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究制备一种聚乙二醇和十二醛双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PEG-DSA),并探讨其作为达沙替尼(dasatinib,DAS)新型高效胶束载体的初步可行性。采用圆二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材料结构表征,采用单因素考察法进行PEG-DSA/DAS胶束和非PEG化对照胶束DSA/DAS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PEG-DSA与DAS质量比为4∶1时可以获得理化性质合适且稳定、载药量高的最优制剂:平均粒径为(37.21±0.21)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4±0.04,Zeta电位为-(15.68±0.19)mV,载药量(DL)为(10.22±0.34)%,包封率(EE)为(42.73±1.15)%。与文献报道的DAS纳米制剂相比,PEG-DSA/DAS胶束的载药量显著提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洛地平低溶解、高渗透的典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Ⅱ类药性质,考察不同增溶策略对其口服吸收的影响。首先,制备原料药粒径为(200、150、25 μm)的非洛地平普通片;同时采用增溶手段制备非洛地平固体分散体和平均粒径(168.90 ± 6.22)nm,多分散指数PDI 0.11 ± 0.06的非洛地平纳米混悬剂。考察上述不同非洛地平制剂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表观渗透系数Papp、累积吸收量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结果表明,不同制剂的非洛地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均优于结肠,非洛地平在小肠有广泛的吸收窗,最佳吸收部位在小肠,且不同制剂的非洛地平Papp均大于2.0 × 10-5 cm/s,低溶解性是限制其吸收的主要因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增溶策略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原料药粒径为150 μm和25 μm的非洛地平普通片、纳米混悬剂、固体分散体生物利用度分别为原料药粒径为200 μm的非洛地平普通片的138.75%、173.01%、208.65%和314.53%。增溶策略可显著提高非洛地平胃肠道吸收速率和吸收量,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为BCS Ⅱ类药提高口服吸收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