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灌注成像(CTP)及血管成像(CTA)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9例患者均在就诊后24h之内行双源CT脑平扫、CTP、CTA成像。应用双源CT脑灌注软件测定梗死区和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在灌注数据中挑选动脉期数据,载入INSPCAE软件,进行脑动脉CTA成像,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例患者中有4例CT平扫阳性,但病变范围及程度与临床表现不符。9例脑灌注成像均有异常低灌注区,9例CTA均显示脑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结论脑灌注成像及血管成像能对早期脑梗死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缺血半暗带,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超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6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应用东芝Aquilion One容积CT在发病12小时内完成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 CTP)和CT血管造影( CTA)检查,分析对比起表现,并统计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参数CBV、CBF、MTT、TTP。结果:32例患者经平扫有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8例无异常;CTP显示全部患者有灌注异常区;CTP呈现CBF、CBV降低、MTT、TTP均推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明显(P<0.05),但CBV2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CTP可及早并准确显示缺血位置及病变程度,定位半暗带;CTA能够确定病变血管位置及程度;2组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及早诊断急性脑缺血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兔脑微栓塞模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B组:微栓塞组25只。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 mm的SiO2颗粒10枚,分别于栓塞后30 min、3 h、6 h、12 h及24 h行CTPI,24 h 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将模型分为缺血组和梗死组,分别观察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A组CTPI及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3只因实验意外死亡,1只因下肢静脉穿刺失败导致CTPI失败,21只行CTPI,其中18只灌注异常,3只未见明显异常。18只灌注异常的兔中,HE染色10只脑梗死,7只脑缺血,1只未见明显异常。30 min时7只缺血兔脑不同程度低灌注,表现为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显著变化,3~6 h 低灌注进一步加重,CBV值略降低,12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24 h进一步恢复。30 min 时10只梗死兔脑明显低灌注,表现为CBF及CBV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3只兔低灌注分别在3 h、6 h及12 h不同程度恢复,然后下一时间又迅速降低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其余7只兔低灌注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剧或在一定水平上波动。结论脑缺血3~6 h低灌注最明显,12~24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而脑梗死随时间延长低灌注程度不断加重或一过性恢复后再次加重。脑缺血的特征是CBF和CBV的不匹配,缺血组织CBF显著降低,CBV无显著变化,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这两个参数的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徐裕  邓生德  王良炯  张霞萍  葛明亮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6):673-674,718,F0004
目的探讨256层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CTP-CT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灌注成像,一次对比剂注射,一站式检查完成CT平扫、脑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成像,全面评估脑梗死。结果 20例患者梗死区供血血管狭窄19例,闭塞1例。梗死中心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明显延长,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明显下降,与健侧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周边区TTP和MTT延长,CBV增高,CBF下降,与健侧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CTP-CTA方法简便,能准确判断缺血后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实现对急性脑梗死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差值在急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对其进行CT平扫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评价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I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测量两侧对称部位CT值的差值。此外,另选36例无脑部疾病,神经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分析CT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6患者经CT平扫,肉眼发现可疑病灶为17例,敏感度47.2%,测量CT值差值发现可疑病灶28例。经CT灌注成像检查发现3例CTP正常,最终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异常,其r CBF、r CBV、r TTP明显改变,病灶中心与病灶周边、对照侧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在早期鉴别诊断脑梗死,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分辨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为临床判断梗死灶的存在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负荷试验CT灌注成像中可以无创评估神经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方法 取2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在原位种植C6胶质瘤10、14、18天后行CT灌注成像,1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乙酰唑胺负荷前后进行CT灌注,收集并分析各项灌注生物标志物。再取各组鼠脑开展病理学检验,进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乙酰唑胺负荷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表面通透性(surface-permeability,PS)明显高于负荷前;随肿瘤种植天数的增加,CBF、CBV和PS百分比变化率随之降低,尤其是18天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对照组分别为119.5%±21.2%、125.6%±9.0%、816.2%±116.4%,而18天组分别为54.6%±2.0%、24.5%±4.3%、4.5%±0.8%;HIF1α、MMP2及VEGF阳性率和CBF、CBV、PS百分比变化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均 < 0.01)。