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和颈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取8具山羊颈椎标本(C2~C7),先后制成: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C4/C5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模型。在非破坏方式下依次检测和评价颈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方向的载荷及移位情况,计算位移-载荷均值并绘图比较。结果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后颈椎的前屈运动增加40%(P<0.05),后伸运动增加31%(P<0.05),侧弯运动增加32%(P<0.05);C4/C5Solis颈椎融合器(cage)植入和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各方向运动均明显减少,增强了这三个方向上的稳定性。结论在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时,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和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均能够提供良好的颈椎稳定性,但后者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故基本可以替代钛板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运动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压敏片(PSF)技术,测量颈椎前路手术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探讨颈前路手术后远期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10具新鲜成人颈椎尸体标本(C2~T1),行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4,5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将压敏片置于关节突关节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量0载荷和2N·m载荷下,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结果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增加,以后伸和左右旋转时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短节段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明显增加,可诱发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3种状态上下相邻节段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范围.结果3种状态下相邻节段的即刻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运动范围没有显著影响,颈椎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加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和颈椎创伤的主要术式之一,近年来借助内固定(前路钢板、界面内固定等)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已广泛开展。笔者总结了11例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Zephir锁定型钢板的病历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7~54岁,平均42.5岁。其中颈椎外伤6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4例,双节段5例,多节段2例。植骨方法:自体骨钛网植入7例,自体髂骨植入4例。11例均采用Zephir锁定型钢板固定。1.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麻下气管插管,患者仰卧位,颈后垫一砂袋,颈椎创伤者维持颅骨牵引,常规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颈椎在植入颈椎钛质网笼内植物和植入钛质网笼内植物辅助AO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两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测量6例新鲜人颈椎骨骼韧带标本(C2~T1)在正常、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植钛质网笼内植物、植钛质网笼内植物后辅助AO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三种工况下C4~C6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6例颈椎标本C4~C6节段在正常、植钛质网笼内植物、植钛质网笼内植物加AO前路钢板三种工况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ROM)平均值(°)分别为14.12/12.94、13.39/13.11、9.77/10.72;9.70/14.42、8.94/8.61、7.65/8.09和4.39/1.36、4.08/4.19、3.46/3.63.结论颈椎减压、植入钛质网笼后在后伸运动时的稳定性明显不足;辅助AO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后在各个方向的稳定性都显著增强,可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3种状态上下相邻节段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范围。结果:3种状态下相邻节段的即刻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运动范围没有显著影响,颈椎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加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两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两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稳定性情况.方法取5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C2~T1),先后制成完整颈椎标本、C4~5、C5~6颈椎间盘切除、植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非破坏方式下依次检测和评价颈椎在上下、后前、左右水平方向的载荷及移位情况.结果单纯植骨能增加两节段颈椎间盘切除模型上下、左右方向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后前剪切刚度意义不大.前路钢板则增加以上3个方向的刚度(P<0.05).结论植骨可以提高两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后颈椎的稳定性,但不能提供后前方向稳定.前路钢板则可以明显提高3个方向的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显微内镜颈椎前路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颈椎前路手术和标准开放手术,探讨显微内镜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23例接受显微内镜颈椎前路手术,平均年龄41.5岁(23~64岁)。