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2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个主证型及血瘀证兼证。根据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相关因素及中医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吸烟史、饮酒史、运动情况的OR值分别为2.581、2.318、2.272;两组间中医主证的分布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的血瘀证兼证出现频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瘀证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牛津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08例,根据临床症候进行传统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牛津病理关系。结果 108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肾气虚36例(33.3%)、气阴两虚证40例(37.0%)、肝肾阴虚症25例(23.1%),脾肾阳虚证7例(6.5%)。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以肉眼血尿多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以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多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患者Lee氏分级较轻,以Ⅲ级为主(61.1%和67.5%);肝肾阴虚分级较重,以Ⅲ~Ⅳ级为主(92.0%);脾肾阳虚Lee氏分级最重,以Ⅳ~Ⅴ级为主(100%)。辨证分型与Lee氏分级显著相关(r=0.28,P<0.01)。内皮细胞增生(E)在气阴两虚证(20.0%)、脾肾阳虚证(28.6%)所占比例高于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8.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T2)在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100%),其次为肝肾阴虚证(64.0%),脾肾气虚证(25.0%)与气阴两虚症(30.0%)所占比例较低。脾肾阳虚证的牛津病理总积分最高为(12.57±2.51)分,其次为肝肾阴虚证(7.72±4.88)分,脾肾气虚证(4.05±3.79)分与气阴两虚证(5.08±3.91)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总积分显著相关(r=0.470,P<0.01)。脾肾阳虚证出现肾小球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新月体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预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中医证候与血脂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调查60例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患者,记录一般情况,调查中医证候,记录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结果 60例患者中,痰浊阻遏证21例,脾肾阳虚证2例,气阴两虚证17例,阴虚阳亢证8例,气滞血瘀证5例,无证可辨7例.各证型患者TC、LDL-C、TG、HDL-C值无显著性差异,气阴两虚组与痰浊阻遏组间体重指数有显著性差异,HDL-C减低的男女患者人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各证型构成比中,以痰浊阻遏证最多(35.0%),脾肾阳虚证最少(3.3%);体重指数在各组间以痰浊阻遏证组最高,气阴两虚证组最低;男性HDL-C减低人数较女性为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分析法收集18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分为4组,观察比较各组血、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水平。结果 1.证型分布:阴虚燥热组27例(14.4%),气阴两虚组60例(32.1%),脾肾气虚组59例(31.6%),阴阳两虚组41例(21.9%);2.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各证型中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呈逐步增高的趋势。3.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医各证型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β2微球蛋白水平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气阴两虚组与阴虚燥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尿β2微球蛋白水平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气阴两虚组与阴虚燥热组及脾肾气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水平仅在阴阳两虚组与各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肾病随着中医证型的演变,肾功能出现逐步恶化,中医证型与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辅助诊断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检索2008年至2018年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探讨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统计其中医证型,并研究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结果共纳入8篇文章,涉及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中医证型分类一般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占53.00%,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占26.40%,阴虚热盛证占20.60%;本组患者中医证型比较,气阴两虚证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眼底病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阴虚热盛证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眼底病变;阴阳两虚证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最常见的有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热盛证型,且其不同的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都存在者不同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4年01月至2016年0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04例,进行分组:治疗组(n=54例,施以中药治疗),常规组(n=50例,施以常规药物),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临效果进行对照。结果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阴虚内热、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脾肾阳虚;且糖尿病肾病较易见到的证候为气阴两虚;病程从初期至晚期,其阴阳两虚、脾肾阳虚症状比例慢慢上升。且治疗组有效率96.30%优于常规组84.0%(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针对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施以中药治疗,可延缓其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珠三角地区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特点,为南方地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珠三角地区4家三甲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确诊为DN的患者.收集包括人口学一般情况、个人既往病史、四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病例共292例,其中DN分期为Ⅱ期14例,Ⅲ期42例,Ⅳ期210例,Ⅴ期26例,以临床期病例为主.中医证候出现频率以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口干、腰脊酸痛最多见,而咽干口燥、肢体麻木、目睛干涩、大便干燥亦常见;以善太息、盗汗潮热最少见.中医证型方面.虚证中,五脏虚依次为肾虚证、脾虚证、心虚证、肝虚证、肺虚证;气血阴阳虚证依次为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复合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见,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而肺肾气虚证、阴阳两虚则少见.