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 E-选择素 (s E- selectin)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ASA)测定 12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 s ICAM- 1和 s E- selectin,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BU N、Cr、Ccr及 U AER。结果 :1所有糖尿病患者 (包括 3组 )血清 s ICAM- 1和 s E- sele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2有肾病组 (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 ) s ICAM- 1及 s E- selectin水平又高于无肾病组 (正常白蛋白尿组 )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或 P <0 .0 1) ;3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 ICAM- 1与 s E- selectin呈正相关(r =0 .6 4 ,P <0 .0 1) ;4 s ICAM- 1的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 =0 .4 4 ,P <0 .0 5 ) ;5 s E- selectin水平与 Hb A1c呈正相关(r=0 .4 5 ,P <0 .0 5 )。结论 :血清 s ICAM- 1及 s E- selectin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是糖尿病病情变化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之一。糖尿病患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尤其是 E-选择素水平可能与代谢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可溶性 ICAM- 1 (s ICAM- 1 )、可溶性 Fas(s Fas)和可溶性 Fas L (s Fas L )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 5 6例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组 )和 2 1例正常人 (对照组 )的血清 s ICAM- 1、s Fas和 s Fas L水平。结果 :鼻咽癌组血清的 s ICAM- 1、s Fas和 s Fas L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 期和 期的鼻咽癌患者的血清s ICAM- 1、s Fas和 s Fas L含量均明显高于 、 期患者 (P <0 .0 1 ) ,而 期患者又明显高于 期患者 (P <0 .0 1 )。结论 :鼻咽癌存在与 s ICAM- 1、s Fas和 s Fas L表达相关的细胞免疫应答异常 ,血清的水平检测可作为鼻咽癌病情评估及随访监测病情变化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陶文  廖东  黎金庆 《华夏医学》2002,15(6):720-72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循环中 s Fas、s Fas L 及 s ICAM- 1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对 5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 s Fas、s Fas L 及 s ICAM- 1水平进行同步检测 ,比较其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 s Fas、s Fas L及 s ICAM- 1的测定值 (x± s,μg/L )分别为 :初治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 (3.84± 1.32 ,0 .2 4± 0 .0 8及 10 5 8± 114 )和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3.4 0± 0 .4 0 ,0 .2 3± 0 .11及 10 0 8± 84 ) ,未缓解 /复发 AL L(3.33± 0 .95 ,0 .2 3± 0 .0 9及 885± 14 6 )和 AML (3.4 8± 1.0 2 ,0 .2 5± 0 .0 8及 910± 10 4 ) ,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 (CR)或部分缓解 (PR) AL L(2 .6 4± 0 .6 2 ,0 .15± 0 .0 6及 5 6 7± 15 5 )和 AML(2 .4 1± 0 .4 8,0 .15± 0 .0 5及 4 93± 76 )及正常对照 (2 .6 5± 0 .37,0 .13± 0 .0 5及 5 78± 16 8) (P<0 .0 1或 P<0 .0 5 ) ;此 3个变量间的相互比较 ,未见明显相关性 (P>0 .0 5 )。结论 :血清 s Fas、s Fas L或 s ICAM- 1水平的测定可用于评价急性白血病的病理状态及转归 ,联合检测这些分子也许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及sIL-2R的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 s Fas、s Fas L和 s IL- 2 R水平与冠心病 (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30例 CHD患者 (CHD组 )和 2 6例非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的血清 s Fas、s Fas L和 s IL - 2 R水平。结果 :CHD组患者 s Fas水平 (ng/ L)为 15 83.4 1± 174 .4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1374 .5 5± 142 .4 2 ) ,P<0 .0 1。与对照组比较 ,CHD组患者血清 s IL- 2 R水平 (ng/ L)显著增高 (94 4 .5 0± 395 .5 9vs6 5 2 .4 5± 16 3.36 ,P<0 .0 1) ,且 CHD患者血清 s Fas水平与 s IL- 2 R水平呈正相关 (r=0 .4 18,P<0 .0 5 )。两组血清 s Fas L水平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 s Fas、s IL- 2 R与 CHD有关。高水平的血清 s Fas有可能通过抑制激活的 T细胞凋亡而导致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受体ST2(sST2)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诊治的4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33和sST2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3和sST2水平[226.30(27.10~699.40)pg/ml和3.77(1.42~12.68)μ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0.50(9.30~67.50)pg/ml和0.07(0.03~0.1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组患者IL-33和sST2水平明显高于ALT正常组,且IL-33和sST2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LT水平呈正相关(r=0.479,P<0.05;r=0.383,P<0.05).结论 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3和sST2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及肝脏损伤情况,为疾病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s ICAM- 1)的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比较 15例正常健康人及 6 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 1周外周血中 s ICAM- 1浓度的变化。