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CD34、CD105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肺转移瘤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将18例肺单发转移瘤外科切除标本分别行CD34、CD105血管内皮染色。通过高倍视野下测定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形态观察。结果CD34和CD10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微血管密度分别为5.27±1.47和1.19±0.53。肝癌肺转移瘤和结直肠腺癌肺转移瘤CD105阳性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25±0.68和1.16±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6,>0.05)。CD34染色容易显示瘤内和瘤周的成熟肿瘤血管和肿瘤组织包绕的正常血管,而CD105染色能够显示瘤内活性新生血管。高倍镜下肿瘤血管包括分支状、窦隙状、芽孢状、圆形以及镶嵌状等多种形态。结论不同病理来源肺转移瘤均存在肿瘤血管生成,CD105能够显示瘤内活性增生肿瘤血管,是转移瘤新生肿瘤血管特异性指标,能够揭示转移瘤内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陈闯  谭晓虹  岑洪  李必迅  陈军 《重庆医学》2012,41(16):1582-1584,1588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中以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和以CD34标记的微血管的密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及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同时分析LVD与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106例标本淋巴管和微血管染色均呈阳性。LVD与N分期、复发及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T分期、临床分期无关(P>0.05)。MVD与T分期、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N分期无关(P>0.05)。CD34的表达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LVD是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LVD、MVD均与鼻咽癌复发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CD105和CD34染色在胃癌组织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差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胃癌新生血管研究中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②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对55例新鲜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进行CD34和CD105染色。并比较其肿瘤的微血管密度(IMD)。③结果CD105染色极易将胃癌组织切片中的新生血管与非新生血管区分开来;而CD34染色切片中非新生血管亦有着色。以CD34为内皮细胞标记物计得的肿瘤内IMD值显著高于CD105组(t=12.08,P〈0.001);以CD34计数肿瘤远处转移组IMD值与无肿瘤转移组无明显差异(t=0.59,P〉0.05);而以CD105计数所得肿瘤远处转移组IMD值高于无远处转移组(t=2.58,P〈0.05)。④结论CD105是一种较CD34更好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适用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肿瘤M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34表达于大部分毛细微血管,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最高区域多为肿瘤细胞浸润的前缘部位;胃癌中MVD显著高于胃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MVD与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胃癌高MVD组5 a生存率为21.9%,显著低于低MVD组(42.9%);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Logrank为6.24(P<0.05).结论 肿瘤MVD可作为评估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舌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以探讨VEGF水平与舌癌浸润转移与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舌癌病人44例,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并确定其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良性对照组为13例舌乳头状瘤患者。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44例舌癌及13例舌乳头状瘤进行VEGF单克隆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在镜下进行VEGF分级及微血管计数。结果①44例舌癌VEGF染色结果:20例(-),16例(+),8例(++),微血管密度均值为39.18/200&#215;视野(SD=3.62),两者呈正相关。②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VEGF表达、MVD、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均有显著差异,但在统计学上,VEGF与MVD的意义较大。③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VEGF与MVD存在显著差异。结论VEGF及MVD与舌癌浸润转移及复发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与微血管密度的特点,分析肿瘤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应用CD34单抗检测47例肿瘤组织的脉管内侵犯及微血管密度;采用RT-PCR技术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结果:47例患者中18例有脉管内侵犯,其平均微血管密度为29.3 ± 3.3,高于非脉管内侵犯的平均微血管密度25.2 ± 4.7(P < 0.05);18例有脉管内侵犯病例中,有13例CK19 mRNA 阳性,5例阴性,29例无脉管内侵犯病例中,9例CK19 mRNA 阳性,20例阴性,具有显著差异性(P < 0.05)?脉管内侵犯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 > 0.05),而与肿瘤的胸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 <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是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CD34和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表达特点。方法:收集62例手术治疗的垂体大腺瘤患者资料,按照Knosp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组,对标本行CD34和PTTG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对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62例患者中海绵窦侵袭二级以上者共23例,微血管密度(MVD)平均值为44.04,PTTG超过(+结论:海绵窦侵袭超过Ⅱ级的垂体腺瘤其微血管密度大,PTTG表达强度高,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手术全切困难,术后易复发,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或是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VEGF-C表达与子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在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子宫颈癌及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VEGF-C表达,以CD34检测子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分析VEGF-C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 VEGF-C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1。2%。VEGF-C表达与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阳性表达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48。8%。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0%(P=0。01)。VEGF-C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年龄、组织学类型及分级无关(P>0。05)。VEGF-C表达与子宫颈癌微血管密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VEGF-C表达与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微血管密度无明显关系。VEGF-C表达增强预示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34、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因子(vWF)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CD34、vWF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浆,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内表达依次增强。以CD34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MVD与肝癌病理Edmondson分级、临床分期、肝内转移密切相关。vWF在肝癌组织血管基质表达,上调表达强度与肝癌病理Edmondson分级、肝内转移相关。结论 CD34、vW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血管新生有关,能反映肝癌的恶性程度、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的分泌型促血管生成因子CNPY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侵袭、转移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50例,采用western-blot检测CNPY2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分析CNPY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CNPY2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CNPY2在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CNPY2在Ⅲ期+Ⅳ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Ⅰ期+Ⅱ期(P0.05);CNPY2高表达的胃癌组织中肿瘤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5);与肿瘤原发灶相比,CNPY2在转移性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PY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在胃癌血管生成、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照研究CD34和CD1 0 5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并探讨胃癌间质抗CD1 0 5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CD34抗体、CD1 0 5抗体和VEGF抗体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我院 2 0 0 3年 3月至 6月 4 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 ,并取 1 0例正常组织对照。结果 :应用CD34抗体、CD1 0 5抗体测得的微血管密度在癌组织内分别为 4 7.1 8± 1 7.93、2 0 .38± 8.31 ,正常组织分别为 9.30± 3.34、阴性表达 (P<0 .0 1 )。CD1 0 5标记的MVD在高中分化及低分化胃癌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并且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比较 ,差异显著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P <0 .0 1、P <0 .0 5 )。而两者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 (r=0 .4 70、r =0 .4 2 6)。