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索肿瘤前期 (I、II期 )蕈样肉芽肿 (MF)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近 2年来收治的 6例肿瘤前期MF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并总结在诊治肿瘤前期MF方面的经验。结果 结果显示 ,老年男性、顽固性瘙痒、鳞屑性红斑、单个不规则浸润性斑块是诊断肿瘤前期MF的重要提示。采用氮芥溶液和 (或 )PUVA并合用激素局部治疗 ,是治疗肿瘤前期MF安全有效而副作用少的方法。结论 肿瘤前期MF临床表现虽复杂多变 ,但仍有特征性的表现 ,局部治疗辅以免疫调节剂仍是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肿瘤前期(Ⅰ、Ⅱ期)蕈样肉芽肿(MF)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近2年来收治的6例肿瘤前期MF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在诊治肿瘤前期MF方面的经验.结果结果显示,老年男性、顽固性瘙痒、鳞屑性红斑、单个不规则浸润性斑块是诊断肿瘤前期MF的重要提示.采用氮芥溶液和(或)PUVA并合用激素局部治疗,是治疗肿瘤前期MF安全有效而副作用少的方法.结论肿瘤前期MF临床表现虽复杂多变,但仍有特征性的表现,局部治疗辅以免疫调节剂仍是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皮肤软组织偶发分枝杆菌感染临床病理特点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偶发分枝杆菌(MF)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59例局部注射后发生皮肤软件组织MF感染病例进行详细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皮肤软组织MF感染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局部表现重,全身症状轻;(2)病程长,治疗困难,(3)组织学表现形式多样,但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4)综合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所在。结论:皮肤组织MF感染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应加深认识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偶发分枝杆菌(MF)感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9例局部注射后发生皮肤软组织MF感染病例进行详细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皮肤软组织MF感染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局部表现重,全身症状轻;(2)病程长,治疗困难,(3)组织学表现形式多样,但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4)综合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所在。结论:皮肤软组织MF感染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应加深认识和进入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1999年收治的78例胃平滑肌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78例胃平滑肌肿瘤中肌瘤36例,肉瘤4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4.1%),腹块和腹痛。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为重要诊断手段,但术前诊断率仍较低(30.8%)。本组行局部切除术46例,胃大部切除术32例。无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胃平滑肌肿瘤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块,腹痛,当临床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并及时地钡餐和胃镜检查,以期早期诊断。手术切除为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其预手较其他胃恶性肿瘤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erkel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均缺乏特异性,免疫表型常表现为CgA、NSE、EMA、NSE、Syn(+),CK、CgA、Vim、LCA(.),l例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足叶泊甙和顺铂化疗,现随访3个月,目前无局部复发及转移;另1例患者行局部切除+多次化疗和放疗后出现淋巴结和右肺转移.因不能耐受肺部根治性手术,改行EC方案化疗(依托泊甙+顺铂),后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即使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差,彻底切除病灶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是治疗Merkel细胞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病理检查评价评价影学检查诊断眼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88例眼内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其中眼球摘除86例,局部肿瘤切除2例,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76例(86.36%),基本符合5例(5.68%),不符合7例(7.96%)。结论:B超、CT、MRI检查对诊断眼内占位性病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在10岁和40岁高发,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术前均未明确诊断,行肿瘤扩大切除术13例,改良根治术3例,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局部复发率11.1%(2/18),愈后良好。结论:辅助检查对乳腺叶状囊肉瘤定性诊断帮助不大,确诊要靠病理检查;治疗以肿瘤扩大切除术为主,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仍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250-25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血D-二聚体检测并结合双源CT、彩超静脉检查确诊,采用全身或者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并发PE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消失。结论:对妇科肿瘤术后的患者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使用空心针穿刺(CNB)在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从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选择94例由空心针穿刺方法诊断患有乳头状肿瘤并接受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的病患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治疗效果的对比是将2次病理判断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可知使用空心针穿刺(CNB)对乳头状肿瘤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针对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可达到100%,但是在非典型的乳头状肿瘤病症面前还是存在对病症诊断不准确的情况。