实证中以血瘀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水湿证,气滞证最少见.[结论]珠三角地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有:虚证中,五脏虚以肾虚证、脾虚证多见;气血阴阳虚证中以阴虚、气虚证多见;复合虚证中以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多见.实证中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见.病属本虚标实,虚以气阴两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肾;实则以瘀血内阻为主.气阴两虚、肾络瘀阻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各临床常规指标与证型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47例合格2型糖尿病病例,按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辨证分型,同时配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代谢、脂代谢等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最多见;阴阳两虚型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年龄与病程变化趋势相同: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各证型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ISI、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Ⅰ(ApoAⅠ)、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HDL、ApoAⅠ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对照组、阴阳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证型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的趋势;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多项临床常规检查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的特征,为2型糖尿病病机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及经验。方法病例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2008年8月-2009年12月糖尿病科、肾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病例100例,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中医及西医诊断;通过临床调研,运用证素辩证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证素的分布及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及中医证实质的探讨。结果 2型糖尿病病性证素分布特征:虚证证素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津亏,水停,其中阴虚、气虚为主,其次为阳虚、血虚、津亏为主。实证证素为湿、燥、热、痰、血瘀及其他(不固、气滞、毒),其中以湿、燥、热、痰邪为多,湿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2型糖尿病肾病虚证分布特征:以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血虚证为主。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虚证证素以阴虚为主,实证证素以湿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各40例,分别做放免两对半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ALT、AST、GGT、TBIL、A、G)、肝纤维四项(HA、PC-Ⅲ、LN、IV-C)检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其HBV-DNA定量、肝功能、HBsAg、HBeAg指标均高于其他各型,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各型之间肝纤维四项、HBV-DNA、HBsAg、HBeAg、ALT、AST、GGT、TBIL、ALB、GLB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62例高血压患者病历资料,并按是否合并冠心病进行分组,记录各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测指标,应用χ2检验、秩和检验与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体质量指数>24 kg/m^2、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史、血尿酸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高、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高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高为保护因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也是阴虚阳亢证发生的保护因素、Hcy为阴虚阳亢证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MPV、PDW为瘀血阻络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为主要病机;减少吸烟(特别是高龄高血压患者),保持正常体质量,并定期做好肌酐、血尿酸、Hcy等指标监控,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证与兼证的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生化、血常规、透析充分性(KT/V)、甲状旁腺素(iPTH)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脾肾气虚患者和肝肾阴虚患者明显多于脾肾阳虚患者和阴阳两虚患者(P<0.05)。兼有瘀血的患者明显多于风动/风燥、水湿和湿热兼证者(P<0.01)。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透析龄<5年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的KT/V、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均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证(P<0.05)。阴阳两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iPTH和hs-CRP水平则高于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兼夹证中水湿证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三证,风动/风燥证的iPTH水平则高于另三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特殊性,临床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高血压病都是一种高发疾病,又多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目的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1-2013年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人群,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病情病史特征、实验室指标、血管功能及心功能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等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风险发生情况。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9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55.8±5.8)岁,病程(10.6±4.2)年,其中28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及共线性诊断提示: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情绪、饮食习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Na+、平均踝-臂血压指数(ABI)、平均动脉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程〔HR(95%CI)=1.282(1.131,1.322)〕、性别〔HR(95%CI)=2.719(1.619,4.56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HR(95%CI)=1.547(1.214,1.970)〕、BMI〔HR(95%CI)=1.023(1.003,1.993)〕、饮食习惯〔HR(95%CI)=1.625(1.160,2.278)〕、Hcy〔HR(95%CI)=1.022(1.008,1.037)〕、平均ABI〔HR(95%CI)=0.058(0.015,0.223)〕、平均动脉压〔HR(95%CI)=1.204(1.064,1.987)〕、FMD〔HR(95%CI)=0.959(0.909,0.994)〕、头痛〔HR(95%CI)=1.344(1.055,1.712)〕、水肿〔HR(95%CI)=39.079(4.716,323.841)〕、气虚血瘀证〔HR(95%CI)=1.327(1.171,1.870)〕、阴虚阳亢证〔HR(95%CI)=1.085(1.063,1.880)〕、肝肾阴虚证〔HR(95%CI)=1.172(1.086,1.595)〕、阴阳两虚证〔HR(95%CI)=1.204(1.143,2.439)〕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P<0.05)。