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步EEG-功能性MRI(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17例症状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同步EEG-fMRI检查.对EEG出现痫样放电时的fMRI数据进行分析,将痫样放电导致的脑组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改变区域叠加在MRI图像上,确定癫痫灶的位置;并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位置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同步EEG-fMRI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7例患者同步EEG-fMRI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相同,但范围比后者显示的扩大.癫痫灶切除术后14例发作控制,3例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结论 同步EEG-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准确,无创伤性;对手术定位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9例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枕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致痫灶的术前定位。方法:应用临床发作症状评估、CT/MRI扫描、SPECT/PET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记录以及皮层脑电监测等方法综合定位枕叶癫痫患者的致痫灶。结果:视觉先兆及头或眼向一侧偏转是最常见的发作早期改变;发作形式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也可以继发全面性发作。致痫灶位于枕叶内侧面2例,背外侧面7例,其中致痫灶位于枕叶与顶叶的临界区1例,枕叶与颞叶的临界区或累及颞叶后部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按照Engel's术后效果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视觉先兆的出现常常提示致痫灶位于枕叶,MRI检查以及发作初始期头和眼向一侧偏转等症状学特点均有较高的定侧定位价值。当其他方法定位致痫灶较困难时,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有助于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时间簇分析(TCA-fMRI)应用于难治性癫痫致痫灶术前定位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对11例难治性癫痫病人,在癫痫发作间期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应用TCA-fMRI技术计算与癫痫发作相关的脑内激活区(致区),并分析比较该激活区与术中皮质电极定位致痫灶之间的吻合程度。结果 TCA-fMRI确定的激活区与术中皮质电极定位的致痫灶一致6例;激活区范围扩大3例,但最强激活区仍与皮质电极定位的癫痫灶一致;激活区较弥散2例。术后病理显示:胶质瘤3例,脑软化灶4例,灰质异位症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海马萎缩1例。随访1年,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均复查脑电图,癫痫发作消失8例,明显减少3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静息态TCA-fMRI技术是一种新型、无创性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将静息状态下致痫灶异常放电所导致的血氧依赖水平变化在MRI三维结构图像上显示,能在术前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锰离子(Mn^2+)增强功能MRI成像对确定癫痫发作相关脑区的价值。并进一步确定癫痫与钙超载的相关性。从而对癫痫的发病机制和定位进行研究。方法给成年猫肌肉注射戊四氮(PTZ)制作癫痫模型,观察猫的行为学和脑电图改变;在癫痫急性发作时和发作后24h进行Mn^2+功能MRI成像检查;对信号明显增强的脑区做病理学检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TZ致痫猫脑电图呈阵发性高波幅棘-慢波。癫痫发作组猫Mn^2+功能MRI成像显示大脑皮质明显弥漫性增强,其中额、顶、枕叶脑皮质增强率达34.6%。颞叶皮质增强率达约22.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癫痫发作后24h组Mn^2+功能MRI成像仍显示额、顶叶明显强化。强化区的神经元有明显变性、坏死。结论额、顶叶为PTZ致痫猫癫痫发作形成的相关脑区,Mn^2+增强功能MRI成像能显示癫痫发作的部位,并可进一步揭示癫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EEG联合fMRI检查确定癫痫致病灶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佩戴能在高场强MR室中使用的EEG高级电极帽,在MR扫描的同时采集EEG数据,记录棘波发生时间,并根据棘波的发放时间输入信号曲线,找出fMRI数据,求fMRI数据体与该曲线的相应关系,将相应程度高的区域(激活区)叠加在MRI的三维图像上,从而对癫痫致病灶进行定位。将该致病灶的位置、范围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中显示的致痫灶进行比较。结果 13例(56.52%)EEG联合fMRI检查显示的癫痫致病灶与术中通过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EEG所描记、确定的致病灶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10例(43.48%)EEG联合fMRI检查显示的癫痫致病灶与术中通过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EEG所描记、确定的致病灶位置相同,但是范围明显大于术中所确定的致病灶范围;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15例(65.22%)癫痫未再发作,5例(14.29%)术后3周内出现癫痫发作1~4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得到控制,3例(13.04%)仍有发作,给予药物控制后仍无法控制,但发作频率为每月(3.1±1.4)次,较术前发作次数明显降低。结论对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EEG联合fMRI检查定位致病灶,其定位准确,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均较高且是无创性的。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和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加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对47例难治性癫痫病人的致痫灶,采用CT MRI EEG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 皮层脑电脑(ECoG)联合检测定位。对检出的阳性病灶在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行致痫灶切除,切除后监测仍有癫痫波者加行MST;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者单行MST。