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自确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诊断单元以来,有关练功过程是否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状态,气功发功与催眠诱导对中枢系统产生效应有何异同,一直缺少实验观察的比较分析。目的:观察正常成人处于“正常态”、“气功人静态”和“催眠状态”的脑诱发电位变化,分析气功发功和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效应的异同。设计:以正常成人为观察对象的脑诱发电位实验。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象:2001-09/2002-12上海市精神病院职工、实习医生、志愿者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共52人。方法:①使用美国NieoletSpirit诱发脑电生理仪,按国际10/20系统方法安置电极,置头皮Cz,C3,CA,Pz,Fz部位。言语性或凝视性诱导催眠。催眠过程持续约20-30min,其中诱导10-15min,确定被试者进入被催眠状态后进行实验观察。②与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和民问气功师合作,由他们向被观察对象发放“气功外气”。认定“气功人静”的程度根据民间标准,由气功师确认进入状态后,进行实验观察,整个过程约持续20-30min。③观察分别处于正常对照、气功入静和催眠状态下参与者脑电活动中事件相关电位(关联性负变,P300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脑干反应)潜伏期和波幅变化,将观察值进行2&;#215;2析因设计的单因素变量线性模型多元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结果。②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结果。结果:因催眠诱导效果欠佳和脑诱发电位记录不全等原因共脱落3例,最终对49例进行统计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结果:催眠状态下P300电位(靶刺激-P3)波幅比正常态降低[(418&;#177;9.23),(6.07&;#177;3.23)μV,P〈0.01];关联性负变(M2)波幅与正常态和气功态相比降低[(5.93&;#177;3.36),(7.83&;#177;4.59),(7.76&;#177;442)μV,P〈0.05]。②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结果:催眠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P2)与正常态和气功人静态相比波幅降低[(2.01&;#177;1.28),(2.71&;#177;1.83),(2.73&;#177;1.34)μV,P〈0.05];催眠状态下视觉诱发电位(P2,P3)波幅与正常态以及气功态相比降低[(3.47&;#177;2.69),(4.76&;#177;2.78),(4.30&;#177;2.64)μV;(1.68&;#177;0.95),(1.18&;#177;1.08),(2.01&;#177;1.48)μV,P〈0.05]。结论:处于催眠状态时,感觉诱发电位出现低波幅,而气功入静态和正常态未出现此种改变,说明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的影响与气功发功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别。在气功界被广泛认同的“气功态”即“催眠态”这一假说不能为上述实验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气功所致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比较分析按CCMD - 2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病 84例、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 4 4例和精神分裂症 37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气功所致精神病平均发病年龄大于精神分裂症。三组BPRS总分均值比较 ,说明初次精神病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没有差别。抗精神病药平均日剂量 ,气精组 <分裂样组 <分裂症组 ,而显效率分别为 88.1%、75 .0 %、32 .4 %。结论 气功所致的精神病初次发作严重程度与分裂症没有明显差异 ,且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其精神病发作 ;短期治疗效果比分裂症要好 ;发病有独特的文化基础与病因。如果属于气功诱发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 ,而短期内又不能确诊者 ,笔者倾向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而临床表现和精神障碍内容是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PSG)探讨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对28例失眠症患者连续进行4夜PSG描记,其中第3、4晚上睡前予0.5mg三唑仑,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3名,作2夜适应和基础PSG监测.结果失眠症患者服用三唑仑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基线睡眠值(86±9)%,第3晚服药后(91±8)%,第4晚服药后(92±4)%,F值6.143,P<0.01],觉醒时间减少[同前,(39±17)min,(29±8)min,(23±7)min,F值13.211,P<0.01],S1减少[同前,(31±18)%,(23±11)%,(16±6)%,F值9.707,P<0.01],S2增加[同前,(45±17)%,(59±18)%,(60±6)%,F值10.104,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同前,(35±18)min,(28±17)min,(21±11)min,t值4.947,P<0.05].结论短半衰期催眠药三唑仑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还对夜间睡眠脑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催眠态"与"气功态"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催眠态和气功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同步活动,探讨催眠态与气功态对脑功能皮质活动的不同效应。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28岁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右利手。采用气功入静和催眠诱导分别进入气功态和催眠态。研究采用GEsigna VH/i3.0T磁共振扫描机,先后进行无任务(静息态、催眠态和气功态)和运动任务的BOLD序列扫描。图像的处理先以运动任务获得的运动皮质定位作为种子对三种状态的功能图像做交互相关分析,获得脑功能连接的激活图,然后对这些激活的体素采用功率谱分析,获得相应的优势频率和能量。结果:脑功能低频连接激活体素的数量在静息态、催眠态、气功态间没有明显差异,但通过功率谱分析,催眠态主要表现为优势频率能量的升高,而气功态则主要表现为优势频率的增加。结论:气功态和催眠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两种状态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效应,但其生理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 方法 :对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患者 42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男性 12例 ,女性 30例。平均发病年龄 (4 4.0 7± 13.2 8)岁 ,6 7%急性起病。 95 %表现精神病性发作 ,精神症状内容与法轮功密切相关。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2 5例 )总分均值 (38.96± 5 .86 )。 结论 :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法轮功的内容密切相关 ,发病原因与患者过度片面追求法轮功的心理效应和练功者的心理基础有关。法轮功已被我国政府定为邪教 ,不能诊断为气功相关精神障碍 ,建议诊断为法轮功相关精神障碍或其他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6.
