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因素和证候特征。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问卷的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技术,对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骨痛、驼背、身高变矮、骨折外,中医主要症状为腰膝酸软、视物模糊、发脱、腿沉、倦怠乏力和畏寒肢冷;次要症状为怕热、眼睛干涩、烦躁易怒、头晕、齿摇、耳鸣、气短、便秘和盗汗。(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3)阴虚决策树诊断模型以五心烦热、盗汗和便秘三个变量为主,阳虚决策树诊断模型以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腰膝酸软、头晕和气短五个变量为主。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6个主要症状和9个次要症状,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常见证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肾、肝、脾三脏虚损为本,气滞、湿浊、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相似文献   

2.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蒋晓松  郭莉 《新中医》2009,(4):34-36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变化?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对梗阻性肾病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样本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建立信息数据库,进行聚类统计分析。结果:梗阻性肾病术前分为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脾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肝骨阴虚型6大证型,术后则分为气阴两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气阴两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睥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6大证型。结论:脾肾阳虚兼血瘀、脾肾气虚兼血瘀型和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型的病人多数延续术前的证候:术后呈现气阴两虚的病例明显增加,术前表现为肝肾阴虚和湿热蕴结型的病人,术后也有很多转为气阴两虚型。术前脾肾气虚兼湿热型病人很多转为术后的脾肾气虚兼湿浊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制定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观察表等临床调查表,逐一询问、检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情况。结果98例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证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肝、心、胃、心神、肺;其中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痰、热、阳亢、血瘀、气滞、血热、寒、水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脾与湿、痰、气虚相关,肾与气虚、阴虚相关,肝与阳亢、阴虚有关,湿与脾、痰、气虚相关,痰与脾、湿相关,阳亢与肝、热、血虚相关,气虚与肾、脾、血虚、阳虚相关,血虚与热、气虚,阳虚与气虚,阴虚与肾、肝、血虚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病位主要涉及肾、脾、肝。初步总结出本研究98例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中,出现的主要证型为肾气阴两虚证、肝阳上亢证、脾肾阳气虚证、肝肾阴血虚证、痰湿困脾证、脾虚湿困证、气血两虚证、阳气虚证,还可见血瘀、气滞、水停等兼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从而确定其中医证候分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填写调查问卷,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舌脉情况,确定各辨证要素及中医证候诊断,最终得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病性证素虚证以气虚、阳虚为主,实证以血瘀、湿浊为主;病性分布以虚实夹杂为主;病位证素主要是肾,其次是脾,再次是肝;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从原发病看,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为主,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高血压肾损害为主;标实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揭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在中医证候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及中医证候,并对3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本虚证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以及脾肾阳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突出;在标实证中,早期以湿热、血瘀为主,中期以湿浊、湿热为主。高血压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与瘀血互为消长变化。肾炎后肾衰早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中期阳虚更甚,标实证以血瘀、湿热为主。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老年性痴呆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老年性痴呆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EXCEL进行频次统计。结果: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髓海不足证、痰浊阻窍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痰瘀阻窍证。证候要素中,病位为肾、肝、脾、心、脑;病性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痰、血瘀、气滞、热,频率在7%以上者依次为痰、血瘀、阴虚、精虚、气滞、阳虚、热。结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主要在肾,与肝、脾、心、脑密切相关,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痰,血瘀为标。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从证候要素入手对证候进行研究,能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取糖尿病肾病(DN)的证候要素,研究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并统计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提取80例符合DN诊断标准的病例证候要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气虚证(25.6%)阴虚证(14.7%)阳虚证(22.1%)湿浊证(22.4%)血瘀证(15.2%),其证型中主证气阴两虚证17例,脾肾气虚证12例,脾肾阳虚证51例为主,兼证:湿浊证42例,血瘀证28例。结论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候主证由气阴两虚证向脾肾气虚证再由脾肾阳虚证进行演变,同时兼证中水湿向湿浊再由浊毒进行演变,其与主证的变化相关。其中气阴两虚证好转率为82.3%,脾肾气虚证好转率为33.3%,脾肾阳虚证好转率为23.5%,提示:随着DN疾病的发展,中医病机由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损及阳至脾肾阳虚证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中脾肾阳虚证预后最差,29.2%的患者转入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1.
张莹  李庆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369-1370,137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证候要素,为ACS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ACS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特征。结果中医症状部分共提取16个公因子,根据文献研究以及专家组建议,将16个公因子归属为8个证候要素。本虚证候要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证候要素出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痰饮>气滞>寒凝>热蕴。结论 ACS的证候要素是痰饮、血瘀、阳虚、气虚、气滞、寒凝、热蕴、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肝、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radiculopathy,CSR)辨证分型多属总结个人经验,急需统计学的验证与完善,提供规范和标准依据。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统计,初步确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所采集病例的基本病机以"邪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湿)为主,"正虚"(气、血、阴、阳及肝脾肾)为辅。通过统计学分析初步得出CSR分六证型:寒湿痹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结论:通过对证候群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拟定CSR中医证候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为中医药辨证论治CSR提供较为客观的证型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失眠症肝郁患者的常见症状及证素特点,为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择100例围绝经期失眠症肝郁患者,采用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分析围绝经期失眠症肝郁患者的症状分布情况及不同肝郁分级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结果围绝经期失眠肝郁患者症状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潮热汗出、眩晕、骨关节肌肉痛、感觉异常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肾、脾、胞宫和心神;主要实证病性证素为痰、湿、血瘀和热;虚证病性证素为阴虚、气虚、血虚与阳虚。结论围绝经期失眠肝郁患者多兼肾、脾、胞宫和心神等脏腑的病理改变,虚实夹杂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质疏松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胃火、瘀血、气郁为主,病位在肾,与肝、脾、胃关系密切。临床常以中药治疗、分型治疗、复方药治疗为主,淫羊藿、葛根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及其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观察171例患者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分析早期低血压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患者发生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60例,发生率为35.10%,其中男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6.10%,女性为33.30%,差别不大(P> 0.05)。60例早期低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以脾为主,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以阳虚、气虚为主,其次为血虚、血瘀、痰饮等。证候以虚证为主,其次为虚实夹杂证,最后为实证。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其次为气虚水停;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其次为气滞血瘀。结论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为35.10%;早期低血压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肾>心>肝>肺的趋势;病性证素分布呈阳虚>气虚>血虚>痰饮>血瘀>阴虚>气滞;证候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其中虚证分布呈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心脾两虚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分布呈肾虚水泛>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的趋势,实证分布呈痰瘀互结>痰滞证>瘀滞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