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附一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治疗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胰头转移的疗效。方法2004年9月,对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胰头转移的患者行病肝、全胰腺十二指肠、远端胃及脾脏切除后,进行肝胰十二指肠原位器官簇移植。结果移植术后胰腺功能恢复正常,未应用胰岛素维持;术后1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目前已存活5个月,肝脏和胰腺功能均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未见肿瘤复发迹象,一般情况好。结论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为上腹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命的机会,同时更为晚期肝病伴有胰腺功能不良患者的彻底治愈探索出新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2.
肝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1例存活超过1年的肝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I型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患者施行原位背驮式肝、胰液空肠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采用二剂巴利昔单抗(舒莱)诱导,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四联维持治疗。结果 术后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1周内逐渐恢复;肾功能延迟恢复,于术后第16天因消化道大出血致肾脏血流下降,切除移植肾脏,于原移植部位进行第2次肾移植,术后第3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患者已健康存活超过1年,移植肝、胰、肾功能良好,生活自理。结论 肝胰肾联合移植术前后采用二剂舒莱诱导,同时用ATG、FK506、MMF及泼尼松作为免疫维持治疗安全有效,用药期间进行移植物功能、血药浓度及T细胞亚群(CD4^+,CD4^+)监测是防治排斥反应、感染及药物中毒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0例肝移植患者中,47例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20 mg/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研究组),另外113例为对照组,不使用巴利昔单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年内,研究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为22.1%(25/113),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斥反应活动指数平均为4,对照组为6,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1.9 %(15/47),对照组为26.5%(30/11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移植肝1年存活率分别为95.7%和95.7%,对照组分别为96.5%和94.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诱导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治疗多器官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DP  Tang J  He XS  Zhu XF  Ju WQ  Wu LW  Ma Y  Wang GD  Hu AB  Tai 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3):1800-1804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治疗多器官病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8例接受器官簇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8~65岁,平均42岁.其中5例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接受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单纯肝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结果 术后1周,所有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水平;C肽、血糖水平在1~2周达到正常范围.术后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 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3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外,其余2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18个月,且肝功能维持正常,无需外源性胰岛素血糖控制稳定.结论 肝脏、胰腺联合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是一种治疗多器官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Zhu XF  He XS  Hu AB  Wang DP  Ma Y  Wang GD  Qian SK  Ju WQ  Wu LW  Tai 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5):316-318
目的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治疗多脏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上腹部器官簇移植受者2例,其中男、女各1例;均为胰腺癌肝转移患者。2例患者分别于2004年5月和8月接受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治疗,切除脏器包括全胃、肝脏、胰腺、脾脏、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移植器官簇包括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其中1例胰腺肿物侵犯肠系膜上动脉(SMA),切断SMA后,其远端与右髂总动脉吻合重建血供。结果2例患者于术后4h及5h清醒,8h及10h后撤除呼吸机;术后第3天及第5天从外科加强治疗病房转至普通病房。肝功能指标在手术1周后趋于正常;胰腺功能在10d内达到正常范围。1例患者存活12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术后恢复平稳,术后20d自动出院。结论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为上腹部局部多脏器恶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手术上可行并具有一定疗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远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9月~2006年1月共为14例患者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移植于右髂窝,门静脉与髂外静脉做端侧吻合,包括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片与髂外动脉做端侧吻合,肾脏同常规肾移植于左侧髂窝。十二指肠与膀胱侧侧吻合。胰液采用膀胱外引流。术后应用他克莫司加霉酚酸酯加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9例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早期无排斥反应发生。随访18~70个月,平均34个月。存活5年以上者4例,4年以上者5例,3年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9例,胰肾功能良好,血糖正常,均未使用降糖药。1例因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天切除移植胰腺,随访至今2年肾功能良好。4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血管事件、多器官衰竭,1例因十二指肠瘘死亡。结论:仔细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外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胰头转移的患者在我院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整块切除全肝、胆囊、十二指肠、胰腺、脾脏、胃大部和部分上段空肠,进行了血管和消化道重建。移植后胰腺功能正常,未应用胰岛素维持。术后第4d肠道功能恢复,术后1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6d时因腹腔内出血行剖腹探查血肿清除术,同时对感染伤口进行减张缝合,愈合良好;术后2月时出现不全性肠梗阻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患者目前已存活5个月,肝脏和胰腺功能均正常,痊愈出院。