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老龄化加速使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成为神经病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EEG作为一项无创、廉价、可重复的检查手段,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已有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多种特征性EEG被纳入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本文从临床角度对Creutzfeldt-Jakob病(CJD)及路易体痴呆(DLB)的EEG表现、产生机制、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作以总结,以期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起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氧合酶与胃粘膜防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环氧合酶同工酶COX-1、COX-2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认识的深入,认为只是COX-1催化产生粘膜保护性前列腺素,并维持胃粘膜完整性的观念日益受到挑战。此文就COX在胃粘膜保护中的不同效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5-HT)参与了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已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黏膜中分泌5-HT的肠嗜铬细胞(EC细胞)和肥大细胞有所改变。目的:研究胃感觉过敏患者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子恒压器测定4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和15名正常对照者的胃感觉阈值,根据胃感知阈值将23例行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FD患者分为感觉过敏(FD-H)组和感觉正常(FD-N)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FD组的胃感知、不适和疼痛阈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FD-H组近端胃黏膜每高倍视野下5-HT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FD-N组和正常对照组(14.1±2.3对8.7±1.9和8.3±1.4,P<0.05)。扩张刺激后,FD-H组5-HT阳性细胞IOD值的降幅(反映介质释放量)较FD-N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16.3%±3.4%对10.7%±2.2%和8.1%±2.3%,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5-HT阳性细胞释放介质越多,胃感知阈值越低。结论:部分FD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与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介质释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胃运动功能对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普瑞博斯对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的影响,以阐明胃运动功能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包括两部分,实验1: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普瑞博斯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普瑞博斯0.5mg/kg和普瑞博斯1mg/kg灌胃,然后各组均给予无水乙醇灌胃,检测胃黏膜损伤的面积和深度;实验2:大鼠分组同上,实验前所有大鼠均行幽门结扎术,术后给药及胃黏膜损伤的检测方法刚上。结果于末结扎幽门的大鼠中,大剂量普瑞博斯可显著减少无水乙醇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深度和面积,小剂量普瑞博斯也可减少胃黏膜损伤的深度。结扎幽门后,普瑞博斯对无水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消失。结论普瑞博斯对无水乙醇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普瑞博斯促进胃排空有关,提示胃运动功能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NCCP)的临床特点,调查NCCP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了解NCCP与酸反流的关系及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对NCCP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详细记载87例NCCP患者症状并评分后,给予7d兰索拉唑治疗试验(兰索拉唑30mg口服,2次/d),并在PPI试验前后均进行问卷凋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资料,症状评分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I)S),所得分数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NCCP最常见的病因是胃食管反流病,典型反流症状发生率为34.5%。②87例NCCP患者中酸相关性NCCP为56.3%(49/87),非酸相关性NCCP为43.7%(38/87)。PPI试验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1%。③NCCP患者的生活质量在8个健康概念上除情绪角色功能外均明显比健康人差(P〈0.01)。除躯体疼痛外,非酸相关性NCCP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活力6个维度,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④NCCP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平均焦虑、抑郁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非酸相关性NCCP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酸相关性NCCP组(P〈0.05)。结论NCCP最常见的病因是酸相关性食管疾病,NCCP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PPI试验是临床诊断酸相关性NCCP的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开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研究   总被引:116,自引:0,他引:116  
在 1999年罗马国际会议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 ,FD)的定义达成了共识 ,即罗马Ⅱ标准。该定义的核心为过去 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 ,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 ,症状与排便无关。欧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人群消化不良发病率为 2 1%~ 4 0 % ,其中 4 0 %~ 70 %为FD。尽管FD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近年来国内外仍有大量研究报道。近期研究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FD的认识和理解 ,并就一些问题取得了共识。一、内脏感觉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 ,临床应用的逐渐开展 ,内脏感觉功能研究已成为目…  相似文献   
7.
骨形成蛋白-7在慢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婕  余晓云  肖敏  侯晓华 《胰腺病学》2007,7(6):387-390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7(BMP-7)在大鼠CP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胰腺纤维化形成中的意义。方法每周2次腹腔内注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iethyldithiocarbamate,DDC)建立大鼠CP模型。HE染色观察正常组及造模后2、4、6、8周时大鼠胰腺病理学变化,VG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含量,免疫组化检测BMP-7、TGF-β1、Smad2/3的表达。结果(1)正常组BMP-7在腺泡细胞的胞质中表达。造模后4周腺泡细胞及部分炎性细胞BMP-7阳性面积比及阳性灰度值较正常组减少(P<0.05)。造模后8周腺体萎缩几乎无BMP-7表达,残留腺泡中表达量较正常胰腺显著减少[阳性面积比:(5.63±1.65)%vs(36.51±3.76)%,P<0.01;灰度值:144.20±5.67vs174.54±1.22,P<0.01]。(2)TGF-β1和Smad2/3的表达在纤维化进展中变化一致。对照组小叶间结缔组织和部分腺泡间有少量表达。8周时小叶内纤维化区域及残留腺泡细胞间可见大量TGF-β1和Smad2/3表达,TGF-β1为(22.66±6.73)%;Smad2/3为(24.58±4.35)%,较正常组增加(P<0.01)。(3)TGF-β1与Smad2/3表达呈正相关(r=0.61,P=0.005),BMP-7与TGF-β1、Smad2/3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和-0.68,P=0.001)。结论胰腺纤维化过程中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活化,可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和腺泡细胞萎缩。BMP-7的表达量可反映残存腺泡细胞的数量,可能对CP的进展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分布状态;肠道菌群分布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益生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及对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健康成人21例及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肝硬化不伴腹水患者26例及肝硬化伴腹水患者22例,其中肝硬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贝飞达),共治疗14 d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血氨及ALT,血清白蛋白水平及TBil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肝硬化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肠球菌、肠杆菌显著增多(P0.01),双歧杆菌减少(P0.01);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有关,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菌群失调较A级严重(P0.01);益生菌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标、降低血氨、提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P0.01);益生菌亦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其中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改善生化指标及降低血氨。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Ⅱ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提高对罗马Ⅲ标准的认识.方法 2006年7月至8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2552例,其中2195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其中有554例临床诊断为FD,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及分型,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 ①554例FD患者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121例(21.84%),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有158例(28.52%),两个标准对FD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符合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的有71例.②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但性别、年龄、发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830、0.711和0.802).③按罗马Ⅱ标准分型,溃疡样型82例(67.77%),运动障碍型34例(28.10%),非特异型5例(4.13%);按照罗马Ⅲ标准分型,仅符合上腹痛综合征(EPS)者为75.32%(119/158),仅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为15.82%(25/158),同时符合PDS和EPS标准者为8.86%(14/158).④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饱胀、上腹烧灼、烧心、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罗马Ⅱ标准的FD患者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高于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患者(P=0.012).⑤两组分别有11.57%(14/121)和13.92%(22/158)患者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 在FD诊断率上罗马Ⅲ标准高于罗马Ⅱ标准,且罗马Ⅲ标准更利于操作和评估.在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两项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较少,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性格特征及情绪稳定情况对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的耐受性的影响,我们对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0名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艾克森人格问卷(EPQ)评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