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因各种诱因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1]。临床多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属中医“吐酸”“噎膈”“胃痛”“胸痹”“梅核气”等范畴。现代医学常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为主,短期疗效肯定,但长期使用有肠道菌群紊乱[2]、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3-4],并易产生依赖和耐药,且停药后易反复;对严重的RE采取内镜下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5],但因其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表明,运用半夏厚朴汤及其加减方治疗RE疗效显著,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兹就近年来半夏厚朴汤治疗RE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常见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病程中,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临床证实肝纤维化与一定程度的肝硬化都是可逆的,尤其是中医药具有较好的综合疗效。文章就龙柴方对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作用,从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认识、龙柴方的立法依据、组方意义及组分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讨,为解释和揭示龙柴方对乙肝肝纤维化发挥的疗效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目前公认的胃癌前疾病,临床以灶性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1]。1992年,Correa[2]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肠型胃癌发病的“Correa级联模式”,并认为CAG是胃癌发病的重要环节;其并发肠上皮化生和重度异型增生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25%和6%[3],阻断或逆转CAG的发生、发展对胃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在长期临床等效剂量下4种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组、黄连组、黄柏组和黄芩组, 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 苦参组、黄柏组、黄连组和黄芩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34、3.12、1.3 g·kg-1和2.6 g·kg-1, 连续灌胃2周,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含量, 利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  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粪便中6种短链脂肪酸无明显影响。在常见的23种胆汁酸中, 与正常组相比, 黄芩组、苦参组、黄连组和黄柏组分别有4、3、2、1种胆汁酸显著变化。从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上看, 与对照组相比, 除苦参组外, 黄连组、黄芩组和黄柏组小鼠厚壁菌门均呈现下降趋势, 拟杆菌门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黄连组变化更显著。  结论  苦参、黄柏、黄连和黄芩对正常小鼠长期药效剂量下短链脂肪酸影响较小, 但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胆汁酸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中医证型分类现状和结构,为PLGC的临床辨证和确定治法主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分析被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PLGC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胃镜、病理诊断和中医证型分析,归纳PLGC的证型分类结构,并分析证型构成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结果:嗳气、腹胀、胃脘胀痛或灼痛或刺痛、口苦、口干为PLGC大多患者最常见的共性症状。PLGC常见证型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胃虚弱证(24.55%)、脾胃湿热证(22.73%)、肝胃气滞证(20.00%)、胃络瘀血证(12.73%)、胃阴不足证(8.18%)。其中,胃黏膜萎缩以脾胃虚弱证多见(32.14%),肠上皮化生以肝胃气滞证多见(28.9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胃络瘀血证多见(50.00%)。结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和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为PLGC的临床主要证型;不同证型与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不同的病理阶段具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萎缩-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变化,呈由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胃络瘀血发展的病机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基础的内镜诊疗技术作为一种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手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但其术后并发症却成为其治疗中新的难题。近年来,中医药在胆总管结石及其ERCP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进行了众多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就近年来中医药对胆总管结石及其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常见难治疾病,朱方石教授认为木郁土虚、湿蕴热壅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提出清热解毒、调肝运脾的治疗大法,在治疗过程中重视瘀血的重要性和脏腑相关性。此外,朱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尤其重视后期巩固调理,验之临床,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研究显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阻断或逆转其发生发展对肝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抗肝纤维化防治措施和药物逐渐得到广泛重视与肯定,尤其中医药的潜在优势得到普遍关注。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疗效的基础,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研究对提升临床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中医证候分型繁杂、缺乏统一性等问题。本文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分型指南与标准、证候规范化研究及证候客观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问题与展望,以期为建立统一、规范、客观的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机制包括调控血糖水平、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微血管病变、修复Cajal间质细胞等途径发挥疗效作用。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对于疗效机制的研究多不够系统、全面,缺乏从整体调节角度对疗效机制有关指标或因子的联系及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2)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相关指标的变化,缺少对具体作用靶点的研究;(3)存在研究设计不完全合理、样本量相对不足、对照药物不具有代表性等问题,缺乏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其数据可靠性及可信度较差;(4)缺少系统、明确且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从而影响机制阐述的可信性;(5)中医药疗效机制研究缺少对证型的明确分类,缺乏针对不同证型的特异性机制指标。今后,需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深入明确中医药疗效机制,为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便秘型肠易激证(C-IBS)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现代医学对其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则逐渐显现,运脾柔肝方治疗C-IBS临床疗效显著。文章从中医学对C-IBS的认识、运脾柔肝方的方药组成及意义、组分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该方对C-IBS发挥作用与其中医传统功效理论及组分药物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