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肿瘤5例(2例良性肿瘤,3例转移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枢椎爆裂骨折、结核和良性肿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枢椎转移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骨水泥充填重建。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20min;手术出血量200~1250ml,平均38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2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损伤症状,予对症治疗后1周时好转,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进行植骨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均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时应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能在完成病灶处理时一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8例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39.5岁。所有患者CT上显示均伴有寰枕关节的骨质破坏,3例伴有寰枢椎脱位。其中4例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C级2例,D级2例。C1椎体结核4例,C1、2椎体结核4例,椎前脓肿6例。8例患者术中均使用自体髂骨植骨。8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为寰枢椎结核,术中病理检查确诊为结核。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90min,平均230min;术中出血量500~1700ml,平均800ml。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68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及喝水呛咳,予以留置胃管1周后症状减轻,2周后症状消失。8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患者均植骨融合。有神经功能障碍者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E级。随访期间无复发及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 Ⅰ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能彻底的清除病灶,重建寰枕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防止结核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Cetwifix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47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14例,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13例,寰枢椎肿瘤10例(其中原发性寰枢椎肿瘤6例,转移性寰枢椎肿瘤4例),寰枢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寰椎前脱位8例,寰枢椎结核2例。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问3~38个月,平均9个月。46例植骨愈合,1例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31例颈髓神经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发生Cetwifix内固定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适用于枕颈不稳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10月使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17 ~71岁,平均38岁.1例患者脊髓神经完全损伤,29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6例伴有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C级10例,D级16例;ASIA评分50~90分,平均(78.5±9.3)分.其中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32例,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表面植骨.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24例,在寰椎前弓下缘和齿状突基底部之间植骨.结果 1例颈脊髓神经完全损伤患者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55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9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齿状突Ⅱ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并植骨,齿状突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其余植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6例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13例)和评分[(92.5±8.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创伤性枢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5~19个月,15例病人现均获得复位与骨融合,颈椎高度、生理曲度获得重建,活动良好,无并发症。结论颈前路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枢椎椎体前缘骨折及椎体骨块突向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2012年8月42例有完整的术前、术后CT资料可供分析骨折端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伤后手术时间3~8周5例、8周以上~36周30例、36周以上7例,40例选择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2例选择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截至寰枢间植骨融合为止。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间后方植骨发生融合,其中30例齿状突骨折也发生愈合,4例疑似愈合,8例未愈合。齿状突骨折端愈合时间:28例发生于术后4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结论:对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经后路寰枢椎间内固定可为齿状突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为采用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侧块关节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单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11~57岁,平均31岁;病程29~180 d,平均70.6 d;右侧侧块关节绞锁5例,左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3例。8例患者行颅骨或枕颌带牵引2~4周均未见复位征象,改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8例患者中,除1例因全身情况无法耐受前后路联合手术而Ⅰ期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14 d后Ⅱ期行经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外,余均Ⅰ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160~260 min,平均2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10 ml。术后除1例青少年患者取髂骨处发生疼痛,经对症治疗1周好转外,余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7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寰枢椎旋转脱位复发、植骨不融合、断钉、断棒。结论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伴侧块关节绞锁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13例Ⅱ型齿突骨折患者以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其中6例伴脊髓受损症状。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6—3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寰枢椎均融合。6例脊髓受损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0.1分(9.2~11.8分),术后2周JOA评分为15.6分(15.2~16.8分)。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向阳  张喆  吴健  吕军  顾晓晖 《中国骨伤》2009,22(11):835-837
