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宁  胡富强  袁弘 《吉林医学》2011,32(19):3849-3851
目的:制备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胶囊,分别在空腹和饱腹条件下,有大鼠灌胃非诺贝特纳纳米混悬剂,考察其体内吸收特性,并与市售微粉化非诺贝特胶囊进行对照,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前后的血药浓度。结果:与市售微粉化胶囊相比,在饱腹和空腹条件下,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达到136.45%和148.48%。结论: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胶囊与市售微粉化胶囊相比,生物利用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胶囊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并分别将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和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制成胶囊,以pH 7.5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比较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和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胶囊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的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胶囊(P<0.01)。结论 高压均质法制备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简单易行,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纳米混悬剂各种文献的查询与学习,综述纳米混悬剂的应用、体外溶出及体内药动学研究状况,同时总结并分析文献的研究结果,归纳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说明纳米混悬剂应用范围广泛,能有效地改善难溶性药物的体内外行为,但是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非诺贝特缓释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非诺贝特体外溶出速率,减少给药次数,制成缓释制剂。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用溶剂法将非诺贝特制成固体分散物,又以海藻酸钠为辅料,制成水溶性凝胶骨架片;体外溶出试验依照中国药典(95版)Ⅰ法测定。结果:非诺贝特缓释片释放机制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有良好缓释效果;初步稳定性实验表明光照稳定,而高温、高湿对溶出度有显著影响。结论:采用固体分散物技术及制成水溶性凝胶架片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非诺贝特溶出速率并获得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泡囊的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阿奇霉素泡囊的粒径和zeta电位。建立UV法进行体外分析测定其体外释放度,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体内分析测定大鼠口服后的血药浓度,然后分别以Loo-Riegelman法和反卷积分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Fa和输入函数R。结果 阿奇霉素泡囊的粒径为(907.4±0.10)nm,zeta电位为(14.6 ± 0.02)mV。其体内阿奇霉素与内标峰面积之比(A)和阿奇霉素浓度(C)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 19.26C-52.69,r=0.999 0(n=3);体外482 nm波长处光密度(D)与浓度(C)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D=0.014 4C-0.070 1,r=0.999 6(n=3),回收率均符合要求。以体外累计释放度Y与Fa和R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Fa=0.981 8Y + 1.083 1,r=0.956 5、R=0.763 5Y-15.699,r=0.862 7。结论 阿奇霉素泡囊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PPAR-α受体的信号传递通路和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方法,建立稳定的PPAR-α激动剂体外筛选体系。方法 pcDNA3.1-PPAR-α、pGL3-PPRE-luc及pRL-CMV共转染293T细胞后,设0,0.1,1,10,50 μmol·L-1非诺贝特不同浓度点进行干预后,测定每浓度点重复5个样本。对转染优化试验数据,比较均值大小选取最佳结果;对不同转染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浓度为0.1,1,10,50 μmol·L-1非诺贝特干预组相对诱导率分别为:0.82,1.29,1.72,1.94,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功建立基于PPAR-信号通路及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方法的PPAR-α激动剂筛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度。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布、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了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并比较姜黄素纳米混悬剂溶液、固化纳米混悬剂和原料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m V;扫描电镜显示纳米混悬剂粒径均一。姜黄素纳米混悬剂溶液和固化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姜黄素原料药。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简单易行,姜黄素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洛地平低溶解、高渗透的典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Ⅱ类药性质,考察不同增溶策略对其口服吸收的影响。首先,制备原料药粒径为(200、150、25 μm)的非洛地平普通片;同时采用增溶手段制备非洛地平固体分散体和平均粒径(168.90 ± 6.22)nm,多分散指数PDI 0.11 ± 0.06的非洛地平纳米混悬剂。考察上述不同非洛地平制剂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表观渗透系数Papp、累积吸收量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结果表明,不同制剂的非洛地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均优于结肠,非洛地平在小肠有广泛的吸收窗,最佳吸收部位在小肠,且不同制剂的非洛地平Papp均大于2.0 × 10-5 cm/s,低溶解性是限制其吸收的主要因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增溶策略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原料药粒径为150 μm和25 μm的非洛地平普通片、纳米混悬剂、固体分散体生物利用度分别为原料药粒径为200 μm的非洛地平普通片的138.75%、173.01%、208.65%和314.53%。增溶策略可显著提高非洛地平胃肠道吸收速率和吸收量,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为BCS Ⅱ类药提高口服吸收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自制格列齐特缓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取6条比格犬随机分成两组,采用自身对照交叉方式给药,分别灌胃给予自制格列齐特缓释片和参比制剂达美康,给药剂量为30 mg。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考察自制格列齐特缓释片的药动学特征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计算其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达美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01.74±20.29)μg/(mL·h),自制制剂格列齐特缓释片的AUC0-∞为(95.40±28.68)μg/(mL·h),两者间各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格列齐特缓释片对达美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3.77%,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将制剂在犬体内的吸收分数与体外累积释药率作线性回归,达美康与自制格列齐特缓释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和0.894,均大于临界值(r0.05,7=0.754),两者的体外释放速率与犬体内吸收速率均相关。结论 自制格列齐特缓释片在比格犬体内具有缓释特征,其与参比制剂达美康生物等效。本研究建立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可用于预测格列齐特缓释片在体内的吸收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头孢泊肟酯喷雾干燥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头孢泊肟酯喷雾干燥纳米混悬剂和市售干混悬剂,以头孢克洛为内标,采用HPLC法测定其活性代谢产物头孢泊肟的血药浓度;用Kinetica 4.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头孢泊肟酯喷雾干燥纳米混悬剂与市售制剂的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与市售干混悬剂相比,头孢泊肟酯喷雾干燥纳米混悬剂Cmax、AUC0→8 h和AUC0→∞显著增大,tmax显著减小,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0.6%。结论:将头孢泊肟酯制成喷雾干燥纳米混悬剂显著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两厂家生产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进行评价。方法 :对两厂家生产的药物的体外溶出度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 ,比较不同厂家产品的差异 ,并考察溶出度与人体吸收的相关性。