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桡骨中段骨-骨膜缺损,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 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8只)、对照组(B组,8只)和空白组(C组,4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将PRP纳米支架与MS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兔的骨缺损中,B组将PRP纳米支架植入骨缺损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治疗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治疗12周基本修复骨缺损;B组修复能力较A组差;但A、B组均优于C组。A组和B组对工程支架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 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是修复兔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将藻酸钙凝胶、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构建可塑形组织工程骨,探索一种新型、复合型骨缺损修复材料,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成4组,并于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A组,植入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C组,植入藻酸钙凝胶;D组,不植入任何物质的空白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术后8周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和8周通过大体,X线片以及组织学观察的结果显示A,B,C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C组。8周的生物力学实验显示:3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A组强度极限值明显高于B,C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藻酸钙凝胶可作为微小颗粒骨的载体。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成骨量多,质量好,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单纯自体微小颗粒骨和单纯藻酸钙凝胶强。  相似文献   

5.
复合PRP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纤维蛋白胶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分为A、B、C3组,每组12只。A、B组动物术前4h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纤维蛋白胶(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观察其一般情况并于4、8、12周取材做组织学切片,术后12周取尺桡骨做生物力学测试。分别从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方面评估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见A、B组各时间点新骨形成均优于C组。生物力学比较:12周时A组桡骨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桡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及构建的含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均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种子细胞的添加可明显促进新骨成熟度和增强其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初步探讨其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单纯纤维蛋白胶组(A组),纤维蛋白胶复合自体骨髓组(B组),纤维蛋白胶复合浓缩自体骨髓组(C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桡骨中段制造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1个月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3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复合材料.取浓缩骨髓、纤维蛋白胶复合物行电镜观察、长期培养及细菌学培养.术后4、8、12周行X线检查、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效果,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电镜下可见骨髓有核细胞与纤维蛋白胶相容性良好,无细菌污染,长期培养无致瘤性.X线观察显示B组和C组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A组.术后8、12周,C组的Yang氏评分分别为(9.348±0.364)和(12.664±0.388)分,明显高于B组的(7.984±0.229)(F=40.167,P=0.001)和(10.584±0.836)分(F= 20.3647,P=0.004).B组(F= 36.004,P=0.001)和C组(F=155.141,P=0.000)术后12周的Yang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8周.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学切片见B组和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修复.结论 自体骨髓或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可修复兔桡骨陈旧性骨缺损,单纯纤维蛋白胶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骨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36只家兔的双侧桡骨均建立1.0 cm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于骨缺损部位植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CPC);B组植入复合bFGF的CPC,C组植入复合VEGF的CPC,D组植入联合应用bFGF和VEGF的CPC。分别于术后3,6,12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X线摄片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基本降解;B,C组骨缺损基本修复。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2周时D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12周时)显示D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12周时,编织骨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D组中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重新恢复,B和C组则未见骨髓腔再通。 结论:CPC/bFGF,CPC/VEGF和CPC/bFGF+VEGF 3组复合物均能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CPC/bFGF+VEGF复合物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明显优于CPC/bFGF和CPC/VEGF复合物,说明bFGF与VEGF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合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在修复兔桡骨缺损中的效果。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共72侧前肢,造成1.0cm长的桡骨缺损,随机分成A、B、C3组,A组植入BMSCs+PDLLA/HA,B组单纯植入PDLLA/HA,C组不做任何植入,于术后2、4、8、12周时行X线、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12周时已完全骨性愈合,髓腔通畅,在各骨缺损修复时期,其成骨速度、成骨量和再生髓腔结构均优于B组、C组;A组X线评分也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BMSCs复合PDLLA/HA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有望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BMP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I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16w,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骨生成、新骨面积和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异体DBM复合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基因rhBMP-4/VEGF121混悬液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成年兔20只,制作40侧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植入rhBMP-4+VEGF121+明胶海绵,B组植入rhBMP4+明胶海绵,C组植入VEGF121+明胶海绵,D组只植入明胶海绵.并于术后4、8、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X线片、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新生骨小梁的面积.结果 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其他组;B、C组骨缺损为未完全成熟的板层骨修复,髓腔部分再通,B组骨愈合成熟度较C组佳;D组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双基因rhBMP-4/VEGF121治疗骨缺损比单基因具有更好的促进骨修复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1.0cm长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3组,A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复合物,B组植入MSCs与珊瑚复合物,C组不植入材料及细胞。术后4、8、12、20周分别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X线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显示,A、B两组在各时间点均有骨组织生长,A组材料在12周时已全部降解,未见炎症细胞;B组材料在20周时方全部降解,可见少量炎症细胞;C组仅见纤维细胞而未见骨性组织。X线观察,A组10例全部愈合;B组8例愈合,2例未愈合;C组10例全部不愈合。结论 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作为支架材料均可修复兔桡骨骨缺损,但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具有修复快、成功率高、无炎症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自体浓缩红骨髓(RBM)复合应用于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置入PRP+RBM+纤维蛋白胶(FG),B组置入PRP+FG,C组置入RBM+FG,D组置入FG.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动物骨痂形成量、骨缺损愈合程度及影像学评分于第4、8、12周均优于B、C、D组(P<0.05).结论 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兔桡骨缺损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进行放射学评价.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 w、8 w、12 w、16 w,进行放射学检查和相应的组织学检查.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骨愈合修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DBM经bBMP复合后,可提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5.