结论 :胃癌间质内CD1 0 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特异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 ,两者都和VEGF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可能促进胃癌的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用CD1 0 5评估新血管生成可能对预测胃癌进展危险度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标记物用于胃癌MVD计数 ,并与VEGF均可作为预测胃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血管发生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复发,转移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和手术患者预后方面,CD105的作用及其是否优于CD34。 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每例标本取两个肿瘤组织点位和一个癌旁非肿瘤组织点位,构建孔径为1.1mm,15×10排列的组织芯片块两块,连续切片后分别用CD105、CD34、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34)定量计数、VEGF的半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D105,CD34均表达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膜;CD105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100%,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32%;CD34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100%,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2%。肿瘤内MVD-CD105与MVD-CD34呈正直线相关(r=0.575, P < 0.01),肿瘤内MVD-CD105数值随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有直线相关关系(r=0.227, P <0.05),但MVD-CD34与VEGF表达强度无相关(r=0.172, P > 0.05 )。肿瘤内MVD-CD34和MVD-CD105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 <0.05);另外肿瘤内MVD-CD105还与有无静脉侵犯有关(P <0.05),但MVD-CD34与之无关(P > 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做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MVD-CD34组和低MVD-CD34组相比,无病生存率则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另外癌旁非肿瘤组织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率也较阴性组明显降低(P <0.05)。 结论:本研究显示CD105在标记肝癌新生血管方面优于CD34,肿瘤内MVD-CD105在判断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预后方面也优于MVD-CD34,癌旁非肿瘤组织内CD105的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早期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与肾癌病理分期及术后发生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峪因子和CD34两种标记染色方法检测88 例RCC 组织标本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是否发生转移的关系。患者随访4 年以上,分为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结果用峪因子相关抗原标记下对RCC 组织标本的微血管进行计数,术后4 年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中平均微血管数量分别为52.3 和9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01)。无复发转移组有微血管侵入者仅占总数42.3%,复发转移组中有微血管侵入者占76.5%( P< 0.01);CD34 标记下两者比例分别是47.1%和18.3%(P < 0.05)。结论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对预测RCC 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有参考意义,对于较易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并考虑及早进行靶向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功能形态及其在卵巢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新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对63例卵巢上皮性癌及3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形态结构,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以CD34标记微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并进行图像分析。分析卵巢癌中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D2-40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较大癌巢边缘区的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明显提高,且管腔多呈扩张状;癌巢边缘区LVD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瘤体大小及组织类型无关(均P〉0.05),与卵巢癌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癌巢边缘区LVD检测可作为卵巢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才袁  刘洵祺  李国军  胡曼莉  黄湘荣 《西部医学》2023,35(11):1652-165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感染组(n=44)及未感染组(n=31)。收集临床基本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表达水平,分析微血管密度变化。分析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VEGF、CD34、微血管密度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GF表达阴性组对比,VEGF表达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不同年龄、性别、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HBeAg表达、TNM分期、包膜浸润、Edmondson分级、侵袭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HC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特征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24例PIHCC患者行SCT动态增强检查,利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对24例共28个ICC病灶用抗CD34记微血管,进行免疫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瘕组织中的MVD。结果PIHCC的SCT不同动态增强形式组建的MV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有侵袭转移组、胆管扩张纽病灶的MVD高于无侵袭转移组、无胆管扩张纽,结论 PIHCC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并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微血管密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方法,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及生存曲线的绘制,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用Cox比例风险模型、Wald检验进行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将患者按微血管密度(MVD)以均数47为界分为两组,两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86).MVD<47组生存率高于MVD≥47组.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微血管密度、与肺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其对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影响由大到小为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微血管密度(P值分别为0.001、0.031、0.03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微血管密度与肺癌患者临床预后显著相关,提示用CD34作标记物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MVD可以作为判断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定量分析大肠癌微血管与明胶酶A的表达及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6 4例大肠癌进行CD34、明胶酶A染色 ,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微血管密度 (MVD)、微血管面积 (MVA)、CD34、明胶酶A的表达。结果 微血管与大肠癌的病理分级无相关 (P >0 .0 5 ) ,但与侵袭、淋巴结转移相关 (均P <0 .0 5 ) ;明胶酶A含量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侵袭范围、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均P <0 0 5 )。结论 微血管、明胶酶A在大肠癌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中VEGF,HPA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联合检测72例HCC,62例肝硬化和23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HPA的表达和进行MVD计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HCC中VEGF,HP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HCC中MVD值也显著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VEGF,HPA的表达率在TNMⅠⅡ期、无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无门脉癌栓组均明显低于ⅢⅣ期、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组。在TNMⅠⅡ期、无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无门脉癌栓、单个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直径<5cm组MVD计数亦明显低于ⅢⅣ期、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多个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直径≥5cm组。VEGF,HPA的表达率与MVD值三者两两之间显示明显正相关。结论: VEGF,HPA在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VEGF,HPA,CD34在肝癌中的表达,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检测血流信号及CD34检测微血管密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30名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用PDI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乳腺癌肿瘤内血流信号及微血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显示,30名患者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即LN+组13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组17例。LN+组肿块内血流信号较LN-组明显丰富(P<0.05);LN+组CD34标记的血管计数较LN-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术前对乳腺癌患者行PDI与MVD的联合检测,能很好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且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