溶出度研究的含量测定采用UV法 ,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样本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 :香港默克雅柏有限公司生产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与其相应的参比制剂均生物等效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的体外溶出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片剂的体外溶出度试验结果能基本上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选择了不同厂生产的三种醋酸强的松龙片和一种强的松龙片进行体外溶出速率试验和体内生物利用度测定。采取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兔血浆中醋酸强的松龙和强的松龙浓度,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厂或同厂不同批号的醋酸强的松龙片剂之间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均有显著差异,强的松龙较醋酸强的松龙体外溶出快,体内吸收完全,起效迅速;体内一体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两种左氧氟沙星片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方法 用不同转速测定两种左氧氟沙星片剂(分别由A,B两厂生产)的体外溶出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8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两种左氧氟沙星片后的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Wagner-Nelson法计算药物的体内吸收百分数,并分析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两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片剂在体内生物等效.以50,75,100r&#183;min-1进行左氧氟沙星片体外溶出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其中,以50 r&#183;min-1转速所作的体外溶出结果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相关,回归方程为A:fa=2.017 6ft+0.727 9,r=0.957(P<0.05).B:fa=1.892 9 ft+0.774 9,r=0.955(P<0.05).结论 体外溶出试验与体内生物利用度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可用体外溶出度来控制制剂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纳米晶技术将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制备成方便给药的口服纳米晶固体制剂,以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晶混悬液,得到两种稳定的姜黄素纳米晶混悬液处方,稳定剂分别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1),以及吐温80;通过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将姜黄素纳米晶负载于丸芯上得到载药微丸,灌装后得到纳米晶胶囊。纳米晶再分散稳定性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实验结果表明,以PVP K30/SDS为稳定剂时载药微丸形态均一且再分散前后纳米晶粒径均在200 nm左右,为最优处方。体外溶出研究表明,粒径为200 nm时显著提高了溶出速率和溶出度;X射线粉末衍射(XRP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表明,纳米晶制备过程中少部分晶型转变为无定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姜黄素制成纳米晶后生物利用度达到原料药的9.3倍。本研究开发的姜黄素纳米晶胶囊可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体内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在改善药物难溶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番茄红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从而提高其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泊洛沙姆188为载体,溶剂法制备番茄红素固体分散体,应用光谱分析和DSC考察其分散特征,溶出度试验测定其体外溶出度,大鼠灌胃后测定其体内生物利用度,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Kinetica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番茄红素可能以分子复合物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且显著提高了番茄红素的溶出度,与市售番茄红素油混悬液为对照,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12.2±96.9)%。结论: 番茄红素-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能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不同pH介质对双氯酚酸钠缓释片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在3种不同pH介质中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用HPLC法测定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100mg后血浆药物浓度,按Wagner-Nelson公式计算体内吸收百分数。结果:双氯酚酸钠缓释片在蒸馏水,pH6.8和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的释放未受影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的体内吸收分数与体外释药分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用pH6.8和pH7.4的磷酸缓冲液测定8h作为双氯酚酸钠缓释片体外溶出度试验的释放介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以槲皮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巯基化壳聚糖微球。考察微球的巯基含量、载药量、形态、吸水前后的形态及体外释放,评价微球的离体胃肠黏附性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微球的巯基含量为(147.0±8.2)μmol/g,载药量为(5.33±0.12)%;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载药微球上存在一定的孔道;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微球在加入水中后体积迅速膨胀,呈圆球状,释放后微球仍较为完整。考察了微球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等不同介质下的体外释放行为,经溶出曲线相似因子评价,微球在各介质中的释放行为极为相似,符合Higuchi方程Q=0.161t1/2。黏膜黏附实验表明巯基化壳聚糖微球的黏附性明显增强。同剂量灌胃给药后,槲皮素巯基化壳聚糖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混悬剂及壳聚糖微球,有望成为槲皮素很有前景的制剂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芩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制备黄芩素-PVP K30固体分散体,考察其物相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黄芩素-PVP K30固体分散体:利用溶出度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药物在载体中的存在状态;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与原料药比较,对黄芩素-PVP K30固体分散体进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结果: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当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2时,固体分散体中黄芩素以非结晶态无定形存在,且与载体有氢键作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表明,与原料药相比,黄芩素固体分散体达峰时间(tmax)缩短,达峰浓度(Cmax)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结论:采用溶剂法制备黄芩素-PVP K30固体分散体,黄芩素以无定形存在,其体外溶出速率和大鼠体内吸收均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槲皮素纳米结晶混悬剂(QT-NS)与槲皮素(QT)原料药,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 灌胃给药Wistar大鼠QT-NS与QT原料药.结果 口服QT-NS与QT原料药相比,QT - NS能明显改变药物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结论 QT-NS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有效地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反溶剂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黄芩素纳米混悬液,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等剂量黄芩素原料和黄芩素纳米混悬液,采用HPLC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灌胃给予等剂量黄芩素原料和黄芩素纳米混悬液(121 mg/kg)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呈现双峰现象,cmax分别为7.18和11.12 μg/mL,tmax分别为1.67和0.92 h,AUC0-24 h分别为71.40和118.63μg·h/mL。以黄芩素原料做参比,黄芩素纳米混悬液经口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6.1%。黄芩素纳米混悬液可显著提高黄芩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