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琼中县2002年疟疾疫情漏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的 为了解疟疾疫情的实际情况,正确估算全县疟疾年发病人数,提供疟疾防治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方法,对疟区村民进行走访调查,同时查阅医疗诊所2002年疫情报告资料。结果 调查疟疾流行程度不同的3个乡镇27个自然村652户共3688人,2002年有疟史300人,其中只有26例上报疫情;报告人数明显小于人群实际发展人数,各级各类医疗诊所均有漏报,总漏报率91.33%。结论 疫情报告和疫情管理工作质量不高,漏报单位普遍存在,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勐海县疟疾现况的基线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勐海县目前疟疾发病现况、防治现状、居民对疟疾知识知晓情况等,为制订疟疾防治计划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对抽取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社医、个体医及其登记的发热病人血检记录、病人发病时间、治疗处方、疫情报告名单等资料进行摘录;对居民、中、小学生、进行逐户逐人对2002年内是否发过疟疾,求医方式、以及对疟疾症状体征、治疗、传播途径、预防等方面知识知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CMR方法,推算出勐海县2002年疟疾的发病人数为2820例,是当年疫情报告数181例的15.6倍。疫情报告符合率仅为6..42%,漏报率达93.58%。3个乡镇抽查村点的部分居民、中小学生对疟疾防治知识、抗疟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不同流行区居民、中小学生的知晓情率不尽相同。结论:目前勐海县多数疟疾病例漏报疫情,根据本调查结果推算2002年疟疾漏报数多达2639例,因此,要加强疫情管理,加大疟疾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盟县的疟疾发病实情和漏报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年疟疾报告疫情、血检情况、疟疾治疗及村民疟史等。以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疟疾实际发病和漏报率。结果西盟县疟疾发病率为50.18/27,7个乡均有病例分布,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36.84/27、46.34/万和11.24/27,所调查的20个自然村在2002年共报告17例疟疾,采用发热病人血检、医生疟疾治疗处方、疟史3种再捕获方法核实疫情,估算得西盟县的3种疟疾疫情漏报率分别是39.29%、83.5%和94.93%。结论西盟县的疟疾漏报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4.
河南淮滨县疟疾流行现状的基线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掌握淮滨县疟疾实际疫情,评估疟疾的流行现状,为该县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取不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疟防知识知晓率及发热病人血栓原虫阳性率。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RM)估计全县疟疾实际发病率和漏报率。结果 全县2002年疟疾疫报发病为57例,发病率0.87/万,血检原虫阳性率0.69%。访问居民4801人,查出疟疾病例109例,发病率为2.27%。CRM估计全县发病率为1.04%,估计漏报率为89.57%。蚊帐使用率55.93%,疟防知识知晓率中小学生为9.36%,居民为14.36%。结论 淮滨县疟疾流行呈局部曝友流行态势,且漏报严重,居民疟防知识有待普及。应尽快采取抗疟措施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5.
