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涛  苏晓兰  毛心勇  刘倩  吴宝麒  魏玮 《北京中医药》2020,(3):205-210,F0003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6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小鼠均给予2.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评价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胃肠安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胃肠安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15、0.03、0.06 g/(kg·d)胃肠安丸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美沙拉嗪组给予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灌胃,均连续干预10 d。对比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用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中Treg、Th17、CD4^+、CD8^+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CRP水平。结果药物干预过程中,各组小鼠体质量均逐日增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逐日缓解,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胃肠安丸高剂量组能更快地缓解上述症状,2组DAI评分逐日下降(P<0.05)。药物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较长(P<0.05),结肠组织充血、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CD4^+、CD8^+、Treg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10水平较高(P<0.05),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较低(P<0.05)。结论胃肠安丸对DSS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Treg/Th17免疫平衡以及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联合美沙拉嗪对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SS)诱导的小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140只BALB/c雄性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DSS组,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美沙拉嗪+DSS组和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7个组,每组20只。DSS诱导慢性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给予DSS 7天后,每天分别给予100、200、300 mg/kg枸杞多糖灌胃治疗,美沙拉嗪+DSS组给予DSS 7天后开始每天给予220 mg/kg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给予DSS 7天后开始每天给予200 mg/kg枸杞多糖和220 mg/kg美沙拉嗪联合治疗,56天后处死全部小鼠。观察记录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后测量结肠长度、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DSS组小鼠体重下降、DAI评分升高、结肠长度缩短、MPO活性增加均P<0.05。与DSS组比较,枸杞多糖低剂量+DSS组无明显治疗效果;枸杞多糖中、高剂量+DSS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加、MPO活性降低 (P<0.05),枸杞多糖中、高剂量+DSS组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小鼠肠黏膜结构较为完整,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肠黏膜层厚度较DSS组增加,但3组间并无明显差异;美沙拉嗪+DSS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加 (P<0.05),小鼠的肠黏膜形态更为接近正常肠黏膜,但仍有炎性细胞的浸润,浸润程度较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减轻;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小鼠体重增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长、MPO活性降低 (P<0.05),小鼠结肠病理表现较轻。与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美沙拉嗪+DSS组相比较,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长(P<0.05);与枸杞多糖中剂量+DSS组相比较,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MPO活性降低(P<0.05)。结论枸杞多糖联合美沙拉嗪能够抑制DSS诱导的慢性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肠道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 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调节性T 细胞(Treg)/辅助性 T 细胞9(Th9)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0 只BALB/C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人参皂苷 Rg1 组(200 mg·kg-1)及美沙拉嗪组(300 mg·kg-1),每组10 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3% DSS 自由 饮水7 d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给药组同时按照上述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 次,连续10 d。观察记录小鼠一 般情况及体质量;测量结肠长度及其质量,计算结肠质量指数;采用HE 染色法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并 进行病理损伤评分;采用ELISA 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1β、IL-4、IL-15、IL-17A 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 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 CD44+ Foxp3+、CD4+ CD44+ IL-9+、CD4+ CD44+ IL-10+、CD4+ CD25+ Foxp3+、CD4+ CD25+ PD-1+ 及CD4+ CD25+ PD-L1+ T 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杯 状细胞减少,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区域溃疡形成;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结肠质量明显增加、结肠长度 明显缩短、结肠质量指数及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15、IL-17A 表达水平显 著升高(P<0.01),IL-4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鼠外周血的CD4+ CD44+ Foxp3+、CD4+ CD25+ Foxp3+、CD4+ CD44+ IL-10+ T 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CD4+ CD44+ IL-9+、CD4+ CD25+ PD-1+、 CD4+ CD25+ PD-L1+ T 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 组小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 明显减轻,糜烂修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体质量明显增加、结肠质量明显降低、结肠长度明显延长、 结肠质量指数及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15、IL-17A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1),IL-4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鼠外周血的CD4+ CD44+ Foxp3+、CD4+ CD25+ Foxp3+、CD4+ CD44+ IL-10+ T 细胞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同时CD4+ CD44+ IL-9+、CD4+ CD25+ PD-1+、CD4+ CD25+ PDL1+ T 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人参皂苷Rg1 可能通过调控Treg/Th9 细胞平衡治疗 DSS 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5.
