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EC 2、3、2、2、)的功能是催化γ—谷氨酰基团的转移,以促进体液中的氨基酸通过γ—谷氨酰循环进行吸收。它存在于多种实质细胞中,其含量是肾>精囊付睾>胰>肝>脾>肠脑。多种肝病中常见血清γ—GT 的升高。血清γ—GT 主要来自肝脏,在肝中此酶大部分存在于肝细胞膜及微粒体上,小部分在肝细胞的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观察了黄磷急性及亚急性呼吸道染毒对大鼠肾脏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毒后动物血清磷、尿磷、肾磷值均升高,尿蛋白含量升高,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尿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提示黄磷急性实验造成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和肾小管的损伤,而亚急性实验主要影响到肾小管。  相似文献   

3.
γ—谷氨酰转肽酶(r—glutamyl tran-speptidase)是一种分子量约为20万以上的细胞分泌酶,此酶由细胞微粒体合成后位于具有高度分泌或吸收功能的细胞膜上,属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肾、胰、肝等组织中,但以肾脏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肾脏主要分布在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及部份享氏袢,不存在于肾小球和集合管。尿中γ—GT 来源于肾脏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正常有溶解型(分子量低,占总酶活性的2/3)及结合微粒体膜(分子量在20万以上,占总酶活性的1/3)两种同功酶。前者电泳移动快,位于电泳带β—γ带之间为γ—GT_4,后者位于原位称之γ—GT_5,血中γ—GT 来源于肾脏,其电泳可有两个区带:  相似文献   

4.
r—谷氨酰转肽酶(r—GT),为血清肽酶的一种,是特异性水解肽键的酶,此酶分布于肝、肾、胰、肠、脾、脑、肺、心肌、骨骼肌,胆汁及前例腺等处,其中以肾、胰、肝和胆汁含量为丰富。血清 r—GT 主要来自肝脏,作用尚未完全清楚,该酶活力增高,临床意义何在,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本文对20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血清 r—GT 的测定,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γ-谷氨酸基转移酸又称γ-谷氨酸基转肽酶(γ—GT,GGT,γ-GTP)。催化含γ-谷氨酰肽上的谷氨酸残基转移到氨基酸,其它小分子肽上(外转肽)或另一底物分子上(内转肽)或到水分子上(水解)。人体各器官中γ-GT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官场和脑。但血清中γ-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本院1996-04~1998-04两年间所收集门诊和住院患者肝功化验中y-GT病理值1000例,年扭7~82岁。男582例,女418例。正常参考值:8一50V/L。”1·2方法与试剂。方法为动力学法。极作人员严格遵守全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我院1972年~1989年住院的96例肝癌和8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γ—GT、ALP检测结果,对两组病例的γ—GT/ALP活性比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肝癌组γ—GT均值及γ—GT/ALP活性比值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提示γ—GT/ALP活性比值对肝癌与肝炎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 (Tan)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的细胞色素P 450酶 (cytochromeP 450,CYP)系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T)的影响。方法给予SD雄性大鼠丹参酮 (100mg·kg-1 )灌胃,每日 1次,连续10天后,选用CYP1A1、1A2、2B1、2E1及 3A特异性代谢底物,检测它们在肝和肾微粒体中的活性,同时检测肝、肾微粒体中的GT水平变化。结果实验表明,丹参酮可诱导肝微粒体内的CYP1A1、CYP1A2和CYP2B1活性显著升高(均P<0. 01),同时显著抑制CYP2E1的活性 (P<0. 01),也可诱导肝微粒体中GT的活性升高 (P<0.05)。结论丹参酮对CYP亚型的不同调节作用可能会影响与其合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消除,丹参酮对GT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伟 《吉林医学》2004,25(4):16-16
γ—谷氨酰转移酶(简称γ—GT)在肾脏组织中含量最高,通常肾脏疾病中血液γ—GT增高不明显,尿液γ—GT排出量增加。我科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对部分肾脏疾病患者血尿γ—GT进行检测,以了解其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γ—谷氨酰转肽酶 (γ—GT)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10 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 ,A组 74例 (尿γ—GT >6 0U·L-1) ,B组 35例 (尿γ—GT <6 0U·L-1)。采用相同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 3mo评价两组疗效 ,并对尿γ—GT与疗效的关系做关联性检验。结果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P <0 .0 1) ,尿γ—GT是否升高 (>6 0U·L-1)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密切相关 (P <0 .0 1)。结论 尿γ—GT可作为一项预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的临床指标 ,高尿γ—GT者疗效好 ,反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液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在肾损型出血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留取中段晨尿,不经透析,采用BECKMANL X2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BECKMANL X速率法试剂直接测定尿液γ- GT。结果:本文通过79例不同期肾损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γ- GT活力检测显示,肾损型出血热除多尿期外其他各期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休克期和少尿期增高尤为显著。结论:认为尿γ- GT活力测定是一种较敏感的反映肾脏损坏的诊断方法,对肾损型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60年Szewczuk等用比色法测定人血清γGT活力以来,测定方法不断改进,临床应用日趋广泛,γGT活力测定不仅对肝胆炎性疾病是一项敏感指标,而且在估价肿瘤是否转移至肝也极为灵敏,此外,对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肝损害也具有较大的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报告用自行合成的γ—L—谷氨酸—α萘胺为基质用改良法测定110名健康献血员、9名新生儿和167例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结果。作者认为血清γ—GT的测定对肝胆系统疾病,特别是肝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观察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给予FAM方案行径股动脉“肝动脉介入化疗”法治疗肝癌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梅(AKP)及γ-谷胺酰转肽酶(γ—GT)三项中1-3项未降入正常(A组)与三项均降入正常(B组)对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2例治疗前血清AFP、AKP、γ—GT均高于正常的乙肝后肝癌患者,治疗后2~3周联合检测血清AFP、AKP、γ—GT的变化,并作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42例患者中位生存期(10.2个月)与文献报道相符,血清AFP、AKP、γ-GT均下降入正常范围者较1~3项未降入正常范围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采用Seldinge。插管技术给予FAM方案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法治疗对不能实现手术治疗的乙肝后肝癌患者可延长其生存期,而治疗后血清AFP、AKP、γ-GT三项均下降入正常范围者对患者生存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又名γ—GT)由Hanes等发现以来,有关该酶测定对肝胆疾患的临床诊断意义,国内外均续有报道。国际生化协会酶学委员会将γ—GTP分类编号为EC 2.3.2.2。γ—GTP为人体器官中分布很广的一种肽酶,是膜腱酶,属细胞分泌酶。在细胞内呈溶解部分与不溶解部分。只有可溶性部分能在体液中测到。纯γ—GTP已从动物脏器中分离获得,为糖蛋白。据有关研究证实γ—GTP在肾脏近曲小管的刷状缘和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以研究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过程中的癌前期病变。动物分别于连续给药的第6周及停药后的第11周处死。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肝脏病变,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肝细胞胚胎性抗原(AFP)以及琥珀酸脱氢酶(SDH)、5′—核苷酸酶(5′—NH)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改变。结果表明:停用致癌剂后,致癌剂对肝脏的非特异性毒性作用可以解除,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和SDH、5′—NT活性的恢复;但由卵圆细胞转化而来的增生肝细胞结节却具有癌前期病变的特征,表现为肝细胞异型、γ—GT和AFP阳性。  相似文献   