结论 负荷试验CT灌注成像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CBF、CBV和PS百分变化率可以无创评价大鼠C6胶质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1只健康的食蟹猴,运用介入技术建立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分别在栓塞前及栓塞后2 h行脑血管造影、CT平扫及CTP检查.使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患侧CBF,CBV,MTT及健侧镜像区CBF,CBV,MTT的比值rCBF,rCBV,rMTT,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1只动物中,17只栓塞成功;在CT灌注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表现为病灶区MTT延长和CBF、CBV的下降.缺血坏死区和半暗带区与健侧镜像区的rCBF分别为0.35±0.13,0.57±0.18(P<0.05).rCBV分别为0.61±0.15,0.89±0.24(P>0.05);rMTT分别为4.77±2.34,2.51±1.00(P<0.05).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建立的猴超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且栓塞准确、可靠的优点;CTP检查可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梗死、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为溶栓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5例短暂性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24h内进行CTP和CTA(CT angiography)检查,发病72h内进行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进行检查,比较CTP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检出结果差异,并对病灶侧与健康侧的脑灌注成像参数如获得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A检出35个病灶,MRI检出44个病灶,CTP检出59个病灶,CTP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A和MR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检出的病灶表现分型中I1期12个,I2期29个,II1期11个,II2期7个,I2期明显多于其他分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病灶侧的TTP值、MTT值(P0.05);CTP病灶侧的CBV值与健康侧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CT脑灌注成像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全面的诊断,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常规CT检查难以获得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信息,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文中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E)、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灌注值(relative perfusion,rP)、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BV,rCBV)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21.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1.6%)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占位病变。结论 CTP及CTA联合检查具有快捷、经济的特点,可同时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并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良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CTPI检查,分别重建灌注参数图,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Delay)图像。根据TTP与CBF图上异常范围的不相匹配区域定为良性脑缺血区,并分别测量各灌注参数图参数绝对值。本组全部病人治疗后48 h内均进行CTPI复查。结果 30例首次接受CTPI检查患者中,27例显示TTP延长,其中24例可见CBV/CBF减低,20例可见TTP/CBF不相匹配区存在;治疗后复查CTPI病例中,8例良性缺血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CTPI除能发现脑梗死区、半暗带外,还可诊断出良性脑缺血区,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脑梗死患者30例,应用16排螺旋CT行颅脑CT灌注及CTA扫描,测量并比较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CBV、CBF及MTT的不同,从CTA图像观察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1.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CBF明显降低,MTT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显著长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2.CTA显示存在脑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比例为80.0%,以大脑中动脉比例最高。结论 16排CT灌注及血管成像能够为早期脑梗死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其早期和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脑血管储备功能变化的可行性,并与病理实验结果对照,评价其对亚临床期脑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SHR组各10只行常规脑CT灌注扫描及醋甲唑胺灌胃后1.5~2.0 h脑CT灌注扫描,测量负荷前后感兴趣区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并作统计学分析;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石蜡HE染色切片小动脉管壁厚度、微循环毛细血管网情况,通过TTC染色明确各组大鼠脑组织有无脑梗死灶。结果:CT灌注扫描:两组大鼠负荷前后自身比较,正常组CBV、CBF、MTT、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负荷状态下CBV、CBF值增加,MTT、TTP值缩短;SHR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大鼠负荷前后CBV、CBF、MTT、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SHR大鼠CBV、CBF值减低,MTT、TTP值延长。 HE染色示SHR组小动脉及微小动脉管壁重塑,管壁增厚、硬化,微循环毛细血管网数目相对减少。TTC染色示SHR大鼠脑组织无明确脑梗死灶。结论:SHR较正常大鼠脑血管储备减低,醋甲唑胺负荷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血管储备功能改变,对亚临床期脑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Ma QF  Jia JP  Wu J  Xu EH  Yu YY  Lu J  Zhang 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37-334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CT灌注成像(CTP)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并检测发病时间与CTP缺血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75例发病8h内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检查,分别在发病当天、发病14 d、发病90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1)超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与CTP各参数无相关性;(2)患者缺血区脑血流量(CBF)异常面积与发病8h内(r=0.391,P<0.001)、发病14 d(r =0.564,P<0.001)、发病90d的NIHSS(r=0.549,P<0.001)和BI以及mRS评分均有相关性,脑血容量(CBV)异常面积和达峰时间(TTP)异常面积也与三次的NIHSS、BI和mR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证明急性脑血管病起病8h内,发病时间不是推断脑梗死缺血程度和范围最敏感的指标;CTP可以成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织缺血程度和范围的依据之一,并可据此推断患者的功能预后情况,其中灌注异常面积是最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及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32例烟雾病患者进行研究,均于保守干预前后分别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比较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包括脑血流量(CBF)、对侧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对侧脑血容量(r CBV)、达峰时间(TTP)、对侧达峰时间(r TTP)。