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后电生理指标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2-08/2004-0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痛症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1~63岁。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避开神经、血管,针刀垂直于颈项部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不出血为止。针刀松解后观察20min,若无晕针等不良反应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推拿治疗。5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③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桡神经(感觉/运动神经)、肌皮神经(运动神经)、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刀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共检查肌肉100块(治疗前后各检查50块)。治疗前50块肌肉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损害。经针刀治疗后,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②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0.01)。③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感觉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高于或快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针刀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是一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X^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X^2=5.18,P〈0.05)。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⑨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躅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胸廓出口综合征可因受压的结构不同分为神经型和血管型。神经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放射学证据和肌电图改变。因此,关于电生理检测对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神经压迫症状的评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意义。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方式,标准对照。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电生理科。对象:收集1998-04/2002-07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外科、手外科及门诊确诊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31~67岁,平均46.0岁,病程2~7年,平均4.5年。方法:采用丹麦产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相应肌肉针电极肌电图。主要观察指标: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结果:各干受压型表现为相应干所支配神经跨腋段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及相应肌肉失神经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电刺激中运用设定的电参数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TERESA-神经肌体仪(低频脉冲治疗仪)对23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中应用设定好的刺激参数,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结果:23例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损伤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受损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神经纤维平均再生距离达21.3cm(2.03mm/d)。再生速度显著快于1-1.5cm/d的平均速度(P〈0.05)。其中21例(91.31%)感觉、运动功能达S3M3以上。肌电图检查发现经电刺激治疗后17例(73.91%)患者出现再生电位。结论:以设定的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针刀与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康复效果并探讨针刀治疗机制。方法:将LIDP患者195例随机分成2组、针刀组130例进行针刀松解治疗;针刺组65例进行针刺治疗,2组均同时进行电动腰椎牵引治疗。于末次治疗后1周及6个月时分别评定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针刀组近期和远期痊愈显效率分别为70.8%和81.5%,针刺组分别为49.2%和4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针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刀组患者出现异常肌电图的例数及肌肉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患侧下肢主要肌群MUP时限和多相比大多数明显减少(P(0.05—0.01),趋于正常。结论: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针刀组远期效果比近期效果要好:针刀治疗能促使异常的肌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