重组合异体冻干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透明质酸凝胶 (HAG)复合异体冷冻干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 ,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 36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 15mm缺损 ,采用 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A组 ,植入bFGF ,HAG与冻干骨的复合物 ;B组 ,植入吸附bFGF的冻干骨 ;C组 ,单纯植入冻干骨作为对照。在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核素扫描检查 ,并测定钙含量。结果 :A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骨代谢活性 ,新骨生成量和钙含量均高于B组 ,B组高于C组 (P <0 .0 5或P <0 .0 1)。A组和B组缺损分别于术后 8周和 10周完全愈合。结论 :bFGF作为一种骨生长因子 ,促进新骨生成 ;HAG作为缓释载体 ,提高bFGF的效能 ,三者结合可有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2只健康大耳白兔,于一侧桡骨制成长1.5cm骨缺损模型,植入200mg自体微小颗粒骨与0.2ml胶原的复合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每天耳缘静脉注射rOGP 0.5ug/kg;B组每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周进行骨密度测定: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显示了全身应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对兔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并且要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宋会平  梁春雨  杨瑞涛 《广东医学》2013,34(17):2629-2631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白细胞凝胶(PLRG)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对大段骨缺损的干预效应。方法制备自体PLRG与大段同种异体脱钙骨(1.5 cm)后,取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只,制双侧桡骨中段1.5cm缺损,分A、B两组,每组15只30侧,A组缺损处嵌插植入同种异体骨段,其管腔内及两断端连接处用PLRG封闭;B组嵌插单纯植入异体脱钙骨段作为对照。移植12周时经放射学、组织学及组织形态计量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检测,评价骨缺损的重建修复效果。结果 (1)X线及骨密度计量分析显示,A组断端桥接良好,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P<0.05);(2)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区A组新生骨形成和移植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均较B组活跃,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单个视野的成骨面积显著大于B组(P<0.05);(3)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显示,A组显著高于B组(P<0.05);(4)抗弯生物力学测试显示,A组破断载荷和破断能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PLRG可加速大段骨缺损再生修复,并促进大段同种异体骨骨重建。  相似文献   

19.
杨森  冯付明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113-2119
目的研究以胶原蛋白海绵为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成骨细胞(OB)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尺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制备双侧尺骨中段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按植入的修复物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A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OB,B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BMSCs细胞,C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OB和BMSCs细胞,D组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自身对照。每组植入物植入前在体外培养1周,术后4、8、12周每组分别取3只动物,进行X线检查、大体标本观察和HE染色组织学观察,比较4组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C组的成骨效果在任何时间检测点均优于其他组(均P<0.05),表现出更好的骨质量、更高的X线得分和更大数量的骨体积。A组和B组X线得分、新生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高于同时间点的D组。12周时新生骨组织几乎接近正常骨组织,髓腔再通;A组和B组12周时骨缺损区仍处于改建塑形期,D组只有少量骨痂形成,骨不愈合。结论 OB和BMSCs两种细胞混合复合胶原蛋白海绵修复兔尺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最佳,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有望成为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独及联合应用修复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5 cm骨缺损,海水浸泡3 h,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5只兔。A组为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B、C、D三组为实验组,B组植入自体髂骨/可吸收胶原海绵(ACS)/BMP-2;C组植入自体髂骨/ACS/VEGF;D组植入自体髂骨/ACS/BMP-2/VEGF。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切取标本,每组每个时相点根据随机原则取6个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痂灰度值、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各时相点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①1、2周时,四组X线差异不明显,4、8、12周时B、C、D三组与A组的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骨缺损修复早期BMP-2、VEGF二者相互促进,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结论①BMP-2、VEGF单独应用均能促进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的修复。②BMP-2和VEGF联合应用能显著促进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修复,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