结果致痫灶阳性检出率86%。皮层电极检测显微镜下致痫灶切除加MST,术后91%的病人癫痫发作停止,半年后约1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结论CT MRI EEG SPECT ECoG联合检测,对手术定位具有较高价值。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术及MST创伤轻微、效果比较可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病灶及致痫灶的不完全切除和形成皮层软化及疤痕,可能是导致癫痫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颅内电极监测对顽固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颅内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经临床、影像学及头皮脑电图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变化,并与头皮脑电图、MRI进行比较,分析癫痫灶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癫痫病人颅内电极埋藏时间1~5天,每个患者至少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每一病例均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5例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定侧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病灶,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按Engel术后效果分级:手术效果满意(癫痫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埋藏而致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致痫灶不能定位的难治性癫痫,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方法,尤其是发作期起始时脑电图变化,可以确定致痫灶位置,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的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作,分析其头颅MRI、电生理及发作症状学特点及定侧、定位信息。结果(1)头颅MRI:3例患者致痫区同侧颞枕交界区、枕叶或颞顶枕交界区病灶,2例患者致痫区同侧海马硬化,2例阴性。(2)间歇期放电脑区:2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3例为累及额、颞及后头部等多脑区,其中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2例为致痫区同侧半球弥漫性,颞区著1例,后头部著1例。(3)发作期脑电图:3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起始;4例为弥漫性起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同侧半球著1例。(4)发作症状学:6例患者视觉先兆,1例患者有头部先兆;5例患者有自动症发作,6例患者对侧肢体强直/强直-阵挛,其中4例患者既有自动症发作又有强直发作。结论与头颅MRI相比,间歇期VEEG、发作期VEEG及症状学提供了更多的定侧、定位信息,特别是症状学先兆及体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更大。而头颅MRI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误导,往往出现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结构的信号异常。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癫痫的术前定位及综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顽固性癫痫的术前定位及将几种手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应用三维痫灶定位诊疗计划对50例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然后在显微镜下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手术处理致痫灶、致痫网.术后随访1~2年.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定位准确可靠.术后随访显示22例(44%,22/50)癫痫发作完全消失;18例(36%,18/50)癫痫发作显著减少,效果良好;7例(14%,3/50)疗效差;无明显改善3例(6%,3/50),手术总有效率达80.0%(40/50).结论选择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和适当的手术方式治疗顽固性癫痫,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的内侧额叶起源的癫痫患者129次临床发作症状,脑电图表现,致痫灶定位及手术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常见形式包括:过度运动发作、姿势性强直发作、额叶失神发作等,多在夜间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暂。10例均应用颅内电极进行长程记录定位致痫灶。致痫灶位于辅助运动区2例,内侧额回4例,额极1例,眶额区1例,扣带回1例,扣带回及额上回1例。按照Engel术后效果进行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3例,2例随访时间未满1年。结论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普通头皮脑电图定位致痫灶常较困难,需要应用颅内电极。手术切除致痫灶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癫痫手术治疗的痫灶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不同皮质区与致痫区的关系 癫痫外科的目的是要完全切除致痫区,也就是要切除产生临床癫痫发作的大脑皮质。现代癫痫病学家采用各种各样的诊断工具,如临床症状分析、电生理描记、功能性检查以及神经影像学技术,从而来寻找致痫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这些诊断方法找到不同的皮层区(症状产生区、刺激区、发作起始区、功能缺失区和致痫病灶),所有这些区域都或多或少的代表了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癫痫手术前评估的重点是要精确地寻找出致痫区,明确其部位和范围;手术时尽可能做到全部切除致痫区,又不致于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才能达到癫痫手术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额叶癫痫的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额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特点 ,探讨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方法 :应用视频脑电图对 9例额叶癫痫患者进行长程监测 ,并对其中 6例记录颅内脑电图。分析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 ,定位致痫灶 ,行手术切除。结果 :额叶癫痫的发作特点为 :发作频繁而短暂 ,以睡眠期发作为主 ,常见过度运动 ,姿势性强直 ,发声等发作症状。发作期可见棘波节律 ,广泛低幅快活动 ,节律性慢波等特征性脑电活动。