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7 - 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趋势及过早死亡概率,为制定适宜的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2007 - 2018年东城区户籍居民死因登记资料,分析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应用WHO推荐的早死概率计算方法,计算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对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东城区慢性病年均死亡率为613.94/10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PC = 1.41%,P<0.001),年均标化率为294.62/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 = - 1.39%,P = 0.002),男性和女性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2.24/10万和259.31/10万,均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P<0.05)。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分别占死亡总数的43.72%、27.82%、8.08%和2.84%,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分别为 - 1.59%和 - 2.47%,P值分别为0.006和0.001)。65岁以下人群死于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心脑血管疾病,70岁组恶性肿瘤死亡比例开始下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高。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23%,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早死概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PC = - 2.57%,P<0.001)。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是影响东城区户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07 - 2018年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居民为过早死亡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宁市兴宁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当地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导出2008~2010年南宁市兴宁区死亡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2008~2010年当地居民年粗死亡率分别为459.14/10万、482.04/10万和587.6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2.99/10万、465.26/10万和562.75/10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导致居民死亡前5种因素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4种,占全死因构成的78%,主要病种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山火炬开发区居民在2007-2010年的死因构成、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疾病谱的变化,为火炬开发区完善和调整防病治病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为依据,采用D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07-2010年中山火炬开发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0年中山火炬开发区居民死亡人数逐年上升,死因构成前5位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为29.72/万,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最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为12.42/万,以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率最高;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为11.73/万,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损伤与中毒的死亡率为3.72/万,以驾驶摩托车与机动车相撞的死亡率最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为2.89/万,以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最高.结论 中山火炬开发区居民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其中慢性肺源性心病的死亡率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首位.随着中山火炬开发区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沈阳市居民的死亡水平、死因模式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积极有效开展疾病防制措施、延长寿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死因构成、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年均粗死亡率66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5.7/10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2%,标化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占总死亡的83.7%.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是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精神障碍、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P<0.05),呈上升趋势的是损伤与中毒和其他疾病(P<0.05).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损伤与中毒死亡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同时建议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1].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构成及疾病负担情况,为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我们对房山区2008-2013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由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理保存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采用Excel 2010、Access 2003和SPSS 18.0对2008-2014年房山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变化趋势采用趋势性检验并进行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分析。结果 2008-2014年房山区居民4种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2.51%,以心脑血管病为主,占总死亡的53.11%,其次为恶性肿瘤,占总死亡的21.80%。7年间4种慢性病死亡构成呈上升趋势(U=2.55,P0.05),从2008年的80.57%上升到2014年的83.74%,年均上升0.65%。心脑血管病死亡构成呈下降趋势(U=1.96,P0.05),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死亡构成7年间趋势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75,0.45,P0.05)。恶性肿瘤构成变化呈上升趋势(U=2.07,P0.05),恶性肿瘤死亡率7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EAPC为2.22%,95%CI为1.31%~3.25%),平均每年上升2.22%。4种慢性病平均死亡年龄为70.6岁,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最低,为66.4岁。4种慢性病过早死亡构成比为39.22%,7年间呈下降趋势(U=2.25,P0.05)。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过早死亡构成比最高,分别为52.01%和52.12%。结论慢性病已经成为房山区居民的主要死因,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构成比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效果检测指标。心脑血管病占比高,基数大,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过早死亡构成比高,是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构成比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上海市卢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变化及趋势,为进一步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001-2010年卢湾区户籍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人口监测资料.2001年的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2002-2010年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分类.用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进一步计算心脑血管疾病潜在减寿年数.结果 2001-2010年,上海市卢湾区户籍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随年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高.10年间,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占据全人群死因顺位的第1位,死因减寿顺位的第2、3位.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上海市卢湾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全社会必须重视这类慢性病的预防.同时,应重点加强对60岁以上这部分年龄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了解2003-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特点,掌握人群主要死因构成,采用描 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死亡人群特征:历年 死亡率、性别死亡率和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显示:2003-2013年死亡率为3.88‰~6.17‰,2003-2009 年死亡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此后死亡率有所下降,2011年后死亡率再次上升。男性和女性性别组死亡率变 化趋势与总体趋势相同,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003-2013 年累计死亡43137 人,男性占57.43% (24 773人),女性平均死亡年龄高于男性,死亡年龄多集中在70~80 岁,所占比例为31.79% (13715 人)。 文化程度多为文盲、半文盲(34.64%,14944人),死亡地点主要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心血管疾病、脑 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是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的前5 位主要死因, 累计占全部死亡的81.73%。男女性的前4位死因顺位构成相似,但男性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构成 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构成比例高于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的 主要死因,因此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研究和制定。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181.2+2,R18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5 0381 04  相似文献   

9.