结果 :胃癌组外周血清中 s ICAM- 1的浓度 ( 14 2 .2 2± 2 1.5 8) ng/ ml与正常组 ( 6 0 .95± 19.39) ng/ 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术后胃癌患者 ( n=15 )血清 s ICAM- 1的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 ( P<0 .0 1) ,胃癌血清 ICAM- 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检测胃癌血清 ICAM- 1的表达水平对评估胃癌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TNM分期及复发有较大意义 ,s ICAM- 1是反映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 (DCM)血清 s Fas/s Fas L 水平及其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 EL ISA方法检测 30例DCM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可溶性 Fas(s Fas)、可溶性 Fas配体 (s Fas L)水平 ,并对其中 1 3例 DCM患者 (A组 )和 5例死于非心血管疾病的尸检患者 (B组 )的心肌组织进行原位细胞凋亡 (TU NEL 法 )检测和凋亡细胞的半定量分析。结果 :1DCM组血清 s Fas和 s Fas L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 P<0 .0 1 ) ,并且血清的 s Fas和 s Fas L 水平随心力衰竭加重而明显升高 (P<0 .0 1 ) ;2 A组的凋亡指数 (AI)明显高于 B组 (P<0 .0 1 ) ,并且 A组中 6例心功能 、 级患者的 AI明显低于 7例心功能 、 级的 AI(P<0 .0 1 ) ,但仍明显高于 B组 (P<0 .0 1 ) ;3AI≥ 1的 DCM患者血清 s Fas和 s Fas L 水平均明显高于AI<1患者血清的 s Fas和 s Fas L 水平 (均 P<0 .0 1 )。结论 :Fas/Fas L 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在 DC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凋亡是 DCM的心肌细胞丢失和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机制 ,并且血清的 s Fas和 s Fas L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DCM的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FasL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及协作单位就诊的40例CHC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20例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无偿献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24周时测定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健康组于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同期测定上述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并根据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是否转阴将病例组分为两个亚组(RVR组和nRVR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分别为(17.67±2.90)μg/L、(0.165±0.01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1.24)μg/L、(0.098±0.0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RVR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分别为(11.56±2.82)μg/L、(0.109±0.010)μg/L,明显低于nRVR组的(16.93±2.56)μg/L、(0.161±0.01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血清可溶性Fas、Fas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4周,RVR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分别为(8.95±1.49)μg/L、(0.099±0.008)μg/L,明显低于nRVR组的(12.07±2.45)μg/L、(0.145±0.01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可溶性Fas、FasL含量降低,趋向于正常值,治疗后24周血清可溶性Fas、FasL接近正常值.因此,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可预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 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 6 4例 U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丹参组 )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2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为 P<0 .0 1) ,常规治疗组及丹参组治疗后s ICAM- 1及 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为 P<0 .0 1) ,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 (P<0 .0 5 )。结论 :CRP、s ICAM- 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 (CHD)的发病过程 ,血清 s ICAM- 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 UAP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 ,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s VCAM- 1)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检测 2 3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s VCAM- 1)的含量 ,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 s ICAM- 1、s VCAM-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0 1) ,血清前列腺相关抗原 (PSA)与 s ICAM- 1、s VCAM- 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体内 s ICAM- 1、 s VCAM- 1的异常表达与病患程度密切相关 ,s ICAM- 1、 s VCAM- 1可作为前列腺疾病 ,尤其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脓毒症患者血浆中可溶性Fas受体(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并比较32例脓毒症患者及2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血浆中sFas、sFas-L、sFas/sFas-L比值和MMP-7的水平差异。根据脓毒症患者的28 d预后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浆sFas、sFas-L和MMP-7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Fas和sFas-L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呈正相关。MMP-7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血浆中的sFas-L水平明显升高,而sFas/sFas-L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浆中sFas、sFas-L及MMP-7水平密切相关,这些指标有望成为判断脓毒症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及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成功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20例,依据患者心肌总缺血时间(TTT)分为早期再灌注组(TTT<...  相似文献   

13.