勐腊县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状况问卷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勐腊县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的基线情况。方法在全县不同疟区乡(镇、农场)、村、社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村(点)进行逐户逐人问卷调查。结果抽取调查的3个镇9个行政村14个社的4104人口中共问卷2852人,其对蚊虫传播疟疾、疟疾一般治疗方法、使用蚊帐防护疟疾和服药预防疟疾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9.25%、8.74%、5.47%和2.77%。结论勐腊县疟区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需要做大量的卫生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全州县1997—2005年疟疾发病特点,为疟疾控制后期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5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流行病学分析总结等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9年间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167例,其中海南回归占51.50%(86/167),贵州回归占30.54%(51/167),广东回归占6.59%(11/167),外国回归占2.99%(5/167);在外滞留一个月以上的占94.41%(161/167);从事挖煤(矿)的占42.51%(71/167),种植的占26.95%(45/167);发病后1周内就诊的占88.62%(148/167)。结论 全州县9年闻共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167倒,以男性为主,大多数病人在疫区野外作业1个月以上,发病后能及时就诊和得到及时治疗,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应继续加强对从高疲区回归人员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教育,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夏邑县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疟疾策略。方法收集夏邑县2003~2009年疟疾疫情报告、个案病例调查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夏邑县2003.2009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207例(其中1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8/10万~38.16/10万,2003~2006年发病率均较上年升高4倍以上,2007年较2006年上升48.81%,2008年、2009年分别较上一年下降了33.67%和60.07%。发病主要集中在胡桥、岐河二个乡镇,占全县发病总数的25:43%。发病高峰在8~10月份,占全年病例数的56.59%。男女性别比为1.19:1,农民和学生分别占81.47%和17.23%。5~9月媒介调查共捕获中华按蚊289只,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经采取各项防治措施后,夏邑县疟疾疫惰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栓、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疾发病的67%,平均发病率1.13/万,比2005年上升109.8%。病例主要分布于安徽和河南两省,报告病例40008例,占五省病例总数的93.6%。输入性疟疾病例458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56例。2006年传播休止期治疗9.4万人,流行李节服药治疗11.6万人,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51907人次,实施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荆浸帐灭蚊保护人口13,6万人。血栓发热病人161.22万人次,阳性者21889人,阳性率1.36%,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1.2l%。抗体阳性率1.79%(24/13454);居民带虫阳性率0.32%(134/41534)。结论五省尽管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但疟疾疫情仍呈回升态势,疟防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9.
河南商丘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商丘市2000~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2003~2005年疟疾疫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商丘市2000~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28例,全部均为间日疟,平均年发病率为2.09/万,2003~2005年疟疾发病比上年分别增加23.00倍、7.04倍和3.17倍。位于东部地区的永城和夏邑两县市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93.68%(963/1028)。青壮年发病为主,10~50岁发病623例,占发病总数的60.60%。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27:1。学生和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3.54%和67.70%。夏秋季节发病为著,8~10月发病占总数的78.21%,其中9月发病290例,占28.21%。结论商丘市部分县市近3年疟疾疫情快速回升,应当加强各项疟疾防治措施,尽快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西右江区2002年疟疾流行及控制现状,评价监测措施,为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择右江区近年疟疾病人较多的3个乡镇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对村民和学生进行疟史、蚊帐使用情况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为0.15/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9885人次,年血检率为3.03%,未检出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419人次,检出5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1.19%。走访调查1004户4709名村民,查出1例疑似病例,居民蚊帐使用率为98.17%,中小学生经验积累型和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村民。结论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无当地感染病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村民蚊帐使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疫情漏报现象,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泗洪县疟疾流行状况基线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和掌握泗洪县于项目实施前有关的疟疾实际疫情、防治能力、疟防知识等现状,并为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调查时段为2002年1~12月。结果疫情漏报率为19.1%.现症病人正规治疗率20.0%,疟史休根率65.5%,居民及中、小学生疟防知识合格率分别为30.0%、76.8%、21.4%,估计疫情报告符合率76.8%。结论:泗洪县疟防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云南陇川县疟疾流行基线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掌握陇川县疟疾流行程度与防治状况,为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球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中国高传播区疟疾控制项目管理与技术方案》中的“疟疾基线调查技术方案”对陇川县的赛号乡、姐乌乡、城子镇进行疟疾流行程度、防治措施、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等调查。结果 陇川县、乡、村三级网络基本健全,基本能够开展疟疾病源监测工作。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阳性率县级、乡级分别为11.58%、2.90%;疟疾病人规范化治疗率乡级59.85%,村级62.16%。