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9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和96例健康患者的正侧位、开口位和侧屈开口位X线片,采用Borden 氏法测量患者X线片的颈椎生理曲度,分析对比两组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寰枢关节不稳患者中不同年龄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0~49岁发生率最高,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变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付松  邵诗泽  刘海军  孙秀琛  侯海涛  王欢  黄相鹏 《骨科》2012,3(2):93-94,111
目的探讨枕颈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失稳的疗效及对颈椎退变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上颈椎失稳患者共33例,根据融合节段不同,分为A(枕颈融合)组和B(寰枢椎融合)组。按照JOA法评估神经功能,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颈椎活动度等方面的差异。两组病例年龄、术前JOA评分、术前颈椎活动度和术前牵引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A、B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两组病例的植骨融合情况及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的屈伸活动度、颈椎曲度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枕融合及寰枢椎融合均能取得满意的植骨融合和神经症状缓解,但相比枕颈融合,寰枢椎融合对颈椎的屈伸活动度、颈椎曲度影响较小,应为上颈椎失稳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于2018-05-29诊治1例儿童颈椎管内可疑椎体骨软骨瘤,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8岁,因"外伤致颈背部疼痛、活动受限1周"入院。门诊查颈椎CT显示寰枢关节半脱位,C_(3、4)椎管内可见片状致密影。门诊以"寰枢关节半脱位"收治,专科查体:颈部疼痛,向左侧偏斜,颈部活动受限;四肢运动、感觉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临床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亚仿 《中国骨伤》2009,22(2):94-95
寰枢关节失稳是上颈段的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站立工作转变为伏案工作,伏案时间延长,使得寰枢关节失稳机会增多等。外伤、长期低头工作劳损,本身颈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退变、感受风寒等诸多因素导致寰椎、枢椎的轻微移位及其软组织挫伤,其常见症状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胀、视力模糊等:笔者采用俯卧垫枕定位旋转法、仰卧定位旋转法和龙氏摇正法3种手法,都是解决寰枢关节的轻微失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颈椎的屈曲程度与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已施行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病例的术前颈椎过屈位X线像,测量C2~C7间的角度,复习手术经过,分析可完成螺钉固定的颈椎曲度及其它相关因素。结果:在已完成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的75例患者中有58例屈颈侧位X线像显示下颈椎呈后凸状态,后凸角平均为17.25°;另17例屈颈侧位片见下颈椎呈前凸状态,但这些病例都是体形瘦长者。结论: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仅适合于下颈椎可以很好屈曲及体形瘦长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肩胛肌筋膜炎软组织张力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勇  方维  闫安  王钢  刘春雨 《中国骨伤》2014,27(5):376-378
目的:探讨肩胛肌筋膜炎患者颈椎曲度改变与软组织张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门诊确诊肩胛肌筋膜炎患者29例,男10例,女19例;年龄22~40岁,平均27.77岁。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采用Borden测量法对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量,用软组织张力仪测量患者痛点张力。最后对上述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例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的侧位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度正常者9例,颈椎生理曲度减小者18例,颈曲颈椎生理曲度增大者2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D值(Y)对软组织张力位移D0.5kg(X)的回归方程Y=-15.069+3.673X。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软组织张力之间具有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随着软组织张力的增加,颈椎生理曲度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X线片表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片诊断水平。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VCS)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NCS)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8.4±12.3)岁,男36例,女84例)]的颈椎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颈椎曲度、寰枕关节间角、寰枢关节间角、C2/C3间角及下颈椎失稳情况及分布节段,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并结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前屈位X线片中,两组的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枕关节间角的后伸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侧位X线片中,两组的寰枢关节间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关节间角的前屈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3间角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下颈椎失稳情况及节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CS组的临床表现中,头晕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颈部屈伸活动诱发头晕最常见,头晕多伴有头痛症状,压痛部位多集中在上颈段。结论:X线片征象及临床表现均提示VCS多伴随上颈段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临床上,诊断VCS时应重视对功能位X线片枕颈部前屈活动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寰枢椎经关节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提高安全性的措施。方法对2000年3月~2004年12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23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术后寰枢椎融合的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颈痛的VAS评分变化,了解椎动脉损伤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2.1个月,融合率为91.3%;术前CT发现有3例患者(13.0%)单侧椎动脉高跨;有1例患者出现单侧椎动脉疑似损伤;颈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随访时为3.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治疗寰枢椎损伤融合率高,疗效满意,在术前进行CT重建排除解剖异常、设计个性化的最佳进钉点和进钉途径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椎动脉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的曲度变化对下颈椎力线和退变的影响.方法:在148例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患者的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测量CO-1、C1-2、CO-2及C2-7角度,评估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上、下颈椎曲度之间以及颈椎曲度与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不同年龄组上颈椎曲度对下颈椎椎间盘退行变的影响.