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的成功为上腹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命的机会,同时为晚期肝病伴有胰腺功能不良患者的彻底治愈探索出新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器官簇的切取、修整、血管整形方法及移植效果.方法 5例供体器官簇的获取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胆道及十二指肠同时灌注降温.供体器官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分别与取自供体的髂内、外动脉预先行端端吻合,再通过髂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单口端侧吻合(动脉“搭桥”).受体行上腹部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全胃、空肠上段及大小网膜切除,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 5例患者移植术后器官簇存活及功能均良好,肝胰功能均在术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3天出现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瘘,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目前,除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于全身衰竭外;其余4例患者移植物功能良好,现均已存活达6个月.结论 获取质量良好的上腹部器官簇及适当的血管整形,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前提;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上腹多脏器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加用巴利昔单抗的情况下采用撤减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首次肝移植患者60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预防排斥反应,并分别于术中和术后第4天各给予1剂巴利昔单抗,其中20例不用激素,40例仅术中开放血流前使用甲泼尼龙1次,术后不再使用激素,此60例为撤减激素组.以同期完成的、术后采用含甲泼尼龙的免疫抑制方案的60例肝移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磷蛋白(CMV pp65)阳性及术后新发糖尿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不用激素者、单次使用激素者及对照组的患者存活率分别为95.0%、92.5%和91.7%,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95%、90%和9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2.5%及11.7%,三者间两两比较,患者存活率、移植肝存活率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用激素者、单次使用激素者及对照组的CMV pp65阳性率分别为15.0%、20.0%和43.3%,新发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5.0%、7.5%和30.0%,撤减激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移植后,在加用巴利昔单抗的情况下采用撤减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并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能降低CMV pp65阳性率和新发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Yu LX  Yu YM  Deng WF  Xu J  Ye JS  Fu SJ  Du CF  Ye GR  Wang YB  Liu XY  Li CJ  Mi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0):674-677
目的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1例,术后随访10个月~3年8个月,分析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种类,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和器官联合移植的免疫学特点。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8例获随访,16例至今存活,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后1年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年1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肝肾联合移植和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各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发生他克莫司中毒。18例患者中存活3年以上者4例,2年以上者7例,1年以上者6例,10个月以上者1例。结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是治疗腹部两个器官衰竭的有效办法,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受者,优质的供体器官,避免外科并发症,术前心肌梗死病史,免疫抑制方案和术后远期病毒感染等。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有不同于单器官移植的免疫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受者胰腺的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9月28日为1例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合并1型糖尿病的患者实施了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中采用保留受者胰腺的方法。结果术后1周时,受者肝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第2天即停用胰岛素静脉泵,移植胰腺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天胰尾部出现胰瘘,但引流通畅,未予以其他特殊处理,术后第4天胰瘘自行愈合;术后第4天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5天,受者即可自行下床活动。受者现已存活12个月,肝脏和胰腺功能均正常。结论保留受者胰腺的方法不仅简化了器官簇移植术的操作,而且使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从而为需行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的良性病受者探索出了一种更为简捷安全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和器官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5例终末期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中保留受体胰和全消化道.行单纯肝切除术后,予以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5例患者术程均顺利,手术时间9。16h,术中出血1600~3000ml。术后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肺部感染;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患者均未出现肠瘘、吻合口瘘、胆道并发症、急慢性排斥反应及胰腺炎。5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在术后1周趋于正常水平:C肽、血糖水平在1。2周达到正常范围。术后经2~23个月的随访,除1例因GVHD死亡外,其余4例患者肝功能均维持正常.无需外援性胰岛素即可维持血糖稳定。结论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是一种治疗多器官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与排斥反应的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及免疫抑制治疗效果,方法:对4例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给予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及泼尼松组成的新三联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进行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结果:死亡1例,存活3例,该3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且生活质量良好,由FK506,MMF及泼尼松组成的新三联免疫抑制效果良好,结论:FK506,MMF及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效果肯定,副作用少,排斥反应监测应把无创性检查与心内膜活检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高致敏受者再次进行肾移植的方法。