<正>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1]。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构成及疾病负担情况,为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我们对房山区2008-2013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分析昆明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2006-2013年昆明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中主要慢性病数据,计算人群死亡率变化多少是由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又有多少是危险因素的作用。结果 2006-2013年居民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肺部疾病(COPD)、糖尿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共同影响死亡率的变化,其中危险因素影响占60%。城市除COPD死亡率下降外,其他呈上升趋势,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是危险因素起主导作用,其他疾病则是由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农村主要慢性病死亡是由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的促进作用呈上升趋势,其危险因素影响较大,但消化系统疾病则是由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论 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对不同慢性病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各有不同,危险因素是影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死亡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1—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水平及早死概率的特征,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制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1—2018年台州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分析慢性病导致死亡数在总死亡数的占比、慢性病死亡率、慢性病早死概率等指标。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中标率)计算标化率。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2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其统计学检验结果。结果2011—2018年台州市慢性病死亡231 724例,死亡率为486.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1.55/10万,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9.8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2011—2018年台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P<0.05)、糖尿病标化死亡率(P=0.46)及早死概率(P=0.22)均未下降,农村地区上述4类慢性病各年龄组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4类慢性病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8年台州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3.49%降至2018年的10.49%,平均年降幅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5)。结论慢性病死亡是台州市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慢性病死亡率应需开展慢性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特别是糖尿病的防治和男性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疾病死亡趋势变化对期望寿命及潜在寿命损失(PYLL)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死因分类采用ICD-10中的死因分类标准进行编码及分析统计。通过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描述疾病死亡变化对期望寿命和潜在寿命损失的影响。结果 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死亡327 769例,平均死亡率为563.67/10万(标化率为327.19/10万),以平均每年0.66%的速度上升。死因顺位前3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04.61/10万、148.43/10万、88.99/10万。损伤中毒(伤害)、肌肉骨骼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死亡率平均每年上升11.54%,10.62%、5.53%。年平均PYLL为443 653人年,PYLL率为53.20‰,呈上升趋势。主要死因造成的PYLL的前3位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损伤中毒(伤害),平均PYLL分别为177 631、88 302和58 678人年。结论 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疾病死亡趋势变化对期望寿命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损伤中毒(伤害)等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逐渐加大。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志广  林韬 《职业与健康》2014,(18):2608-2611
目的了解滨州市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给全市居民带来的健康损失情况,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该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群期望寿命增加1.11岁。各类疾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263 153.80 a,每千人寿命损失为70 a,平均减寿年数为10.74 a。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意外伤害是危害青壮年健康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预防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了解主要死因对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数据和漏报数据,运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等指标。结果 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为75.76岁,男性和女性依次为73.41岁和78.43岁,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5.02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依次增加6.66、2.03、1.97、1.35和0.40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幅与全人群一致,女性期望寿命顺位与全人群略有差别,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去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长2.80岁、2.31岁、0.92岁、0.87岁。结论 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无锡市锡山区30-69岁户籍居民重大慢性病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描述2014-2018年无锡市锡山区30-69岁户籍居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类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结果 2014-2018年无锡市锡山区30-69岁户籍居民重大慢性病年均粗死亡率为250.85/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344.22/10万,高于女性的粗死亡率161.36/10万(x2=454.738,P<0.001)。2014-2018年间,30-69岁全人群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EAPC=-1.93%,P=0.017)及标化死亡率(EAPC=-2.31,P=0.039)均呈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18年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以平均每年1.89%的速度下降(P=0.029);恶性肿瘤的过早死亡率以平均每年2.19%的速度下降(P=0.022)。结论 无锡市锡山区30-69岁户籍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及过早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四类重大慢性病合计的过早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但与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7年开封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开封市死亡资料,采用ANACONDA(Analysis of Causes of National Deaths for Action,ANACONDA)软件对死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等指标对居民死亡情况及寿命损失进行描述。结果2017年全市共报告死亡病例25099例,死亡率645.05/10万(标化死亡率577.1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0,P<0.00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8.08岁(男性74.90岁,女性81.26岁)。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去除前五位死因后,平均期望寿命增加10.43岁。四类慢性病造成的早死概率为18.32%。2017年开封市1~69岁人群因各种疾病导致128808人年的潜在减寿年数损失,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为13.77年。结论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是造成开封市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期望寿命的提高关键在于对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平凉市居民病伤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早死及寿命损失。方法 收集2014—2019年平凉市常住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7、SPSS 17.0、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平凉市年均死亡率531.97/10万,标化死亡率652.96 /10万,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全死因APC为2.37%,女性APC为3.49%;人均期望寿命为77.36岁,其中男性为75.77岁,女性为79.10岁,去死因顺位前5位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对寿命损失的影响较大;导致30~70 岁人群早死的主要疾病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为2.86%,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83%、-7.51%、-10.04%;全死因PYLL为81861人年,AYLL为7.30年/人,PYLLR为38.83‰。结论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造成平凉市居民寿命损伤和早死的主要疾病,伤害是威胁平凉市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河南省居民的死亡原因以及主要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河南省36个疾病监测县(区)的死亡数据资料,计算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6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51.03/10万,标化死亡率495.08/10万,男性死亡率(631.93/10万)高于女性(464.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 094.63,P<0.001)。死亡原因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的88.11%。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91.09%。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19岁,男性75.18岁,女性81.64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种类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河南省居民健康和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是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提示在以后的疾病防控中应针对性的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