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特征、基础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传统观念中 ,痴呆的标志就是认知功能的全面减退 ,包括记忆和执行功能的逐步丧失 ,伴随以进行性加重的失语、失用。随着对痴呆研究的逐步深入 ,其非认知功能症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非认知症状包括抑郁、精神病性症状、行为紊乱、昼夜节律紊乱等 ,国际老年精神病协会称之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behavioraland 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BPSD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 ,是造成痴呆患者住院、照料者痛苦的主要原因。Schnaider等[1] 对 71例社区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 ,每年用于处理BPSD的间接…  相似文献   

2.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情况。方法:调查443例伴有明显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其行为和精神症状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结果:常用于治疗BPSD的抗精神病药有奋乃静、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氯氮平、硫利达嗪、舒必利等,其起始剂量与有效剂量均较小,大多单一用药。用药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主要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便秘或排尿困难、嗜睡或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等。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典型抗精神病药发生率(18.4%)显著高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9.6%)。结论: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均有效,治疗剂量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安全性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3.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患病情况以及不同亚综合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373例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痴呆诊断标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为轻、中度,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其精神行为症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1)49.3%(184例)的患者至少出现1种NPI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有抑郁/心境恶劣(89例,23.9%)、情感淡漠/漠不关心(81例,21.7%)、焦虑(76例,20.4%)等。(2)因子分析获得4个亚综合征,分别代表情感和冲动、精神病性症状、心身异常和行为紊乱,发生率分别为36.5%,28.4%,27.4%,15.3%。结论BPSD存在着具有共性因素的亚综合征,其发生率较单一症状高;不同BPSD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病因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精神科药物治疗时 ,某些病人已获较好疗效。但是 ,在没有改变所用药物剂量 ,也排除系拒服药的原因 ,病情突然快速复燃 ,即进入精神病性状态、紊乱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其它精神病性状态 ,这种现象称为治疗中发作 (breakthoughepisor der) [1] 。现将我们所见 3例病人因抗精神病药物导致强迫症状 ,从而引起精神症状全面发作 ,现报道于后。1 病例报告病例 1,女性 ,47岁。因多疑、害怕、行为紊乱 1个月 ,总病程 2年而入院。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 ,应用氯氮平治疗 ,半个月后精神症状基本控制 ,在 2 0天时氯氮平为 2 5 0mg/…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国产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开放性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对象为本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30例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24分;伴幻觉妄想、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共病或伴有严蘑躯体疾病。入组前征得对患者有监护权家属的知情同意。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2±7)岁;病程(16±3)个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首次与再次住院的症状的演变情况。作者采用量表进行了精神症状的评估与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象系随机抽取我院 1988年~ 1999年间住院者共10 0例 ,均符合CCMD -2 -R[1] 中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标准。当他们再次发病住院因病程大于 3个月均改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对象。1.2 方法 由两名医师复习病史 ,并采用阳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SANS) [2 ] 进行精神症状回顾性评估与比较。统计处理采用卡方检验。2 结  果2 .1 一般资料 本文 10 0例中 ,…  相似文献   

7.
痴呆患者的行为及精神障碍症状(behavioral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激越行为[1].国外文献报道,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发生率可达50%~90%以上[2].  相似文献   

8.
<正>本研究比较国产(商品名:欧兰宁)与进口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及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安全性,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老年病房住院的痴呆患者60例,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入组前患者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总  相似文献   

9.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就痴呆的行为与精神症状的治疗综述如下。1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BPSD)的概念Alzheimer在其首次报道的痴呆病例时就描述过 :病人既有进行性的智能减退 ,又有妄想、吵闹和活动过多等症状。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有关痴呆的研究中 ,医疗工作者一直只是关注对痴呆病人认知障碍的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面的研究 ,而对痴呆病人所伴有的幻觉、妄想和行为问题则不甚重视 ,认为它们只是继发于认知障碍之后的人格改变 ,是不可治疗的。因此 ,对痴呆伴发的幻觉、妄想、行为障碍的现象也一直缺乏统一的描述 ,有的学者称之为“非认知的行为症状”,也有学…  相似文献   

