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与分裂样精神病(SFP)临床症状学结构的异同.方法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及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从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出PRS患者71例及SFP患者39例,采用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SOP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两组疾病症状严重性.结果 两组患者起病形式存在显著性差异(x2=9.24,P=0.010),PRS组以亚急性发病常见(76%),SFP组以急性为主(61%);相关分析显示,SOPS总分与BPRS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0.01);SFP组SOPS阳性症状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PRS组,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PRS组(P <0.05,P<0.01).结论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与分裂样精神病是同源类疾病的不同状态,分裂样精神病阳性症状严重于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病高危综合征人群临床转归与其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 M)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前驱期综合症结构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sychosis-risk syndromes,SIPS)和前驱期综合症量表(scale of psychosis-risk symptoms,SOPS)筛选出精神病高危综合征(clinical high risk,CHR)者90例,用失言觉察任务(faux pas test,FPT)、眼神阅读测试(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ext,RMET)评估CHR者心理理论特征。进行为期2年随访,利用SIPS确定临床转归,根据精神病转归情况将CHR者分为转化组(20例)和未转化组(50例),对两组基线水平临床症状特征、FPT、RMET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其心理理论的差异。结果两组CHR者在基线水平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PT中,两组CHR失言故事识别得分、失言故事理解得分和失言任务总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故事识别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RMET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高危人群心理理论能力受损严重个体精神病转化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最令人振奋的趋势之一是从治疗学研究转向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研究。后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处于精神病"前驱期"或"临床高危"的青少年或年轻的成年患者,他们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社会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因而被认为具有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高患病风险。有学者将这种认知和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称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sychosis risk syndrome,PRS)。在某些范围内已有试图将这一状态重新定义为一种精神障碍的举动,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APS)列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状态"。存在PRS的个体出现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的确比没有PRS的人要高,但多数PRS个体以后也不会患精神病性障碍,因此,我们反对将PRS或APS作为一种亚型列入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中。  相似文献   

4.
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 方法 :对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患者 42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男性 12例 ,女性 30例。平均发病年龄 (4 4.0 7± 13.2 8)岁 ,6 7%急性起病。 95 %表现精神病性发作 ,精神症状内容与法轮功密切相关。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2 5例 )总分均值 (38.96± 5 .86 )。 结论 :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法轮功的内容密切相关 ,发病原因与患者过度片面追求法轮功的心理效应和练功者的心理基础有关。法轮功已被我国政府定为邪教 ,不能诊断为气功相关精神障碍 ,建议诊断为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或其他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研究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用的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以及摇头丸,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最为常见,部分病例伴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及情感障碍。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K粉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达到83.05%,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而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结论: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奥氮平治疗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们从 1 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1 2月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 3 1例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取得较好疗效。对象 为本院及二院住院和门诊患者 ,共 3 1例。入组标准为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中的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总分≥ 1 8分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总分≥ 3分 ,病前无精神病史 ,未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 ,病后排除重性精神病和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 1例中男 1 6例 ,女 1 5例 ;年龄 3 0~ 90岁 ,平均 ( 64± 5)岁。精神障碍病程1~ 7天 ,平均 (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PS)患者症状学特征及共病精神障碍状况。方法:使用精神病风险综合结构式访谈(SIPS)对101名精神科门诊求助者进行精神病风险症状评估,对其中符合APS诊断标准者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评估共病精神障碍情况。结果:检出28例(27.7%)求助者为APS患者,其中具有特异性风险症状"异常思维内容"或"猜疑被害观念"各21例(75%),非特异性风险症状"社交兴趣缺乏"12例(42.9%),一般症状"睡眠障碍"或"心境烦躁不安"各12例(42.9%);19例(67.9%)共病≥1种精神障碍,其中11例(39.3%)为抑郁障碍,10例(35.7%)为焦虑障碍。结论:APS患者常见的风险症状是思维障碍及社交兴趣缺乏;常共病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系统家庭动力学视角探索家庭互动对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PS)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使用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SOPS)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对63例APS患者进行精神病理学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评估;6个月后进行临床结局评定,分析系统家庭动力学特征对APS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47例APS患者完成6个月的随访,其中8例(17.0%)转化,18例(38.3%)维持,21例(44.7%)恢复。3种结局状态的患者基线时的SSFD中"疾病观念"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P=0.022)。方差分析模型显示,"疾病观念"维度每增加2.29分,APS患者在6个月内转化为精神病性障碍的可能性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1)。结论:家庭成员的"疾病观念"可以预测APS患者6个月后的转化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气功所致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比较分析按CCMD - 2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病 84例、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 4 4例和精神分裂症 37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气功所致精神病平均发病年龄大于精神分裂症。