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理血汤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C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CITP患随机分为理血汤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缓解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3.8%,24.1%.86.2%和5%,10%,6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停药后1个月治疗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理血汤治疗CITP有较好疗效,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据其临床脉证的特点乃属于中医学中的“虚损” 、“虚劳”、“气血虚”、“血证”范畴。《金匮要略》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 脉浮者,里虚也……面色白,时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等。后世的中医医籍中也 有许多类似再障的记载。1 中医的病因病机1.1 病因:本病病因十分复杂,如外感六淫、外受邪毒、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房劳、脑 体劳倦内伤、先天禀赋之胎毒等诸多病因,损及脏腑,尤其与脾肾受损最为关切。1.2 病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饮食入胃,经脾之作用变成精微物质,…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从温病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为特点。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以养阴清热法为主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提高缓解率,延长存活期,减轻化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治疗体会简介如下。1辨病机,阴液亏虚,热毒炽盛急...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就近年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作一综述。同时,提出为了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疗效,应采用公认的,统一的诊断及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5.
陈广垠 《医药世界》2006,(12):76-77
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全身脂代谢异常。近年来,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防治高脂血症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中医学并无高脂血症的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归人“眩晕”、“胸痹”、“中风”、“血瘀”、“痰湿”等病证范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中医药治法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西医主要以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治疗手段,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但均未能使ITP的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人“血证”、“发斑”。“虚劳”范畴。现将近年来ITP的中药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以后的治疗有所裨益。1病因病机ITP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血热妄行、气不摄血、阴虚内热、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瘀…  相似文献   
7.
养阴清热治疗难治性白血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1995年6月~1998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急性乙醇中毒患者62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62例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17岁~56岁,平均31岁。轻度中毒18例,重度中毒44例。主要临床表现:轻度中毒者头昏,...  相似文献   
9.
<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由于患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西医主要以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也应用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又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本病,如免疫球蛋白类(ATG、ALG、抗Rh球蛋白)、氨肽素、达那唑、干扰素、抗坏血酸,氨苯砜、他莫昔芬、人白细胞因子、左旋味唑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均未能使ITP的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血证”、“发斑”、“虚劳”范畴,中医中药治疗ITP,近10余年来也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