在全麻下取右侧颈前外横切口(长1.6cm),依次使用扩张管,通过工作通道插入内镜,在镜下切除颈椎间盘,扩大椎间隙。颈椎骨折脱位者采用前路钢板固定5例,CBK颈椎Cage固定1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采用前路钢板固定2例,CBK颈椎Cage固定12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2例。同期23例经开放手术,平均年龄46.5岁(25~68岁)。开放手术采用右侧颈前横切口(长4~5cm),切除颈椎间盘和扩大椎间隙,分别使用前路钢板和Cage固定。[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平均随访16.5个月(10~2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失血40ml。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例全瘫患者术后无改善,2例由C级恢复为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Odom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5.2个月(8~2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5min,失血90ml。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例全瘫患者术后无改善,3例由C级恢复为D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Odom评定标准:优8例、良6例、可2例。[结论]同标准开放手术比较,椎间盘镜手术设备和技术可以用于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并取得相似的短期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颈前路融合手术中钢板偏离颈椎长轴与钢板标准摆放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一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并进行CT扫描(C1-T1),应用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5,Solidworks 2018,Ansys Workbench 17.2等软件建立下颈椎(C3-C7)模型进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随后置入不同角度、不同长度的颈前路钢板,从而建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ACDF)模型,在C3上施加73.6 N轴向压力及1 NM的纯力矩,使模型产生屈曲、后仰、侧弯及旋转活动,观察模型应力云图,记录器械最大应力值及椎间活动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建立下颈椎(C3-C7)有限元模型,与已发表的关于颈椎活动度的文献相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钢板摆放偏移轴线对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值及椎间活动度影响较小;单节段钢板相比于双节段钢板对钢板偏移的力学影响更小。结论:在颈椎前路钢板与颈椎长轴存在角度时对颈椎的力学稳定性影响不大。在临床手术钢板倾斜小于20°时,无须重新调整钢板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脊髓损伤大鼠Semaphorin 3A表达的变化,探索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受到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雌性健康SD大鼠,8周龄,体质量(210.00±9.88)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0只)和模型组(B组,20只)。A组仅切开T10全椎板及T9、T11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其他处理;B组切开T10全椎板及T9、T11部分椎板采用脊髓横切法制作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两组分别在术后3、7、14、28、42 d(每组每个时间点4只)进行灌注、获取脊髓组织,然后进行HE染色,同时按照SP试剂盒的操作步骤进行Semaphorin 3A的表达。结果:单纯脊髓横切损伤后,损伤局部发生出血坏死,局部水肿,神经变性、坏死以及囊腔形成,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形成。对照组Semaphorin 3A只在灰质区有低水平表达。模型组术后3 d脊髓损伤损伤区Semaphorin 3A无表达,14 d时脊髓损伤损伤区Semaphorin 3A的表达显著增加,处在较高的水平,28 d时Semaphorin 3A的表达呈中等水平,42 d时Semaphorin 3A阳性表达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Semaphorin 3A表达升高,可能是抑制轴突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1例CSR患者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力学检测系统监测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利用螺旋CT对患者颈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数据,依次运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加载"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将各部分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三维平衡正脊"作用下患者的椎体、椎间盘的内部应力变化及位移变形情况。结果:建立的CSR患者C_3-C_7有限元模型包括5节椎体、4节椎间盘、3种韧带,涉及153 471个节点,64 978个单元。手法完全加载后,C_3-C_7椎体应力部位主要在C_5棘突前部及根部、椎弓及二者联合处,最大应力达到17.781 MPa;变形部位主要集中在C_3椎体关节突、横突前部,以及C_4椎体上关节突、横突,C5椎体关节突。C_3-C_7椎间盘应力主要分布于C_(3,4)椎间盘前部及C_(4,5)、C_(5,6)髓核部;位移情况扩展到C_(3,4)髓核中后部,C_(4,5)、C_(5,6)髓核周围及颈间盘前部。结论:C_3-C_7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较能真实地模拟颈椎几何形态及材料属性,亦较准确地反映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验证"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CSR的内在作用机制,证明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效性,指导更规范的手法操作,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易晓青  李浩鹏  贺西京  蔡璇 《骨科》2019,10(4):329-334
