%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照组使用10.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浓度和氮平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研究组与对照组营养状况比较:白蛋白浓度([36.12±3.47)g/LV(S31.28±3.57)g/L,P<0.05];前白蛋白浓度([241.30±35.36)mg/LVS(189.63±27.60)mg/L,P<0.05];转铁蛋白浓度([2.23±1.44)g/LV(S1.71±0.84)g/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氮平衡从术后第5天始优于对照组,为(-2.93±7.49)mg/kgVS(-18.63±13.25)mg/kg,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发生率仅占6.0%,而对照组为3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根治术后使用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注射液可减少蛋白分解,尽快改善负氮平衡,并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7.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联合营养组(TPN+TEN),每组14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动态监测氮平衡变化,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5天联合营养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联合营养组术后第6天即达到正氮平衡,联合营养组与TEN组的累计氮平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N组术后早期(12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6例出现腹胀,其中4例伴腹泻,而TPN+TEN组采用术后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3次/min)后方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3次/min)开始为宜,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术后即开始给予营养配制液行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20例,术后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30%脂肪乳分别静脉滴注。治疗后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第7天时前白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第14天时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而对照组仍处于负氮平衡;观察组治疗第14天时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岳巍 《当代医学》2011,17(27):73-74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于胃切除手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04月~2011年04月期间,诊治的40例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n=20)和对照组(n=20)。检测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营养支持组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显著升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营养支持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观察期间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刘杨  李玉芬  崔玲  王琪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2):1705-1706,1710
目的:观察早期营养支持对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科手术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肺癌患者65例,根据有无给予早期营养支持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于术后第1天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每日提供非蛋白热卡20Kcal/kg·d-1,氮0.29/Kg·d-1,共治疗5d;对照组于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每日静脉摄入〈200Kcal非蛋白热卡,同时输注少量葡萄糖溶液及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7d血T细胞亚群、营养状况变化。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CD3+,CD4+CD4+/CD8+比值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转铁蛋白(TFN)、前白蛋白(PA)、CD3+、CD4+CD4+/CD8+比值升高,CD8+细胞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7天TFN、CD3+、CD4+、CD8+、NK、CD9+细胞下降,PA升高;术后第7天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缩短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人血白蛋白在胃肠外科急危重患者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注外源性人血白蛋白对胃肠外科急危重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急诊手术并因病情危重而送ICU监护的患者39例,随机分成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营养支持,研究组予以常规治疗、营养支持和20g人血白蛋白/日,持续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两组治愈患者肠鸣音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及两组治愈患者术后第1d、术后第7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愈患者术后第7d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研究组治愈患者术后第7d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愈患者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输注外源性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胃肠外科急危重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肠道功能,但并不能改善营养状况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刘博 《海南医学》2014,(3):338-340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术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2天开始经鼻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术后行肠外营养治疗(PN组),23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EN组)。比较术前、术后第1、5、9天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9天氮平衡,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前及术后1、5、9天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RP。结果EN组与PN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能明显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水平(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覃丽玲 《海南医学》2010,21(17):60-61
目的研究喉癌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恢复防治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42例喉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两组。EN组术日清晨留置硅胶鼻胃管,术后持续胃肠减压6h后,由输液泵持续均匀滴注肠内营养液。PN组配置静脉营养液术后6h由静脉输入。监测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和第10天体质指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前白蛋白明显增高(P〈0.05),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喉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肠内营养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5.
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择食道癌病人115例,术前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n=38)、肠内营养组(EN组,n=38)及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n=39),同时将只进行常规补液的食道癌病人42例作为常规补液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补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再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平均费用、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4组病人体重均较术前下降,其中常规补液组和EN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而PN+EN组和P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PN+EN组和PN组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补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组病人的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低于PN+EN组和PN组(P〈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高于常规补液组(P〈0.05),但与术后第1天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8天常规补液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甚至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常规补液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其它3组(P〈0.05)。PN组的日均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费用高于EN组和PN+EN组(P〈0.05)。EN组和PN+EN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PN组和常规补液组(P〈0.05)。PN组、EN组和PN+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常规补液组(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避免单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并可降低手术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达到最佳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16.
谢琦  牟一平 《浙江医学》2010,32(9):1362-1365
目的 观察免疫肠内营养(IEN)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与标准肠内营养(SEN)和肠外营养(PN)作比较,评价术后IEN应用的优势.方法 将87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PN组、SEN组和IEN组,每组2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1、7、10天营养、免疫等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 IEN组术后第7、10天在提高术后营养、纠正负氮平衡和各项免疫指标等方面较SEN组及PN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EN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EN组及PN组(P〈0.05).结论 全胃切除患者术后应用IEN对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并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两种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围术期免疫营养(PIN)组60例,术前5d 给予肠外免疫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EIN)组60例,仅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0 天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3+、CD4+、CD4+/CD8+)的情况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PIN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在提高患者营养指标,纠正免疫功能指标等方面较EIN 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IN 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EIN 组(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较单纯术后早期应用,更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曾小丽 《西部医学》2011,23(9):1700-170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意义。方法将40例COPD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在机械通气到撤机期间A组给予营养支持治疗,B组未行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上机第5天的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一次性脱机成功率、一次性脱机成功时间,一次性脱机成功后30分钟与脱机前相比,患者心率和呼吸增加百分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上机第5天的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一次性脱机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一次性脱机成功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一次性脱机成功后30分钟,心率和呼吸增加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对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呼吸肌的质量和功能,有利于早期脱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对合并营养不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肺功能变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COPD营养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82例营养不良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和/或机械通气、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基础治疗配合肠内营养.治疗组加用肠外静脉营养支持,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肺功能变化.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有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三项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等指标参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平均住院(17.5±3.0)天,观察组平均住院(16.0±3.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营养不良COPD患者肺功能和低蛋白血症,与单纯肠内营养相比,肠外营养配合肠内营养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至6月问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17例食管鳞癌患者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者63例(研究组),肠外营养治疗者54例(对照组)。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水平及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清PAB、TRF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术后第1天的水平(P〈0.05);两组IgA、IgM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回升(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淋巴细胞总数(LYM)和细胞因子(CD3、CIM、CD8、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更明显高于术后第1天的水平(P〈0.05)。提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