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15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5min,术中出血10~20mL,术后引流量110~280mL。无手术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操作孔切口延期愈合8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36个月.无气胸复发。结论:两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联合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和bcl-xL小干扰RNA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分为4组:A组用生理盐水处理,B组用HIF-1α小干扰RNA处理,C组用bcl-xL小干扰RNA处理,D组用HIF-1α和bcl-xL小干扰RNA联合处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HIF-1α和bcl-xL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结果 B组和D组细胞的HIF-1α mRNA表达量分别下降至0.733±0.157、0.766±0.208,蛋白表达量下降至0.372±0.095、0.395±0.077,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细胞的bcl-xL mRNA表达量分别下降至0.514±0.183、0.509±0.168,蛋白表达量下降至0.447±0.097、0.410±0.089,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细胞增殖抑制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和bcl-xL小干扰RNA联合应用能够明显抑制A549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胸腔镜下T2-4与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手足多汗症术后代偿性出汗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手足多汗症患者146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T2-4组(行T2-4水平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共66例)与T3-4组(行T3-4水平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共80例).比较两组术后第1日、第6个月手术效果以及代偿性出汗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结果:术后两组手汗治愈率100%,最常见代偿性出汗部位是背部和胸部.术后第1日T2-4组代偿性出汗发生率明显高于T3-4组(39%对比21%,P<0.05),T2-4组出现2例重度代偿性出汗,T3-4组无重度者.术后6个月T2-4组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依然明显高于T3-4组[24% (16/66)对比11% (9/80),P<0.05].T2-4组仍有1例重度代偿性出汗患者.结论:降低胸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可减少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和严重程度,T3-4切断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代偿性出汗可能随时间有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4.
肺癌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9月~2005年12月施行全肺切除手术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1例(21%)术后出现严重心肺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时,胸膜外全肺切除、依据核素肺显像预测的术后FEV1.0%及MVV%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当预测的术后FVC%、FEV1.0%或MVV%<50%时,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接近50%。多因素分析时,胸膜外全肺切除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忽略手术性质的影响时,预测的术后FEV1.0%和MVV%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结论胸膜外全肺切除是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最密切的相关风险因素;不考虑胸膜外全肺切除因素时,预测的术后FEV1.0%及MVV%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7 mm针型胸腔镜T2-4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治疗手足多汗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6月~2006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53例多汗症病例。全部病例于全麻下接受1.7mm针型胸腔镜下T2~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手术中监测手掌温度变化。手术前后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分(iQOL)进行疗效的评估。术后观察、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术后手掌异常多汗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切断神经干前后手掌心温度平均升高1.8℃。iQOL,评分术前(2.3±0.4)分,术后(0.3±0.6)分。手术时间(63.1±24.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0.8)d。22例病人术后发生代偿性多汗,症状轻微,均可以耐受。[结论]针型胸腔镜T2-4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治疗手足多汗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GP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GPE方案与35例吉西他滨+顺铂方案(GP方案)治疗的患者,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生存时间、毒副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时GPE方案治疗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GPE方案组的生活质量、生存时间高于GP方案组;两组患者在血液毒性、消化道反应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GPE方案组的心率失常发生率比GP组高。结论:加强护理减少了新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提升了新化疗方案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高龄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3例高龄自发性气胸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放置胸管时间、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70~125 min,平均90(s=20)min.术中出血50~250 mL,平均130(s=15)mL.术后放置胸管时间3~14 d,平均6.3(S=3.2)d.术后漏气时间2~12 d,平均5(S=3)d.治愈率100%,围术期死亡率0%.住院时间8~26d,平均13(S=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结论]高龄自发性气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高龄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内直视术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Lac)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心内直视术预后提供早期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按照不同的预后分为3组:甲组:术后无并发症组;乙组:术后有并发症组;丙组:死亡组.观察各组ScvO2和动脉血Lac的变化趋势,采用线性相关对ScvO2和动脉血La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甲组和乙组的ScvO2均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Lac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甲组的ScvO2总体水平高于乙组,而Lac总体水平低于乙组.丙组的ScvO2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Lac水平持续上升,ScvO2与Lac之间呈负相关(r=-0.79).入ICU后各监测时间点丙组的ScvO2水平与甲、乙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史.从术后12 h起丙组的Lac水平与甲、乙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内直视术后ScvO2的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术后ScvO2,水平持续下降,预后极差,且比Lac更早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48例,唑来膦酸4 mg,每3周1次,化疗每3周为一周期.对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6周的有效指标--疼痛评分(NRS)、缓解率、止痛药使用剂量、行为状态评分(KPS)、骨转移灶效果、血清钙浓度、碱性磷酸酶(AKP)进行比较,并分析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治疗1周后疼痛缓解率为75.61%,6周后为82.93%.治疗后1、6周NR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KPS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6周血清钙和AK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期间出现Ⅰ度或Ⅱ度血液学毒性,2例患者出现新转移灶,无骨相关事件发生.结论 唑来膦酸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迅速降低血钙,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便,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48例,唑来膦酸4 mg,每3周1次,化疗每3周为一周期。对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6周的有效指标———疼痛评分(NRS)、缓解率、止痛药使用剂量、行为状态评分(KPS)、骨转移灶效果、血清钙浓度、碱性磷酸酶(AKP)进行比较,并分析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治疗1周后疼痛缓解率为75.61%6,周后为82.93%。治疗后1、6周NR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KPS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6周血清钙和AK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期间出现Ⅰ度或Ⅱ度血液学毒性,2例患者出现新转移灶,无骨相关事件发生。结论唑来膦酸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迅速降低血钙,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便,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