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笔者检测了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00例献血员(对照组)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水平.结果表明: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的血清新喋呤和可溶性IL-2R水平分别为26.12±0.94ng/ml和435.43±22.59μ/ml,而对照组仅为<10ng/ml和<250μ/ml.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测定可用于早期鉴别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VCAM-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研究组)及65例骨折愈合正常(对照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PDGF水平,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78、0.99,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0.69,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4.57、3.15、6.33,P<0.05).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sICAM-1、sV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79、1.25,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sICAM-1、sVCA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07、1.99、3.11,P<0.05).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0.97,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57、3.64、2.74,P<0.05).结论 骨折患者血液黏滞程度的增加、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的升高、血清PDGF、IGF-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导致延迟愈合的内在重要因素,对骨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知恒  吴海珊 《广西医学》2004,26(11):1591-159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同亚型间的血清可溶性CD4 0配体 (sCD4 0L)浓度变化及其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5 2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 0L、血浆sICAM - 1、sE selectin浓度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之间进行对比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血清sCD4 0L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CS组、SAP组血浆sICAM - 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vsP <0 0 5 ) ,ACS组显著高于SAP组 (P <0 0 1)。ACS组血浆sE selectin浓度显著高于SAP组 (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1) ,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sCD4 0L、sICAM - 1和sE selectin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 ,sCD4 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而促进AC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晓燕  常志文 《北京医学》2004,26(4):265-268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和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检测110例住院健康体检者、2型糖尿病(2-DM)及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Lp)、可溶性瘦素受体(sLR)水平并分析其与血糖(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poA、ApoB、ApoA/B、胰岛素(Ins)、C-肽(C-p)、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疾病组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LR水平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相关分析显示Lp与BMI、Ins、C-p、HOMA-IR、TC、ApoB呈正相关,与sLR、ApoA、ApoA/B呈负相关;sLR与Lp、C-p、BMI呈负相关,与ApoA/B呈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与Ins、HOMA-IR、TC、ApoB、Apo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疾病组Lp升高、sLR降低,提示Lp抵抗可能是2-DM及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Lp、sLR水平与BMI、血脂、Ins、C-p、HOMA-IR等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Lp、sLR的变化有关,其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体夹心ELISA法对 2 9例MS急性期患者及 2 0例炎性神经病患者、39例非炎性神经病患者、2 0例健康对照者脑脊液和血清中sIL 2R和sIL 6R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IL 2R、sIL 6R含量明显高于非炎性神经病组 (P <0 .0 5 )及健康对照组 (P <0 .0 1) ;MS组sIL 2R和血清sIL 6R含量与炎性神经病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但脑脊液中sIL 6R水平明显低于炎性神经病组 (P <0 .0 1)。结论 sIL 2R和sIL 6R在MS急性期患者体内明显升高 ,进一步证实了MS有关免疫学的发病机制 ,并为临床诊断MS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sFas、sFasL和sIL-2R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30例DCM患者(DCM组)和22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血清sFas和血清sIL-2R平均水平,DCM组[(1718.50±119.57)ng/L、(855.00±78.0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259.74±143.22) ng/L、(632.64±94.82)ng/L],有显著性差异.在DCM组中,血清sFas和血清sIL-2R平均水平随其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Ⅳ)升高而增高.DCM组sFasL平均水平[(165.31±138.99) ng/L]与对照组[(169.85±149.63) n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CM组血清sFas水平与sIL-2R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DCM患者血清sFas、sIL-2R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与DCM有关.血清sFas可能通过维持自身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心肌细胞凋亡而导致DC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mRNA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水平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20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28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2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20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mRNA水平,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sFas的水平。结果以上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水平分别为(49.6±10.8)%、(43.0±9.1)%、(70.4±7.02)%和(59.9±4.02)%,Fas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22±0.19、1.20±0.16、1.74±0.17和1.50±0.10,肝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乙肝和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sFas水平分别为(2.06±0.98)μg/L、(3.18±1.60)μg/L、(2.23±1.12)μg/L和(1.11±0.49)μg/L,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mRNA水平的高低和血清中sFas水平的变化可能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