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神经肽Y(NPY)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索NPY对肿瘤内分泌及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垂体瘤手术标本59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垂体增生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研究NPY在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全部组织均有NPY表达,其中促性腺细胞腺瘤表达水平最高,是泌乳素腺瘤的9.3倍(P〈0.05),无功能腺瘤的5.8倍(P〈0.01),生长激素腺瘤的2.7倍(P〈0.01)。(2)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之间,NPY表达与肿瘤增殖指数呈负相关(P〈0.05)。(3)NPY在生长激素腺瘤中的表达与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呈正相关(P〈0.05)。(4)垂体卒中组NPY的表达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 NPY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有关;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相关,NPY对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抑制作用:生长激素腺瘤NPY表达水平与其内分泌行为相关:NPY对肿瘤血液动力学变化和肿瘤血管形成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增殖核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寻找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经10-20年随访证实术后复发和未复发的病人各45例,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和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两方面数据作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在临床表现方面,肿瘤大小,是否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有无坏死,囊变,卒中,鞍外扩展,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67核抗原表达指数两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肿瘤细胞的增殖抗原表达指数对判断垂体腺瘤的手术预后是客观而准确的指标之一,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临床生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研究人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临床生化特征及肿瘤Gsp癌基因表达、激素分泌、细胞增殖水平及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垂体GH腺瘤43例,对其中17例分别提取DNA,经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直接序列分析法检测Gsp癌基因的表达;以^125I-VolR DNA聚合酶活性测量法,检测43例患血清DNA聚合酶活性以间接评价肿瘤组织增生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血清GH分泌水平。结果 Gsp癌基因阴性和阳性患在肿瘤大小、GH水平及侵袭性上均无显性差异。侵袭性垂体腺瘤DNA聚合酶活性比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高,在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增殖活性和GH水平明显增高。DNA聚合酶活性和GH水平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用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中PCNA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良性垂体腺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垂体腺瘤中PCNA的表达。结果 PCNA的表达在垂体腺瘤患者中,复发者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囊性变组与非囊性变组及巨大型组与非巨大型组中,PCNA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CNA蛋白表达较准确地反映了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可作为判断复发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垂体腺瘤(其中侵袭性17例,非侵袭性13例)标本和3例正常脑组织中OPN、MMP-9及MVD的表达。结果垂体腺瘤侵袭组OPN、MMP-9及MVD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5);OPN、MMP-9及MVD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互为正相关(P〈0.01)。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可能与其上调表达OPN、MMP-9及MVD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芳烃受体影响蛋白(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58例,按照Knosp分级分为侵袭性(26例)和非侵袭性(30例)垂体腺瘤,另选取正常成人尸头中垂体4例作为对照。对所有标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及DNA测序。结果58例标本中AIP基因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Exon4中的一处C突变为T和Exon6中的两处G突变为C;2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12例标本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2.8%;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5例标本发生突变,突变率为16.7%;正常垂体组织中没有发现突变。侵袭性垂体腺瘤突变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和正常垂体组织(P〈0.05),而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这提示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alectin-3表达和人脑垂体泌乳素(PRL)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38例垂体PRL腺瘤Galectin-3的表达。结果①侵袭PRL腺瘤与非侵袭PRL腺瘤组的Galectin-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0%(23/25)和38.46%(5/13),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②Galectin-3表达与PRL肿瘤的大小及海绵窦侵袭有关(P<0.05),但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Galectin-3与垂体PRL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Galectin-3可能在PRL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3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6例正常垂体组织中PTTG和bFGF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间质血管数量.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率为86.8%,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率23.5%及正常垂体组织的阴性表达(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与bF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TG、bFGF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TTG可能通过激活bFGF蛋白的表达促进微血管形成而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垂体泌乳素腺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垂体泌乳素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64例垂体泌乳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性别、年龄、病程、头痛与否、视力下降与否、内分泌症状、肿瘤大小、侵袭性、术前泌乳素水平、术后泌乳素水平、垂体功能低下与否、囊变和(或)卒中、手术入路、手术全切与否、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治疗16项因素为变量指标。结果性别、手术全切与否、术后辅助治疗与垂体泌乳素腺瘤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82、0.0001、0.0027,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974、-0.4758、-0.4081。其他因素如年龄、瘤体大小、侵袭性等因素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垂体泌乳素腺瘤术后复发与病人的性别、全切与否、术后辅助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透明质酸酶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标本70例,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3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4例,另收集12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VEGF蛋白质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标本中VEGF和透明质酸酶基因PH-20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标本中透明质酸酶活性。结果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VEGF蛋白质和mRNA、透明质酸酶活性及其基因PH-20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52±0.32)分、1.72±0.23、(10.99±3.79)mU/g和1.60±0.28,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分别为(1.56±0.68)分、0.97±0.50、(4.29±1.86)mU/g和0.41±0.19,在正常脑组织中则分别为(0.11±O.09)分、0.08±0.04、(4.10±1.96)mU/g和0.00±0.00。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VEGF蛋白质和mRNA、透明质酸酶活性及其基因PH-20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P〈0.05),而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P〈0.05)。