探讨黄芩汤(HQT)对硫酸葡聚糖钠盐(dextran sulfate,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小鼠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SS组),黄芩汤低(HQT-L组)、中(HQT-M组)、高(HQT-H组)剂量组,西药美沙拉嗪组(西药组),建立小鼠UC模型。造模成功后,HQT-L组、HQT-M组、HQT-H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黄芩汤和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和DSS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给药10 d后,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qPCR)法测定结肠组织NLR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实验性结肠炎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各8只。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制备UC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补中益气汤组分别予低、中、高剂量补中益气汤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连续7天。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大鼠外周血清中的IL-10的含量、结肠组织中Foxp3基因表达水平及Foxp3蛋白的含量,并检测大鼠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结肠固有层和脾脏中Treg细胞的数量。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均可上调大鼠血清中IL-10含量(P0.01);(2)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低、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结肠组织中Foxp3的基因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各给药组大鼠结肠中的Foxp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3)模型组大鼠结肠固有层中的Treg细胞数量低于各组,且与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DSS诱导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损伤部位Treg细胞数量,促使Treg分泌IL-10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清肠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脾CD4+T细胞CD44、CD62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129S3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清肠栓组(QCS组)、美沙拉嗪组(5-ASA组)。除正常组饮用蒸馏水外,余组小鼠采用5%DSS自由饮用制备结肠炎小鼠模型,7天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清肠栓组、美沙拉嗪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7天后处死小鼠。观察指标包括小鼠的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指数及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脾脏CD4+T淋巴细胞上CD44、CD62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清肠栓组DAI评分较模型组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CD4+效应T细胞(CD4+CD44highCD62Llow)比例增高(P0.01)、脾CD4+记忆T细胞(CD4+CD44highCD62Lhigh)比例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肠栓组、美沙拉嗪组CD4+效应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清肠栓组脾CD4+记忆T细胞比例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较美沙拉嗪组亦升高(P0.05)。结论清肠栓可能是通过下调脾脏CD4+效应T细胞、上调CD4+记忆T细胞,从而达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芦丁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NLRP3炎症小体信号分子活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美沙拉嗪组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灌胃,芦丁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00 mg/(kg·d)、50 mg/(kg·d)、25 mg/(kg·d)芦丁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以等体积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均连续5 d。灌胃结束后,比较各组疾病活动度(DAI)评分、组织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组织学评分,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和IL-18水平,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表达量、IL-1βmRNA表达量和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芦丁高、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芦丁高剂量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和IL-18水平,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表达量、IL-1βmRNA表达量和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P均<0.05)。结论芦丁可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临床症状,抑制黏膜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芩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NF-κB p65的影响。方法:用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实验设对照组、DSS组、DSS+黄芩汤组(130mg/kg)、DSS+美沙拉嗪组(7.4mg/kg),每组8只;3.5%DSS自由饮用7d制成结肠炎小鼠模型后第2天进行治疗,连续7d。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和结肠病理组织评分,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灌胃检测肠道通透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能增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体质量(P<0.01),降低结肠病理组织评分(P<0.05),对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降低结肠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黄芩汤能够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肠道上皮屏障功能、抑制NF-κB p65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娄莹莹  李佃贵  杨倩  李燕  王思月  王志成  胡贺 《中成药》2023,(10):3415-3419