结果治疗前后r CBF、CBV、r CBV、r TTP的差异P0.05,CBF治疗后高于治疗前、TTP为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利于影像学表现明显,利于确诊,且为无创、快捷检查手段,可通过对患者脑血流变化的观察明确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经济适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多排CT灌注成像对大鼠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CT灌注成像(CTPI)技术对大鼠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雄性SD大鼠5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40只。实验组按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后0.5h、1h、2h、3h、6h均分为5个 时点,每个时点8只;对照组也分为5个时点,每个时点2只。2组采用GELightSpeed16排CT机于MCAO后各时 点行灌注扫描,分别计算脑血流量(CBF)图、脑血容量(C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三色的功能图像上画 取双侧对称性兴趣区(ROI),获得病灶侧与对侧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计算CBF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比较 CBF、CBV、MTT成像结果与TTC染色结果并分析2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各参数图均未见异常灌注区,TTC 染色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红染。实验组各参数图均可见缺血梗死区域。MACO后各时点CBV图中的低灌注 体积与CBF图核心区体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C染色梗死体积与CBF核心区、CBV异常灌注区 体积均呈正相关较低(r=0.960,P<0.01;r=0.911,P<0.01);TTC染色梗死体积与MTT异常灌注区体积相关性 较低(r=0.800,P<0.01)。结论:16排CTPI可早期发现梗死病变,能全面显示并可量化梗死和缺血半暗带的部 位、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个性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式CT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62例患者,在发病3~8h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NCCT)、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采用改良的血管TICI分级标准(mTICI)评估血管栓塞情况,通过CTA及CTP参数评估责任血管及血流灌注状态,初步判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的可行性。患者行支架取栓术后24h再次行多模式CT检查评估责任血管情况,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72h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经多模式CT检查共筛选出34例患者有支架取栓适应证。行支架取栓术后复查多模式CT,血管再通成功30例(30/34),成功率88.2%。取栓治疗的34例患者中,术前CTP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IP),表现为IP与健侧镜像区相比,脑血流量(CBF)显著降低,脑血容量(CBV)轻度降低,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取栓术后责任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值与术前对比,rCBF、rCBV升高,rTTP、r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患者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模式C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o study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during the first 12 h in the embolic cerebral ischemia models. L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were established in 7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ll CT scans were performed with a GE Lightspeed 16 multislice CT. Following the baseline scan, further CT perfusion sca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locations 20 min, 1-6 h and8, 10 and 12 h after the embolus delivery. Maps of al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CT perfusion software at each time point. The brains, taken 12 h after the scan, were sliced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s of the CT slices and stained by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On the basis of the TTC results, the ischemic sides were divided into 3 regions: core, penumbra and the relatively normal region. The changes of all parameters were then divided into 3 stages. In the first two hours (the first stage), the CBV dropped more remarkably in the core than in the penumbra but rose slightly in the relatively normal region while the CBF decreased and MTT, TTP extended in all regions to varying degrees. In the 2nd--5th h (the second stage), all the parameters fluctuated slightly around a certain level. In the 5th-12th h (the third stage), the CBV and CBF dropped,and MTT and TTP were prolonged or shortened slightly in the core and penumbra though much notably in the former while the CBV, CBF rose and MTT, TTP were shortened remarkably in the relatively normal region.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could be accurately assessed by CT perfusion imag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ischemia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CT perfusion to varying deg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