结论:在治疗乳腺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方面,使用空心针穿刺(CNB)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但是目前空心针穿刺(CNB)方法的诊断只能当做是为乳腺乳头状病变情况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14例次)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次患者的平均年龄43.5岁,按WHO(2003年)分类标准,其中5例次良性,3例次交界性,6例次恶性;5例次局部扩大切除术,7例次单纯乳腺皮下切除术,1例次单纯乳腺皮下切除术加植皮术;1例次行肿瘤及胸大小肌切除术。8例患者全部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2~60个月),共有6例次局部复发,1例骨转移及肺转移。结论: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复发患者仍然首选手术,出现远处转移可考虑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推拿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四肢及腰背骨骼肌后,其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及疲劳量表评分的变化。方法:采用临床对照试验,2010年3月~2011年2月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科门诊就诊的CFS患者(32人),并选择30名正常人做对照。对CFS患者推拿治疗20d。推拿前后检测CFS患者四肢及腰背骨骼肌表面肌电MF,并采用慢性病功能评价量表进行疲劳评价。结果:CFS患者四肢骨骼肌MF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背肌MF值高于正常人(P〈0.05);CFS患者推拿后的疲劳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CFS患者腰背肌肌纤维MF高于正常人,推拿能改善CFS患者的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宫颈癌前期调强放疗与常规体外照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初治宫颈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期调强组总生存率(66.8%)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30.4%)(P=0049);常规放疗局部肿瘤消退时间(6.86±1.74)明显低于前期调强组(4.19±1.54)(P〈0.01);前期调强组急性膀胱直肠反映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阴道狭窄骨髓抑制、晚期放疗反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期调强放疗可提高初治宫颈癌患者近期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并能减轻患者的部分急性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轴外型桥小脑角(CPA)区髓母细胞瘤(MB)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和临床预后,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例诊断为轴外型CPA区M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例患者因头痛伴听力下降入院,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提示CPA占位性病变。2例患者均行CPA区肿瘤切除术。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可见肿瘤位于轴外,术后病理证实为MB,随访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轴外型CPA占位性病变,术前应考虑MB的可能性。积极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原发成人骨肉瘤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对1998年10月到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中心接收治疗的54例年龄超过40岁的成年骨肉瘤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肢体骨30例(55.5%)、中轴骨17例(31.5%)、骨外软组织7例(13%),6例患者(11.1%)在诊断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52例患者(96.3%)接受了手术治疗,14例患者局部复发(26.9%),21例患者(38.9%)诊断后出现转移。5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5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3.7%和50.4%。结论:造成成人骨肉瘤患者预后较差的因素很多,外科边界不充分、肿瘤更多来源于中轴部位、在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以及肿瘤体积巨大,都与较差的生存率显著相关,积极地多元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患者的失败模式,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Ⅲ期胸段食管鳞癌行同期放化疗患者2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5例患者中治疗失败108例(50.23%),淋巴结转移38例(35.19%),原发肿瘤未控或复发及远处转移70例(64.81%),其中原发灶未控或复发36例(33.33%),远处转移34例(31.48%),包括肺转移21例(19.44%),肝脏转移6例(5.56%),胸膜腔转移4例(3.70%),脑转移2例(1.85%),脾脏转移1例(0.93%)。结论:淋巴结跳跃转移是食管鳞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局部复发仍是食管癌治疗失败模式,应足够重视放疗的局部控制。淋巴引流区域预防性放疗或可降低食管癌治疗失败率,原发肿瘤给予根治剂量放疗可能有助于显著降低局部失败率,食管癌远处转移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使用SAS Cox s风险比例因素回归模型分析1956年1月至2008年12月,24所医院的505例叶状肿瘤各种临床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发病中位年龄41岁(11-74岁),良性302例、交界性130例、恶性73例;术式包括肿物单纯切除术、扩大切除和单纯或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局部复发143例,因瘤死亡27例。分析显示局部复发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式选择、术中是否使用冰冻和疗效评价四个临床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叶状肿瘤外科治疗所用术式中,治疗不足(肿瘤单纯切除术式、复发后的交界性和恶性采用肿瘤扩大切除术式)是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复发率为54.39%;良性肿瘤采用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率为1.94%(2/103例),交界性肿瘤首选肿瘤扩大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为11.11%(3/27例),恶性肿瘤首选乳房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12.50%,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术中应用冰冻切片诊断是抑制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使局部复发率由37.66%减低为13.66%(P〈0.0 001)。  相似文献   

20.
沈肖奋  嵇学仙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3):187+191-187,191
目的分析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患者经皮肤靶向治疗及生物学治疗可以完全缓解。MF化疗效果较好,4例完全缓解,未出现严重的化疗毒副反应。结论蕈样肉芽肿患者缺乏特征性表现,临床病理表现多样,组织病理诊断是必须的方法,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注意与其他良、恶性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