目的 基于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探讨化浊解毒消痈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阳性药,0.45 g/kg)和化浊解毒消痈方高、中、低剂量组(28.68、14.34、7.17 g/kg),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各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给药7 d后,分析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PERK、eIF2α、ATF4、CHOP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化浊解毒消痈方各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DAI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改善,结肠组织PERK、eIF2α、ATF4、CHOP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作用与美沙拉嗪组相当。结论 化浊解毒消痈方能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对UC小鼠结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eIF2α/ATF4/CHO...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在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UC)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1.1、22.2、44.4 g·kg-1),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建立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组、芍药汤低、中、高剂量治疗14 d。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大鼠提取脾脏、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IHC)法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6、STAT3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出现充血、糜烂等病变,脾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芩汤对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小鼠模型的药效,并探究黄芩汤在CAC中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延缓或抑制CAC形成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黄芩汤高、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给予2次腹腔注射10 mg·kg-1氧化偶氮甲烷(AOM),1.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7 d,正常饮水2周,“DSS-饮水”重复2个循环。在给予DSS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纯水等剂量灌胃;美沙拉嗪组小鼠给予150 mg·kg-1·d(-1)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黄芩汤高、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黄芩汤18、9 g·kg-1·d(-1)灌胃;各组均每日给药1次,直至3个循环结束。干预结束后,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记录小鼠结肠肿瘤数目,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4、IL-10及胃肠道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SS)模型NOD小鼠PD-1/PD-L1通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8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Model)、解毒通络生津方组(TCM)、解毒通络生津方加抗PD-L1单抗阻断组(TCM+α-PD-L1),每组8只。另选8只8周龄雌性ICR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trl)。12周龄时开始中药干预,TCM组按照每天24.4 g·kg-1解毒通络生津方灌胃,TCM+α-PD-L1组在每天给予24.4 g·kg-1解毒通络生津方灌胃的基础上,腹腔注射抗PD-L1抗体,1周2次,每次100 μg,Ctrl组和Model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小鼠第9、12、16、20周龄时的日均饮水量,干预8周后,小鼠统一麻醉下摘取颌下腺。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颌下腺中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颌下腺CD4+CD25+Foxp3+PD-1+Treg细胞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颌下腺中PD-1、PD-L1和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 随着小鼠周龄的增长,Ctrl组小鼠日均饮水量基本不变,Model组小鼠的日均饮水量有明显上升趋势,TCM组小鼠日均饮水量下降,TCM+α-PD-L1组小鼠日均饮水量上升;与Model组比较,TCM组炎症细胞浸润灶明显减少(P<0.001);与TCM组比较,TCM+α-PD-L1组炎症细胞浸润增多(P<0.001);与Ctrl组比较,Model组CD4+CD25+Foxp3+PD-1+Treg的表达降低(P<0.001),与Model组比较,TCM组CD4+CD25+Foxp3+PD-1+Treg表达升高(P<0.01);与TCM组比较,TCM+α-PD-L1组CD4+CD25+Foxp3+PD-1+Treg的表达降低(P<0.01);与Ctrl组比较,Model组小鼠颌下腺中PD-1、PD-L1和Foxp3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TCM组小鼠颌下腺中PD-1、PD-L1和Foxp3蛋白的表达升高(P<0.01);与TCM组比较,TCM+α-PD-L1组小鼠颌下腺中PD-1、PD-L1和Foxp3蛋白的表达降低(P<0.001)。结论 解毒通络生津方可能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促进SS模型小鼠Treg细胞活化,上调Foxp3的表达,增强Treg细胞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PD-1/PD-L1可能是解毒通络生津方治疗SS的一个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调枢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黏膜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选用36只SPF级小鼠,除正常组6只外,其余小鼠予2.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天以制备UC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小鼠按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5 mL纯水灌胃;美沙拉嗪对照组给予0.5 mL剂量为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清热化湿调枢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 mL剂量为0.845、1.69、3.38 g/(kg·d)清热化湿调枢方混悬液灌胃。各组均连续干预10天后,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0、C-反应蛋白(CRP)以及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并取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以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IL-10和slgA含量降低,结肠长度减短(P<0.05),DAI评分、TNF-α和CRP水平、血清FITC-D含量升高(P<0.05),结肠黏膜上皮显著缺损、隐窝结构紊乱、腺体变形且数量减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DAI评分差值升高(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剂量组小鼠体重差值、IL-10和slgA含量、结肠长度增加(P<0.05),TNF-α和CRP水平、血清FITC-D含量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黏膜均显著改善,黏膜上皮稍欠光滑,隐窝和腺体结构大致完整,极少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清热化湿调枢方对DSS诱导的UC小鼠肠道黏膜损伤及腹泻、便血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效应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四神丸(SS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2.5%DSS(第1~7天)——自由饮水(第8~14天)——2.5%DSS(第15~21天)”方法复制慢性结肠炎。同时造模第8天开始予以左金丸、美沙拉唑肠溶片灌胃处理,连续14天。