三组BPRS总分均值比较 ,说明初次精神病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没有差别。抗精神病药平均日剂量 ,气精组 <分裂样组 <分裂症组 ,而显效率分别为 88.1%、75 .0 %、32 .4 %。结论 气功所致的精神病初次发作严重程度与分裂症没有明显差异 ,且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其精神病发作 ;短期治疗效果比分裂症要好 ;发病有独特的文化基础与病因。如果属于气功诱发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 ,而短期内又不能确诊者 ,笔者倾向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而临床表现和精神障碍内容是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精神症状的脑膜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合并精神症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评定手术前、手术后、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应用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16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PANSS中P3、P7及总分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6个月,PANSS中P1、P3、P4、P7、N7及总分低于术后(P0.05或0.01)。术后12个月,PANSS总分低于术后6个月(P0.01)。结论合并精神症状的脑膜瘤患者的术前、术后抗精神病治疗,尤其是术后6个月的抗精神病维持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反应性精神障碍146例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转归。方法对146例住院诊断为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以维持诊断和更改诊断分为两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18例(80.8%)维持原诊断,28例(19.2%)更正诊断。结论对生活事件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价,在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中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sychosis Risk Syndrome,PRS)的相关研究是当前精神医学研究热点之一。现对有关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AP)人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按CC-MD-2-R标准纳入50例首次住院诊断为SAP的病人,经5年随访观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9例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MA),10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SCH),21例维持原诊断。以上三组对照研究发现,在病前性格及发病诱因方面,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在近期疗效、缓解时间及5年后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看,MA最好,SAP次之,SCH最差。结论 SAP是一个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好的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对我院1989年10月至1993年9月出院诊断为“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14例(45.16%)的患者维持诊断为“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17例《54.84%,的患者修改诊断.结论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应重视对病人临床随访和病人的病程转归;更应强调其相关性是“密切”相关的。迷信巫术既是“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也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的诱发困素。  相似文献   

15.
奥氮平治疗谵妄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奥氮平治疗谵妄的疗效与安全性。对象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谵妄的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18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程度(CGI-SI)≥3分;病前无精神病史;未使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排除重性精神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共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2.2±20.7)岁;起病时间(4.2±6.3)天。住院时间(21.7±15.1)天;病因为颅脑疾病23例,术后谵妄7例,尿毒症3例,肺性脑病2例,肺癌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直肠癌2例,重症肝炎、急性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和分裂样精神病的异同进行探讨。方法:收集连续住院患者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例22例,分裂样精神病66例,进行对照分析,并作3年随访。结果: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组19例、分裂样精神病组38例维持原诊断。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婚姻、职业、人格特征、智能及精神症状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分裂样精神病有明显差异,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17.
<正>现报告应用综合护理对精神科门诊有暴力风险患者的干预效果。1 对象和方法为2017~2018在本中心门诊就诊18~65岁患者80例,入组者近1年内有至少1次暴力攻击行为,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4分;均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排除器质性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严重或不稳定的躯体疾病及无法有效交流者。入组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2.5±3.5)岁;临床拟诊为兴奋躁动状态16例、精神分裂症15例、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口服液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培酮口服液2004年初在我国上市,是目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唯一的口服液制剂,无色无味,可大大提高病人的依从性[1]。本研究对全国4335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病人使用利培酮口服液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1资料1.1对象:来自2005年2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全国160余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住院或门诊病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6岁,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35。排除标准:入组前30天内利培酮(片剂或口服液)治疗;入组前30天内接受过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正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A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共入组患者59例,占同期AE病例的57.28%;精神症状分布依次为:幻觉、妄想、行为怪异、情绪障碍;合并躯体症状37例:主要躯体症状分布依次为癫痫、癫痫合并发热、发热。(2)59例患者完成头颅影像学或脑电图检查,其中46例两者之一有明确异常表现;但缺乏特异性;(3)完成血液抗神经元抗体和脑脊液抗神经元抗体检测患者共52例,任一抗体检验阳性者30例;抗体检测灵敏度:57.69%,假阴性率:42.31%;(4)临床死亡1例(1.69%);智力损伤16例(27.12%)。结论: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AE患者临床症状多样,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对AE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性精神障碍社会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衰退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5 4例病人作随访 ,分析缓解状态与临床特征 ,采用社会功能残疾量表评定衰退。结果  (1)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欠佳的比例为 2 4 %(6 1/ 2 5 4 ) ;(2 )残疾衰退、维持用药时间与住院次数呈负相关 (P <0 0 5 ) ,复发次数与预后呈负相关 (P <0 0 5 ) ,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部分情感性障碍为慢性衰退表现 ,需要社会支持和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