结论 病程、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BMI、饮食习惯、Hcy、平均ABI、平均动脉压、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群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的中医证型与睡眠呼吸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0例经确诊为OS患者,比较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间睡眠呼吸指标AHI、LSpO2、ESS的差异性,并对不同证型与AHI、LSpO2、ESS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70例OS患者中医证型比例由多至少依次为:痰瘀互结证37例(52.9%)、痰湿内阻证11例(15.7%)、气阴两虚证9例(12.9%)、痰热内扰证8例(11.4%)、脾肾阳虚证5例(7.1%)。(2)痰湿内阻证OS患者的AHI、ESS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患者,脾肾阳虚证OS患者的AHI、ESS显著低于其他证型患者。(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痰湿内阻证与AHI、ESS成正相关(P<0.01,r=0.445\0.308),脾肾阳虚证与AHI、ESS成负相关(P<0.01,r=-0.32\-0.378),而与LSpO2无明显相关性(P>0.01);其他证型与AHI、LSpO2、ESS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OS患者痰证明显多于非痰证,其中痰瘀互结证占主要比例,痰湿内阻证与AHI、ESS成正相关,脾肾阳虚证患者与AHI、ESS成负相关,AHI、ESS有可能作为诊断OS痰湿内阻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中医证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1868例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其常见证型与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B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42.3%)、湿热蕴结证(23.1%)、肝郁气滞证(11.9%)、肝肾阴虚证(5.7%)、瘀血阻络证(5.3%)、脾肾阳虚证(3.4%);HBeAg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9.010,P〈0.01),与肝郁气滞证(OR=0.335,P〈0.01)、肝肾阴虚证(OR=0.215,P〈0.01)、瘀血阻络证(OR=0.506,P〈0.05)、脾肾阳虚证(OR=0.111,P〈0.01)均呈负相关;HBeAb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3.489,P〈0.01),与肝肾阴虚证(OR=0.356,P〈0.01)、脾肾阳虚证(OR=0.108,P〈0.01)呈负相关。结论CHB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CHB主要中医证型与病毒学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客观定量地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其先验概率分布情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6月4日,采用双人双机独立检索并交叉核对,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5篇,研究对象33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的分布频率为0.45[95%CI(0.33,0.58)];气阴两虚证的分布频率为0.44[95%CI(0.35,0.53)];瘀血阻滞证的分布频率为0.31[95%CI(0.17,0.49)];湿浊中阻证的分布频率为0.24[95%CI(0.01,0.47)];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的分布频率为0.23[95%CI(0.04,0.42)];阴阳两虚证的分布频率为0.19[95%CI(0.15,0.23)];肝肾亏虚证的分布频率为0.17[95%CI(0.11,0.25)];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的分布频率为0.12[95%CI(0.07,0.19)];阴虚内热证的分布频率为0.05[95%CI(0.01,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证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在不同病程分布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分布频率最高;气阴两虚证的分布情况存在地域差异;肝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的分布频率与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福建省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中医证型分布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HBV-GN组收集120例福建省HBV-GN患者,同时设对照组正常健康人群120例,分析两组的体质构成差异。 HBV-GN组进行主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HBV-GN组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对照组则以平和质、气虚质为主。两组体质构成存在差异(P<0.001)。(2)120例HBV-GN患者脾肾阳虚43例占35.83%;气虚血瘀33例占27.50%;肝肾阴虚21例占17.50%;肝胆湿热18例占15.0%;肝郁脾虚5例占4.17%。(3)HBV-GN组主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组间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福建省 HBV-GN 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多见, HBV-GN组辨证分型以脾肾阳虚型和气虚血瘀型多见,气虚质和阳虚质与脾肾阳虚证和气虚血瘀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寻求辨证客观化指标。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5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填写“冠心病调查表”及行各项化验检查,对比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在中医证型上阴寒凝滞型23例(9.1%)、痰浊闭阻型59例(23.4%)、气滞血瘀型63例(25.0%)、心肾阴虚型36例(14.3%)、气阴两虚型34例(13.5%)、阳气虚衰型37例(14.7%)。性别、年龄分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有无吸烟在中医证型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性别、年龄分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有无吸烟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P〈0.01),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其他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中医整体观思想,结合肝脏"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以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为切入点,对不同地域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的理化指标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泸州、咸阳、武汉三地中医院肝肾阴虚证150例患者临床调查研究,试图探讨发现不同地域肝肾阴虚证与有关检测指标及四诊信息的差异性。结果:ALT、AST、TBIL咸阳高于泸州、武汉,GLB武汉高于泸州、咸阳,另外年龄、发病季节、舌质、脉象、病情轻重在3个地域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因地势高下湿燥之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饮食习惯对体质产生相应影响,从而不同地域患者的客观检查指标有差异。提示我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该根据不同地域患者的特点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