当地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仅为15.44%,中小学生疟疾知识知晓率29.67%。3个乡发热血栓、处方和走访的实际疟疾发病数估算分别是255例、2445例、955例,是原疫情报告数的1.67倍、16倍、6.24倍。疫情漏报率估算分别为43.50%、93.75%、84.93%。结论 陇川县疟疾流行势态仍然严重,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防保人员疟疾技术培训和乡卫生院显微镜镜检设备,增强当地居民疟疾防治知识意识,规范疫情管理制度和疟疾正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海南省疟疾病人诊治和血检的实际情况 ,为修订疟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疟区不同的 4个县部分地区达国家疟疾疫情报告诊断标准的疟疾病例 ,进行个案调查。 结果 个案调查 160 6例 ,疟疾病人选择县级医院、乡级医院、村队诊所、个体诊所、自己购药治疗的比例分别是 7 1%、41 0 %、2 0 7%、2 2 2 %、9 0 % ,疟疾病人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选择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县级医院、乡级医院、村级诊所、个体诊所的疟疾病人血检率分别为 68 4%、3 4 0 %、1 2 %、16 2 %。统计分析不同疟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疟疾病人血检确诊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0 1)。 结论 疟疾病人对医疗机构多样化选择 ,各级医疗机构疟疾病人血检率低和差异大 ,是疟疾疫情漏报和缺乏正规治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原为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的中国和越南边境县1952-2010年疟疾防治效果,为国际边界县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原为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1953年疟疾患者达31 200例,人群发病率为19 074.87/10万,并有恶性疟(PM)、间日疟(PV)和三日疟(PF)流行。60年代下降为909.64/10万,70年代为424.54/10万,80年代为88.48/10万,90年代为1.44/10万,本世纪为0.16/10万。80年代初期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后期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本世纪未发现当地居民疟疾患者。1982年对流动人口疟疾患者进行监测,90年代至本世纪主要以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为主,并有恶性疟病例传入。结论该县自1995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在当地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流动人口中近十年发现7例疟疾病人,并有恶性疟存在,仍需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平乐1950-2011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该县疟疾防治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县直医疗卫生单位1950-2011年疟疾疫情报告及监测资料,用流行病学常规统计方法及Excel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历年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从1955年的1 260.26/10万波动性降至2003年的0.9/10万,其中60年代呈现一过性发病高峰,1961年发病率达3 386.93/10万,1981年后未发现内源性疟疾患者,均为输入性病例,2004年后该县未发现内外源疟疾病例。虫种在不同的时间也存在差异域,70年代前恶性疟(PF)、间日疟(PV)和三日疟(PM)并存,70年代后为间日疟流行。结论该县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防治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流动人口中疟疾感染的可能仍存在,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今后防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9—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绵阳市2009—2019年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和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9年绵阳市共有169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年均发病率0.43/10万。其中间日疟64例(37.87%)、恶性疟91例(53.85%)、三日疟1例(0.59%)、卵型疟5例(2.96%)、混合感染8例(4.73%)。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6月和7月最多,均为22例,占全年的26.04%。169 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10例(5.92%)来自国内其他省份,38例(22.49%)来自亚洲6个国家,121例(71.60%)来自非洲24个国家。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病例平均年龄(38.45±11.74)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发病至诊断时间平均为4.18 d,39.05%、56.21%的病例分别在县级、市级医疗机构确诊。结论 绵阳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仍然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提高医务人员疟疾诊治能力,完善疟疾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尤其是出境人员和高疟区回归人员的健康教育,防止继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淮安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和救治情况,评估医疗机构在输人性疟疾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2016年淮安市网络直报系统和疟疾防治系统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中疟疾疫情、病例诊断和治疗等个案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医疗机构在疟疾病例的报告、确诊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2010-2016年淮安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86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恶性疟,输入来源地为非洲,病死率为0.70%.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分别报告病例207例(占72.38%)和79例(占27.62%).在201例输人性疟疾病例中,171例首诊为疟疾,诊断正确率为85.07% (171/201).医疗机构的首诊正确率(78.87%,112/142)明显低于疾控机构(100.00%,59/59) (P<0.05).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的首诊正确率分别为4.12%(15/34)、95.24% (40/42)、87.69%(57/65)和0(0/1),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确诊的病例比例分别为65.67%(1 32/201)和34.43%(69/2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和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确诊比例分别为4.98%(10/201)、21.39%(43/201)和39.30% (79/201),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疾控机构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间的首诊准确率和确诊率差异较明显,基层医疗单位的疟疾诊疗知识溃泛和镜检疟原虫的能力较差,其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同级疾控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