结论VEGF、透明质酸酶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硬脑膜侵犯与其它复发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3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的垂体腺瘤病人术中采集硬脑膜标本作病理检查,并分析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腺瘤的硬脑膜侵犯率为68.7%,催乳激素(PRL)腺瘤、生长激素(GH)腺瘤、无功能性腺瘤、垂体腺瘤卒中的硬脑膜侵犯率分别为70.45%、57.89%、75%、77.27%;肿瘤越大者硬脑膜侵犯率越高;有硬脑膜侵犯者卒中率高。结论:垂体腺瘤有硬脑膜侵犯者易于复发。术中应常规送检鞍底硬脑膜,以病理上发现有硬脑膜侵犯作为术后放疗或药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综合判断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经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判断标准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行经蝶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侵袭性垂体腺瘤82例,随访时间5~30个月。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R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病理检查以鞍底硬膜浸润的发生率最高。PRL腺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无功能腺瘤(P<0.01),无功能腺瘤、GH腺瘤与ACTH腺瘤之间相差不明显。PRL腺瘤的复发率较无功能腺瘤和GH腺瘤高(P<0.05)。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导致手术全切几率下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附11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03例,向后方生长破坏斜坡27例,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45例,向两个方向以上的呈侵袭性生长者57例.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40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7例;脑神经不全麻痹5例;垂体功能低下5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水久性尿崩症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8年,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而予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显露满意,全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但对于肿瘤未能完全切除或激素分泌型侵袭性腺瘤患者,仍需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03例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处理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病人203例,149例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54例行开颅切除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均作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为cT或MRI。结果所有病人视觉损害、头痛或垂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泌乳素腺瘤是本组病例中最常见病理类型。大腺瘤及巨腺瘤患者容易发生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术后随访有24例垂体腺瘤复发。19例接受放疗。9例术后长期服用甲状腺素替代药物,8例服用类固醇激素。结论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的发病率比急性卒中高。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磁共振优于cT诊断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经鼻蝶手术治疗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生长因子(G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对垂体瘤生长的生化机制作进一步探讨,并对术后生长作预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GGF、PCNA在147例垂体瘤中的表达,分析GGF、PC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用GGF干预垂体瘤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GGF、PCNA在多数侵袭性垂体瘤阳性表达,侵袭性垂体腺瘤中GGF表达显著大于非侵袭性腺瘤(P〈0.05);复发组GGF、PCNA表达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结论:GGF可以明显促进垂体瘤细胞生长,与其侵袭性有重要作用。GGF、PCNA能够部分地反映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状态及侵袭潜能,可为临床上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复发、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121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平均随访(19.59±15.57)月。复发的定义:术后复查MRI再次发现肿瘤或已降低的生化指标再次升高;或者术后残余肿瘤MRI复查示连续3个序列肿瘤直径超过2 mm。结果 121例中,术后复发20例,复发率为16.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侵袭、肿瘤增殖、肿瘤切除程度与垂体腺瘤术后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病人需要延长术后随访期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行假包膜囊外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行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173例患者,根据假包膜囊外及囊内切除进行分组,对比其全切率、生物学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73例患者中,90例发现假包膜(52.0%),其中无功能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假包膜发现率较高.囊外切除组肿瘤全切率(95.6%)高于囊内切除组(8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型腺瘤中囊外切除组生物学治愈率亦较高(89.7%比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9,P<0.05);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47.8%和41.0%,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术后病理学证实假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 垂体腺瘤假包膜囊外切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及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生物学治愈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18.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426 pituitary adenom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cusing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ituitary apoplexy.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fine the different hormone types of the tumo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various immunologic targets, including the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Of the 426 patients, 83 presented with pituitary apoplexy (19.48%). Among them, 43 patients (43/83, 51.82%) developed apoplexy in the absence of any obvious precipitating fact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headaches (80/83, 96.38%), vision loss (69/83, 83.13%), pituitary function change (51/83, 61.45%), visual field defects (41/83, 49.39%), and nausea and vomiting (34/83, 40.96%). Male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adenoma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apoplexy. Complicated immunological expression patterns were found in adenomas associated with pituitary apoplexy, with adenomas of different hormone types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经蝶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蝶手术治疗垂体GH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缓解标准为血清IGF-1水平在年龄校正后的正常范围,以及随机血清GH水平<1.0 μg/L或OGTT-GH谷值<0.4 μg/L。结果 术后总缓解率为60%(36/60)。微腺瘤术后缓解率(90.0%)明显高于大腺瘤(46.0%;P<0.05),非侵袭性腺瘤术后缓解率(73.2%)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31.6%;P<0.05),术前血清GH≤30 μg/L患者术后缓解率(72.5%)明显高于术前血清GH>30 μg/L患者(35.0%;P<0.05)。术后缓解患者术后1 d血清GH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术前血清GH水平>1.16 μg/L时,判断术后不缓解的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100%。术后缓解患者术中GH下降程度明显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根据ROC曲线,术中血清GH水平下降程度<40%时,判断术后不缓解的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61.9%。结论 术前GH水平>30 μg/L、大腺瘤、侵袭性腺瘤是垂体GH腺瘤术后缓解的不良因素;术后1 d血清GH水平<1.16 μg/L对术后缓解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术中血清GH下降程度>40%对术后缓解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