10.
利培酮维持治疗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BPSD)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 15例经 8周利培酮或氟哌啶醇急性期治疗后BPSD得到缓解的病例继续服利培酮 1mg/d ,14例同类病人不服任何抗精神病药 ,两组病人均随访 2 4周。随访中 ,定期进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 (BEHAVE AD)和Cohen Mansfield激越问卷 (CMAI)的评定。病人随访中如BPSD复发 (BEHAVE AD评分≥ 8分 )则作为复发病例。结果 利培酮组复发率 2 6 .6 7% (4/ 15 ) ,不服药组复发率 5 7.14 % (8/ 14 ) ;经Kalan Meier生存分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通过复发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是否用药维持因素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短期用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有效 ,但长期用药维持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痴呆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研究进展,全文分四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介绍了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不同类型痴呆患者BPSD的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BPSD的评定方法;第四部分介绍了Jeyapaul等基于循证医学及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临床治疗指南,提出不同类型痴呆患者BPSD的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高龄痴呆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将住院治疗的伴BPSD的80岁以上痴呆患者分为抗精神病药组(56例)和非抗精神病药组(34例),比较两组间安全性。结果:抗精神病药组中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比例(32.1%)明显高于非抗精神病药组(8.8%)(χ~2=6.43,P0.05);不同痴呆类型的患者间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的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痴呆类型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伴有BPSD的高龄痴呆患者未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老年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病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老年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混合性痴呆等。老年痴呆除了表现认知功能障碍以外,多可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所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使用较为普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痴呆伴发BPSD的显著疗效已被人们广为认同,但是近年来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老年痴呆患者脑血管意外(CVAEs)的风险,甚至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探讨中日两国痴呆老人患病类型及精神行为症状(BPSD)发生率的差异。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地区3432例65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与在日本新渴县丝鱼川地区调查结果比较。结果(1)调查地区痴呆的患病率为8.13%,低于日方调查结果10.6%。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占23.9%(日本为57.1%),血管性痴呆(VD)为56.6%(日本为22.6%)。(2)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发生率两国之间无明显性差异,但不安症状、忧郁、烦躁、依赖等情感方面的变化以及大小便失禁症状方面,中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日方。结论老年痴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中日两国痴呆患者患病类型及BPSD发生率出现差异的原因与两国之间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水平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阿耳茨海默氏病 (AD)是发生在老年期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是大脑变性病中最常见者。国内外学者[1,2 ] 曾对本病的生物学和细胞学进行大量研究。而今许多国内研究者对本病的精神症状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本院 1985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月住院的 40例AD病人伴有精神症状者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1 资料1 1 诊断依据  40例AD病人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 3版修订本 (DSM -Ⅲ -R )关于原发性退行性痴呆Alzheimer型和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2版 (CCMD -Ⅱ )关于Alzheim…  相似文献   

16.
痴呆患者心理和行为症状特征以及利培酮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痴呆各亚型心理和行为症状 (BPSD)的特征 ,评价利培酮治疗BPSD疗效与安全性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BPSD的关系。方法 采用Alzheimer病行为症状评定量表 (BEHAVE AD)、Cohen Masfield激惹性问卷 (CMAI)评定阿尔茨海默病 (AD)、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MD)、血管性痴呆 (VD)各 3 0例和正常对照组 3 0名的BPSD。 66例痴呆患者应用利培酮 (1 5mg/d)治疗 6周。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价副反应。采用高压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测定经 2 ,4一二硝基氟苯 (DNFB)衍生后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AD患者激惹、焦虑与恐惧发生率较高 ,VD患者无目的游荡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低 ,MD患者BPSD症状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明显改善痴呆患者BPSD ,且不损害认知功能 ,副反应主要为轻度嗜睡 ,肌强直 ,震颤。AD、MD和VD患者血浆Hcy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血浆高Hcy水平的痴呆患者BEHAVE AD总分较高。结论 AD、VD患者BPSD症状有特异性 ,MD患者BPSD表现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BPSD且安全。血浆高Hcy水平在痴患者BPS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0%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会表现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BPSD常导致AD患者预后不良和功能障碍, 但目前鲜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现概述AD中不同BPSD表现的发生频率及其随临床病程进展的变化, 并重点介绍目前关于AD中BPSD的遗传学特点、病理生理机制、生物标志物、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AD中BPSD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痴呆是一种以智力、人格和行为功能的不断恶化且不可逆转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70%-80%。尽管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然而其突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也是患者就诊和住院的主要原因。AD和VD在BPSD方面的差别究竟如何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3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 3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对象为我院 2 0 0 0年~ 2 0 0 1年之间出院的、并曾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共 4 0 6例 ;经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症状有所缓解 ,但尚具有以抑郁症状为主 ,且持续两周以上者 ;排除抑郁症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及其它伴抑郁状态的疾病者 ;按CCMD - 3进行再诊断 ,且均符合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第 4位编码的2 0 x1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标准[1] ;采用自编的临床资料调查表对上述患者逐个进行回顾性调查 ;本文患者均接受Zung抑郁量表 (SDS)的检测[2 ] ,其结果并与有…  相似文献   

20.
<正>本研究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及利培酮对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为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精神科的新入院60~80岁痴呆患者5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阿尔茨海默病(AD)或血管性痴呆(VD)诊断标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24分,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