目的 利用犬活体动物模型探讨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假体长期放置后的力学稳定性及组织相容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8只正常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组和Harms固定融合组,分别施行假手术、可动固定术及Harms钢板固定融合术。各组实验犬饲养12周后处死,取可动固定组及正常对照组假体邻近软组织、引流淋巴结、脾脏、肝脏组织行HE染色,取可动固定组颈椎标本行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假体组织相容性;取新鲜颈椎标本(C0~C2)制备生物力学测试模型,在MTS 858生物材料试验机上测定各组颈椎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与中性区。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可动固定组假体周围组织、引流淋巴结、脾脏、肝脏均正常,无含铁血黄素沉积,无炎症反应,未见金属颗粒。硬组织切片染色可见可动固定假体周围无炎症反应,假体骨组织界面无松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前路可动固定术后,寰枢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运动下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与完整状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低磨损,能够在活体内长期稳定放置的基础上保留寰枢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的变化规律。方法:自2015年11月至2018年7月进行颈前路单一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1例,男109例,女42例;年龄44~81(59.77±8.34)岁。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测量C_2-C_7平面椎前间隙距离,评估椎前软组织肿胀变化规律。结果:15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5~40(28.00±3.52)个月。颈前路单一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1周,椎前软组织肿胀达到高峰,随后出现椎前软组织肿胀减退,术后8个月时C_5、C_6、C_7平面椎前软组织肿胀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时C2、C3、C4平面椎前软组织恢复正常。结论: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椎前软组织均会发生肿胀,术后1周内应高度重视患者椎前软组织肿胀的加重,避免吞咽困难、呼吸道梗阻、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9,22(8):583-58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2000年2月至20108年2月手术治疗5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5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坠落伤17例,压砸伤5例。骨折脱位节段:C3-C4 4例,C4-C5 13例,C5-C6 32例,C6-C7 8例。骨折脱位类型:单侧小关节脱位3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5例。神经损害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9例,B级17例,C级19例,D级12例。手术入路:14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32例前后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效果按神经功能(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牵引容易复住者或爆裂性骨折、严重成角畸形,选择前路手术;颈椎椎板或关节面骨折,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颈椎损伤,选择后路手术;对于脊髓受到前后夹挤性压迫时,宜选择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and three-dimensional movements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after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AAOJ) arthroplasty by comparing with a conventional method.Met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山羊颈椎次全切除减压非融合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山羊6只造模(模型组),术前行颈椎X线检查,排除骨性结构异常,并测量节段性Cobb角(SCA)和颈椎Cobb角(CCA)于C4行颈椎次全切除术,并植入可动人工颈椎(ACV).术后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再次测量SCA和CCA.术后6个月处死山羊,并以6只正常山羊作为对照组.取新鲜颈椎标本,采用MTS生物材料测试机和NDI Optotrak Certus光电子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量C2/C3、C3/C4、C4/C5、C2/C5节段的活动度(ROM).结果 模型组山羊术前SCA和CCA分别为10.8°±0.9°和21.8°±0.5°,植入ACV后SCA和CCA分别为10.7°±0.9°和21.5°±1.5°,2组手术前后SCA和C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模型组与对照组山羊新鲜颈椎标本C2/C3、C3/C4、C4/C5、C2/C5的ROM测量结果显示,C2/C3左侧曲、C3/C4右侧曲和右旋、C4/C5前屈和左旋、C2/C5右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向RO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V能在椎体次全切除术后重建山羊颈椎高度且对相应节段的脊髓无损伤,但在某些方向上ROM不足或偏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试并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新鲜成人枕颈标本(C0-4)8例,分成4组:完整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通过加载1.50 N·m的力矩,对4组标本C1/C2、C2/C3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vement,ROM)及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SI)进行测试。结果采用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后,C1/C2、C2/C3节段的ROM与正常完整标本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动态固定法相比,C1/C2、C2/C3节段的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固定与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C1/C2SI均上升,与完整状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01)。C2/C3测试结果显示,采用动态固定时SI分别上升为109%、107%和112%;而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运动范围SI反而分别下降为77%、71%和87%,比动态固定SI分别低29%、34%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既可维持寰枢椎的部分旋转功能,又可达到坚固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