16.
经皮下给大鼠注射镉金属硫蛋白(CdMT,0,0.5,1.0mgCd/kg)诱发急性中毒作为慢性镉中毒的模型,观察中毒大鼠肾皮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脂质过氧化作用(LPO),以及尿液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尿总蛋白、葡萄糖、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均明显增加。光镜和电镜下见近曲小管细胞浊肿、水样变性、微绒毛稀疏、脱落,胞浆空泡和线粒体肿胀变性。肾皮质GSH和MDA的减少和增高与尿γGT和NAG有显著相关,提示LPO可能是CdMT的肾损害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60例淤胆型肝炎和4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病例分析,从11项常用生化指标中找出对两种黄疸有鉴别诊断价值的6项,认为GPT<1,000u、AKP、5′—NT,γ—GT明显升高、血沉明显加快时,以肝外梗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报道肝胆系统疾病中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增高,尤其转移肝癌和原发肝癌更有显著增高,但因测定方法不同,其正常值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们采用宁波市第二医院肿瘤实验室所用改良Kuehamek氏法并进行适当改良,现报告如下: 一、原理用γ—谷氨酰—α萘胺作为底物,γ—GT在适当的温度与pH条件下起转肽反应时释放出α—萘胺。α—萘胺与固兰B作用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而显紫红色,可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溶液相比较,从而求出测试血清中的γ—GT活力单位。其反应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抗癌药(MMC、DDP、ADM)—碘油乳剂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并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对16例恶性肝肿瘤进行了治疗。治后病人症状缓解,AFP或/和γ—GT值下降,肿瘤缩小,患者生存期延长,且有利于肿瘤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凯西莱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周力 《重庆医学》2006,35(8):697-699
目的探讨凯西莱(硫普罗宁)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效果与相关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无明显差异,随机配对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凯西莱组。模型组、凯西莱组腹腔内注射猪血清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0.5ml/只,1次/d,共12周。与之同时,凯西莱组经口灌胃给予凯西莱,0.5ml.只-1.d-1(含硫普罗宁50mg.kg-1.d-1),共16周。而对照组、模型组则经口灌胃给予生理盐水,0.5ml.只-1.d-1,共16周。第12周,停止腹腔内注射猪血清,各组随机处死一半大鼠。第16周,处死余下的全部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清蛋白(ALB),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苷肽(GSH)、羟脯氨酸(HYP)等含量。HE染色检查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在第12周,凯西莱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ALT、-γGT降低,清蛋白升高,肝脏中MDA、HYP降低,GSH升高。肝纤维化程度减轻。(2)凯西莱组在第16周与其第12周比较,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和HYP含量无明显变化,血清ALT、γ-GT降低,清蛋白升高,肝脏中MDA降低,GSH升高。结论凯西莱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效。保护肝细胞,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