造模第22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结肠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肠组织中CD11b+F4/80+细胞的MHC-II+、iNOS+、CD163+、CD209+及Ki-67+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己糖激酶2(HK2)、6-磷酸果糖激酶1(PFK1)和M2型丙酮酸激酶(PKM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SSP可有效改善DSS诱导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率、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长度、肠重指数和黏膜镜下评分(P<0.05,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及自噬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苦参汤组、美沙拉嗪组,每组5只。适应性喂养7 d后,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予以3%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7 d制备UC小鼠模型。同时在造模第1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均以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灌胃,复方苦参汤组与美沙拉嗪组分别予复方苦参汤(7.28 g/kg)、美沙拉嗪(0.52 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7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末次灌胃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肉眼观察肠黏膜炎症损伤程度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含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自噬相关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结肠黏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复方苦参汤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5只。先适应性喂养1周,在第8天,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分别予3%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1周制备实验性UC小鼠模型。同时在造模第1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均以蒸馏水灌胃,复方苦参汤组及美沙拉嗪组每日分别予复方苦参汤、美沙拉嗪灌胃,连续治疗1周。取各组结肠组织固定后HE染色病理观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iNOS及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NOS及COX-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给药组iNOS及COX-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复方苦参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结肠组织i NOS及COX-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菌群紊乱角度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生素组、芍药汤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5%TNBS+50%乙醇联合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8日开始每日对应给予生理盐水、抗生素、芍药汤、美沙拉嗪灌胃7 d,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损伤严重,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美沙拉嗪组、抗生素组大鼠结肠损伤减轻,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1,P<0.05);模型组大鼠菌群丰度、多样性较正常组均降低,芍药汤组及美沙拉嗪组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及美沙拉嗪组门分类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属分类的梭菌属、颤螺旋菌属、乳酸菌属、普雷沃菌属、瘤胃球菌属、帕拉普氏菌属、罗斯氏菌属丰度均增加,门分类的拟杆菌门和属分类的拟杆菌属丰度均减少。结论肠道菌群与体内细胞因子分泌和表达密切相关,芍药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进而起到减轻肠道炎症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证小鼠NLRP6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5的影响。方法 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低、中、高剂量中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喂养高糖高脂饲料,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蒸馏水1周造成UC湿热证模型。低、中、高剂量中药组分别予浓度8.125、16.250、32.500 g/(kg·d)清肠化湿方灌胃,美沙拉嗪组小鼠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7天,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进行DAI评分,记录小鼠每小时排出的湿粪粒数以及湿粪重量,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NLRP6、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Caspase-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5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NLPR6、caspase-1、Claudin-2、Claudin-5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1),结肠长度变短(P0.01);结肠黏膜病理受损严重;NLRP6、Claudin-5蛋白表达降低(P0.05),Caspase-1、Claudin-2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含量增高(P0.05);NLRP6、Claudin-5 mRNA表达降低(P0.01),Caspase-1、Claudin-2 mRNA表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中剂量中药组DAI评分降低(P0.01),结肠长度增长(P0.01)、病理情况改善;中剂量中药组NLRP6、Claudin-5蛋白表达上调(P0.05),各治疗组Caspase-1蛋白表达减少(P0.05),美沙拉嗪组及中、高剂量中药组Claudin-2蛋白表达减少(P0.01);美沙拉嗪组及低、中剂量中药组血清IL-1β含量降低(P0.05,P0.01),美沙拉嗪组、高剂量中药组NLRP6 mRNA表达上调(P0.01,P0.05),各治疗组Caspase-1 mRNA表达下调(P0.05),美沙拉嗪组及中、高剂量组Claudin-2 mRNA表达下调,中、高剂量组Claudin-5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清肠化湿方能够调节NLRP6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红萸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炎症性肠病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红萸饮低、中、高剂量组(8.95、17.89、35.76 g/kg),每组10只。以2.5%DSS自由饮用建立炎症性肠病(IBD)模型,红萸饮组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红萸饮,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7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粪便、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14天处死所有小鼠,记录结直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血清IL-6、TNF-α水平、结肠组织Bax、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1),Bax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1),肠壁组织受损;与模型组比较,红萸饮各剂量组小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血清IL-6、TNF-α水平、结肠组织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