方法 3例高致敏受者再次肾移植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者,包括亲属活体供肾,供受者间HLA配型良好,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均为1%,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方案并分别联合利妥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巴利昔单抗治疗。脱敏方案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或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结果 3例手术均成功,受者无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3 d血清肌酐降至正常。3例受者随访29~42个月人肾均存活,术后未发生病毒感染及肺炎,无肝功能损害发生。结论良好的HLA配型和避免供者特异性抗体是高致敏患者再次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采用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及脱敏治疗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6例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及其疗效。方法对6例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同期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即带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的Carrel袖片与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物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行侧侧双层吻合。术后早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霉酚酸酯 他克莫司 巴利昔单抗四联诱导治疗。结果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均获成功,4例存活至今,2例在围手术期死亡。4例存活者术后3d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后,肾功能3~5d恢复正常;血淀粉酶和血清C肽水平2周后均在正常范围。随访4~34个月,移植胰和移植肾功能正常。2例死亡的原因是胰漏感染和FK506药物中毒。结论门静脉肠道引流方法更符合生理,无远期并发症,是很有前途的胰腺移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再次肝移植五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例男性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 ,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例 )、急性排斥反应 (1例 )、慢性排斥反应并胆道感染 (1例 )以及胆道缺血并感染 (2例 )。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达利珠单抗、甲泼尼龙及他克莫司联合用药 ,必要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  3例治愈 ,已分别存活11个月、5个月和 1个月 ,2例分别于术后第 8d、第 10d死亡 ,1例死于多器官感染及功能衰竭 ,1例死于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有腹腔出血、多器官感染、胆道感染及切口感染等。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Yang L  Liu YF  Liu SR  Liang J  Cui H  Meng YM  Wu G  Li GC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26-928
目的 探讨预防和逆转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3年9月17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激素三联用药。其中2例术前及术后第5天应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3例应用OKT3进行免疫诱导。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发生移植胰腺、肾脏加速性排斥反应.经保守治疗无效,切除移植物;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单纯肾脏排斥反应6例,同时累及胰腺、肾脏的排斥反应2例,经甲泼尼龙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前采用综合措施降低高危受者的致敏性,是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例原位肝、异位胰腺I期联合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对1例终末期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施行肝、胰I期联合移植,肝脏为原位移植,胰腺异位移植于右侧髂窝,胰液空肠引流.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并辅以两剂达利珠单抗.结果 术后移植胰腺功能良好,第2天即停用胰岛素.术后14 d,移植肝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调整他克莫司的用量后逆转.受者已存活15个月,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均正常.结论 肝、胰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应用于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初步经验. 方法 胰肾联合移植患者14例,术后应用FK506 0.07~0.15mg·kg-1·d-1加MMF 1.0~1.5 g/d加泼尼松25 mg/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每周测定口服FK506后全血峰谷浓度,依此调整剂量维持最初3个月内FK506全血浓度峰值10~20 μg/L,谷值5~15μg/L.并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的肝肾毒性.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早期无排斥反应发生,血糖及肌酐水平恢复正常.随访18~70个月,平均34个月.存活1~3年者3例,3年~者1例,4年~者1例,>5年者4例,胰肾功能良好,血糖正常,均未使用降糖药.1例因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天切除移植胰腺,随访2年肾功能良好.4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术后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呼吸骤停、急性排斥反应及十二指肠瘘.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各时期FK506全血峰、谷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发生肾脏急性排斥反应4例次,肾毒性2例次,肝毒性1例次. 结论 FK506与MMF在药效上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能有效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接受心脏移植的受者共214例.所有受者均在术前1h和术后4d时各应用1次巴利昔单抗,剂量为20 mg/次,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术后采用心内膜活检诊断排斥反应,并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的分级标准评价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术后对受者随访1年,收集心内膜活检及发生排斥反应的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的时间为术后(20.1±7.3) d(1~60 d),结果显示,Ⅰa 级63例(29.4%),Ⅰb 级8例(3.7%),Ⅱ级12例(5.6%);术后1年,143例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结果显示,Ⅰa 级29例(20.3%),Ⅰb 级1例(0.7%)及Ⅱ级11例(7.7%).住院期间,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移植心脏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及猝死1例;出院后至术后1年内,有2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严重排斥反应1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1个月内,发生感染7例(3.3%),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5.1%),无受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 应用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是预防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