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种专用于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新型撑开钳,及其在寰枢椎脱位(AAD)撑开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制作新型撑开钳,用于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撑开复位手术操作中。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对术前术后的寰齿间距(A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改善率。结果本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出现撑开钳滑脱。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4(6~25)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均未出现并发症。ADI由术前的(6.31±0.89)mm复位到(2.74±0.91)mm(P<0.001);JOA评分由术前的(12.67±2.70)分改善至(15.80±1.06)分(P<0.001),平均改善率为69.1%。结论新型撑开钳在寰枢椎脱位撑开复位中的使用效果良好,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接触式激光刀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脊膜瘤的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椎管内脊膜瘤15例,采用接触式激光刀辅助显微手术,对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93.3%),次全切除1例(6.7%),术后肌力较术前改善1级7例,改善2级3例,改善3级1例,无改善1例,感觉障碍好转3例,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脊膜瘤。结论采用接触式激光刀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脊膜瘤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能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1例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节细胞神经瘤,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颈段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影像学表现常为哑铃形,易误诊为神经鞘瘤;可直接起源于椎管内,也可经椎管外长入椎管内,这与脊髓及脊神经根症状出现的早晚有关;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中散在分布分化成熟的神经节细胞;主要依靠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论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节细胞神经瘤易误诊为神经鞘瘤,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人脑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研究,探讨其疾病与相关解剖结构的联系.方法:尸体头颅20个,经手术显微镜下行解剖后观察其结构,分析其解剖特点.结果:本组标本显示Willis环变异,小脑上动脉的双干变异.人脑基底动脉下段较中上段粗,上段及中段直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脑基底动脉有很多变异,熟悉该部位的解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c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李斯特菌败血症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1月共13例经血培养确诊的李斯特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 13例患者中绝大多数有免疫功能低下或重要器官损害。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李斯特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对亚胺培南、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对苯唑西林的敏感率仅为33.3%。13例中8例治愈、2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多系高龄或有基础疾病,早期的病原微生物诊断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也有利于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颅颈失稳即颅颈交界区不稳定,颈髓受到压迫,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前屈-后伸位CT检查可以提高AAD的诊出率,特别是隐匿性寰枢椎脱位的诊出率,同时可以明确是否合并有垂直脱位、寰枢侧方关节滑脱等颅颈失稳的情况,为临床诊断AAD、初步判断AAD的可复性及制定准确适宜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准确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附11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03例,向后方生长破坏斜坡27例,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45例,向两个方向以上的呈侵袭性生长者57例.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40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7例;脑神经不全麻痹5例;垂体功能低下5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水久性尿崩症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8年,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而予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显露满意,全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但对于肿瘤未能完全切除或激素分泌型侵袭性腺瘤患者,仍需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急门诊局麻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因乳腺肿物须行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375%罗哌卡因组)和高浓度组(0.75%罗哌卡因组),比较两组麻醉药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神经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低浓度组患者麻醉药起效时间比高浓度组稍延长(P<0.05),而在镇痛效果、神经阻滞满意度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局麻手术的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