颅内电极记录可清晰显示异常脑电活动的发作起源及扩散情况 ,有助于定位致痫灶。手术切除病灶及致痫灶 ,效果满意。结论 :额叶癫痫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痫综合征 ,颅内电极记录有助于揭示其脑电活动变化。对于难治疗性额叶癫痫 ,准确定位致痫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多种致痫灶定位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术前脑电图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囊性占位7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胶质瘤16例,其他病变2例;应用MRI、视频脑电图、脑磁图行致痫灶定位,术中应用皮质脑电图再次精确致痫灶范围后行前颞叶联合海马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估疗效。结果长程VEEG监测中,20例患者均有惯常发作和发作间期痫样放电,14例(14/20)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位于单侧颞叶及海马区,其中合并同侧额区放电5例。6例(6/20)患者发作间期放电位于双侧颞叶,其中合并单侧额区放电2例。8例(8/20)起源于左侧颞叶及海马区,12例(12/20)起源于右侧。MEG检查20例患者发作间歇期皆有痫样放电,检出率为100%,17例(17/20)患者单侧颞叶放电,其中合并同侧额区放电8例;3例(3/20)患者双颞放电。术后随访12~24个月:16例患者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手术有效率100%,效果良好率95%。结论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好,多种致痫灶定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疗效并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和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加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对13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致病灶,采用CT+MRI+EE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皮层脑电图(ECoG)联合检测定位。对检出的阳性病灶在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行致痢灶切除,切除后检测仍有癫痫波者加行MST;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者单行MST。结果致痫灶阳性检出率86%。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致痂灶切除加MST,术后91%的病人癫痫发作停止,一年后约1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结论CT+MRI+EEG+SPECT+ECoG联合检测,对手术定位具有较高价值。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术及MST创伤轻微、效果比较可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病灶及致痫灶的不完全切除和形成皮层软化及疤痕,可能是导致癫痫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间期MRI与脑电图(EEG)在致痫灶定位中的相关性以及MRI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4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传统MRI及视频EEG检查,并对其中25例颞叶癫痫患者行弥散加权像扫描.手术方式包括标准颞前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致痫灶切除术等,对切除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传统MRI检查结果显示的异常包括:海马硬化(16例)、脑发育不良(5例)、颞极蛛网膜囊肿(3例)、颅内肿瘤(3例)、脑软化灶(2例)、脉络膜裂囊肿(2例)、脑软化合并颞极蛛网膜囊肿(1例)和小脑萎缩(1例).发作间期颞叶癫痫患者发作侧海马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102.1±4.7)×10-5 cm2/s]较对侧[(84.6±5.9)×10-5 cm2/s]明显升高(t=12.7,P<0.01).所有癫痫患者发作间期EEG均呈异常改变.2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所示病变区与发作间期EEG定位的致痫灶部位一致,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显示正常而其发作侧海马ADC值却较对侧增高.结论 传统MRI与ADC同时用于评价致痫灶优于任一单独应用者,如结合EEG将更有助于对癫痫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8.
MRI和CT阴性表现的脑致痫灶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MRI和CT阴性表现病例的致痫灶定位方法.方法经MRI和CT检查呈阴性表现的癫痫患者42例,应用发作症状评估、长程头皮和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ideo-EEG)监测等方法综合定位致痫灶.结果36例(85.7%)患者可以明确定位致痫灶,其中位于颞叶19例,额叶12例,额叶+颞叶3例,顶枕叶2例;多灶性起源或定位不明确者6例,2例放弃手术.40例脑致痫灶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一些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微发育不良等细微脑组织改变通过现有的MRI和CT影像学检查尚难以发现,而它们常常是导致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发作特点,特别是长程EEG监测资料,可为大部分的此类病例明确定位脑致痫灶.  相似文献   

19.
头皮脑电图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皮脑电图(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4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痫源发放(epileptogenic discharges)位置,术中以ECoG(皮层脑电图)及深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深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顽固性癫痫Г-刀治疗的关键在于定位,比较15例顽固性癫痫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EEG,MRI在癫痫发作期、发作间期对癫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发作间期做SPECT、EEG、MRI,而后用0.25%美解眠诱发癫痫临床下发作记录发作期SPECT。结果:发作间期致痫灶SPECT 10人,EEG7人,MRI 3人;发作期SPECT 3人。结论:发作间期癫痫灶检出率SPEC:T66.67%,EEG44.67%,MRI 20%;发作期为20%。三项检查分别从代谢、电活动和结构对癫痫灶进行定位。SPECT阳性检出率最高;EEG在癫痫分类和定侧(左或右半球)具有优势;而MRI在癫痫灶定性方面有帮助。三者相结合可提高癫痫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