氯氮平、氯丙嗪以及两药合用的副反应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氯氮平、氯丙嗪以及两药合用的副反应对照研究共401例。连续观察6~8周的血象、心电图、锥外系副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部分病例作了脑电图对比。结果显示,主要副反应是白细胞计数的改变,以氯氮平组及两药合用组的白细胞改变多见,与单用氯丙嗪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三组均未见迟发性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曲唑酮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3例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人用新一代抗抑郁药——曲唑酮进行治疗,经6周观察总有效率达83.33%.治疗1周后抑郁症状明显缓解,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更为显著。该药对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较小。但有部分患者出现口干、便秘。提示曲唑酮是值得推荐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8.
101例首次住院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5年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功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门诊检查和访问家属的形式,对101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年以后的状况进行随访.结果:67例(66.34%)稳定,34例复发(33.66%),其中3例残废,80例(79.2%)维持出院论断,18例(17.8%)改诊为其他精神疾病,72例(71.29%)停止精神科治疗,92例(91.1%)缓解期社会功能政党,9例(8.9%)减退,结论:使用CCMD论断的气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怕短期结局比较稳定,停止治疗和继续练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改诊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论断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脑电图(EEG)探讨催眠状态的神经生物学性质。方法记录16例神经症患者催眠前和进入催眠状态后的EEG,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神经症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EEG背景节律α波频率减慢和波幅增高。结论催眠状态有相关神经生物学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确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诊断单元以来,有关练功过程是否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状态,气功发功与催眠诱导对中枢系统产生效应有何异同,一直缺少实验观察的比较分析.目的观察正常成人处于"正常态"、"气功入静态"和"催眠状态"的脑诱发电位变化,分析气功发功和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效应的异同.设计以正常成人为观察对象的脑诱发电位实验.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象2001-09/2002-12上海市精神病院职工、实习医生、志愿者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共52人.方法①使用美国Nicolet Spirit诱发脑电生理仪,按国际10/20系统方法安置电极,置头皮Cz,C3,C4,Pz,Fz部位.言语性或凝视性诱导催眠.催眠过程持续约20~30 min,其中诱导10~15 min,确定被试者进入被催眠状态后进行实验观察.②与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和民间气功师合作,由他们向被观察对象发放"气功外气".认定"气功入静"的程度根据民间标准,由气功师确认进入状态后,进行实验观察,整个过程约持续20~30 min.③观察分别处于正常对照、气功入静和催眠状态下参与者脑电活动中事件相关电位(关联性负变,P300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脑干反应)潜伏期和波幅变化,将观察值进行2×2析因设计的单因素变量线性模型多元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结果.②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结果.结果因催眠诱导效果欠佳和脑诱发电位记录不全等原因共脱落3例,最终对49例进行统计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结果催眠状态下P300电位(靶刺激-P3)波幅比正常态降低[(4.18±2.23),(6.07±3.23)μV,P<0.01];关联性负变(M2)波幅与正常态和气功态相比降低[(5.93±3.36),(7.83±4.49),(7.76±4.42)μV,P<0.05].②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结果催眠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P2)与正常态和气功入静态相比波幅降低[(2.01±1.28),(2.71±1.83),(2.73±1.34)μV,P<0.05];催眠状态下视觉诱发电位(P2,P3)波幅与正常态以及气功态相比降低[(3.47±2.69),(4.76±2.78),(4.30±2.64)μV;(1.68±0.95),(1.18±1.08),(2.01±1.48)μV,P<0.05].结论处于催眠状态时,感觉诱发电位出现低波幅,而气功入静态和正常态未出现此种改变,说明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的影响与气功发功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别.在气功界被广泛认同的"气功态"即"催眠态"这一假说不能为上述实验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