结果:CO-1角度为-22.9°18.6°(n=88);CI-2角度为-31.7°~39.1°(n=88);CO-2角度为-35.2°~44.8°(n=148);C2-7角度为-17.4°77.8.(n=148).C1-2和C2-7角度之间、C0-2与C2-7角度间、C0-1与C1-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上、下颈椎曲度与病程、年龄无相关性.30~39岁组、40~49岁组及50~59岁组C5/6椎间盘退变、60岁以上组C2/3椎间盘退变与上颈椎角度(C0-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上、下颈椎曲度间存在密切关系,寰椎前脱位可导致下颈椎出现代偿性过度前凸,即鹅颈畸形,鹅颈畸形可能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田曼曼  林敏  钱琦  姜黄维 《中国骨伤》2015,28(10):915-919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正常寰枢关节在多层螺旋CT中立位及旋转功能位的各种影像征象,为临床准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量化标准。方法:对51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左右尽力旋转位扫描,观察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侧块间隙(lateral atlanta-dental space,LADS),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S)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rotating angle of atlas on dentate,RAAD),分析比较各影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将51例正常志愿者分为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两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VBLADS及RAAD的变化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1例正常志愿者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显示中立位寰枢外侧关节基本对称,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者40例,占78.4%.中立位齿突偏移角度范围为(3.22±0.89)°,尽力旋转位寰枢椎(atlanto-axial joint)外侧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相对旋转角度范围为(33.85±2.79)°。通过配对资料相关性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与VBLADS无相关性。<45岁及≥45岁尽力旋转位时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能清楚显示寰枢区的解剖结构及旋转功能,为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系统术后发生轴性痛(PAP)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5例,女34例;年龄48~75(58.7±4.4)岁;病程2.1~3.9(3.0±0.4)年;减压节段C_3-C_6者31例,C_3-C_7者9例,C_4-C_7者39例;其中42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记录术后发生PAP并发症情况,比较PAP和非PAP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和屈伸活动度间差异,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PAP发生的关联性,通过术前、PAP首发时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7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4(36±9)个月。术后12例发生PAP,均接受保守治疗。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P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和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提高和疗效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更易因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各椎间活动度紊乱和应力再分配不均衡而继发PAP,正确处理术前颈椎不稳系预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PAP发生关键因素,PAP预后不会显著影响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三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三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三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CT三维重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描述颈椎的这种复杂的三维运动,并且有很高的可靠性。(2)上颈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运动过程,各个方向活动时均附带有其他方向上的耦合运动。(3)颈椎病患者最大旋转位上颈椎旋转方向的活动度较健康成年人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伴有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伴有和不伴有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各20例,以及正常志愿者10例,予以颈椎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检查,观察颈椎夹角、角位移、相邻椎体滑移。结果:UCS组颈椎夹角为(-0.40±9.64)°,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4.35±9.01)°(P0.05)和非UCS组的(9.55±14.69)°(P0.05)。UCS组上颈椎前屈后伸位角位移变化为(8.18±4.81)°,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2.14±3.48)°(P0.05)和非UCS组的(12.34±5.65)°(P0.05)。UCS组前屈位下颈椎椎体后缘滑移为15.41±2.21,明显大于正常组的13.26±2.42(P0.05),同非UCS组的15.64±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UCS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更倾向于变直或者反张,上颈椎屈伸活动受限,而下颈椎处于屈曲状态。  相似文献   

15.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2020,33(9):841-84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 min、(52.2±26.4) ml,B组分别为(115.6±16.8) min、(61.7±20.7) 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12个月发现假体移位1例。按照Odom评定标准,优20例,良27例,一般2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有良好临床疗效,同时重建了颈椎和FSU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0~79岁,平均53.30岁;颈椎病2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26例,颈椎失稳2例;单节段32例,双节段15例,3节段3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定标准(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Otani 分级方法对疗效进行评定;定期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曲度和骨融合情况以及有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采用Suk法评估骨融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未见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 4.30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为16.10±2.20,术后6个月为16.40±2.35,较术前的10.60±3.00均明显提高(P<0.05).采用Otani分级方法进行疗效评定,优40例,良 9例,可1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融合器移位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使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疗效满意,且手术创伤小,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一种较好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