目的:探讨上颈椎前路减压经咽后入路"窗口"显露技术在上颈椎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上位颈椎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68岁,平均35岁。C2椎弓骨折(HangmanⅡ型)2例,C2,3椎间盘突出症2例,C2椎体结核1例。所有患者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咽和颈动脉之间的"窗口"成功获得显露。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C2,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相应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C2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并植骨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在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咽和颈动脉之间的"窗口"显露出C1前弓-C3椎体。随访5~26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伤口感染,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症状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植骨都获得了融合。结论:前方咽后入路的"窗口"显露技巧可使上颈椎获得理想的显露,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有相关经验后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USS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1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采用一期后路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骨愈合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60~250 min,术中失血量300~700 mL。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未发生伤口感染,并发肺炎2例,8例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脊柱序列稳定,随访期内未发生钉棒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可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收治18例伴有脊髓损伤的MSF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其中Ⅰ型(相邻型)10例,Ⅱ型(非相邻型)8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B级各2例,C级5例,D级9例。18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4~3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椎板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MSF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骨泥、颗粒骨混合植骨治疗严重胸腰椎压缩、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8年1月对18例严重新鲜胸腰椎骨折先行滑脱、骨折内固定器系统(SF或AF)固定,后经椎弓根向复位椎体内植入自体骨泥、颗粒骨。结果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50-300 ml,平均80 ml。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12-30 d,平均14 d。18例随访5-72个月,平均24个月,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无神经症状加重,17例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无丢失,1例生理弧度部分丢失,无固定松动、断裂。术前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3例,E级8例;术后恢复至B级1例,C级1例,E级16例。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骨泥、颗粒骨混合植骨治疗严重胸腰椎压缩、爆裂性骨折,手术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结果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神经症状出现,伤椎Cobb角5°~15°(7.8°±0.5°),X线脊柱序列基本正常。11例均获随访,时间4~30个月。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均恢复至C级;C级6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例;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伤椎植骨组3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单纯固定组26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变化。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平均(15.8±3.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组内比较,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植骨组明显优于单纯固定组。两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能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以及后凸畸形的复发加重,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苏义拉图  杨勇  方宇  刘刚  段新民 《骨科》2013,4(2):77-79
目的 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撑开复位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5例.男18 例,女27 例;年龄49.0~ 68.0岁,平均55.3岁.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据Frankel分级:D级6例;E级39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椎体骨折部位:T11 6例,T12 18例,L1 17例,L2 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0.5-6.0 d,平均2.8 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8.0-36.0个月,平均23.4个月.Frankel分级D级6例患者恢复至E级,37例E级患者无变化,与手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得到良好恢复,Cobb's角,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也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期内未出现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8.
Anterior surgery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although rare, several successful approaches were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To avoid the risks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oral approach, the anterior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our experience with anterior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cting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From July 2001 to July 2004, we performed six anterior prevascular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es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The series included five males and one female, ranging in age from 26 to 60 years (mean = 46). All six patients were intubated with nasotracheal cannula.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was mobilized and removed in all patients allowing adequate exposure of the arch of C1, C2, and C3 vertebral bodies. The anterior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 permitted an adequate access to anteriorly situated lesions from C1 to C3 in all six patients, without the risks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mucosal surgery. This approach allowed us to perform de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olumn of the spine with bone 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Careful removal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provided better visualization of the arch of C1 and C2. No facial nerve palsy was seen in any of the six patients. Anterior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combined with removal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permits exposure of the anterior spine similar to that obtained by the transmucosal route, and provides a safe simultaneous arthrodesis and instrumentation during the primary surgical procedure without the potential contamination of the oropharyngeal cavity. Removal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allows better exposure with less retraction and thus avoids severe injury to the mandibular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用脊柱系统(universal spine system,USS)在胸腰段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37例胸腰段手术采用USS进行复位固定,其中椎体压缩爆裂骨折20例,椎体退变失稳症7例,椎体滑脱症8例,椎间盘炎2例。结果20例椎体压缩爆裂骨折患者术后患椎高度和Cobb角均明显恢复;7例椎体退变失稳症患者原有症状均消失;8例椎体滑脱症患者椎体均复位或基本复位;2例椎间盘炎患者腰肌痉挛性疼痛症状均消失,体温、白细胞数、血沉均降至正常。随访时间0.5年~2.5年,平均1.5年,随访中X线片显示螺钉和连接棒无松动、折断,椎体复位高度无丢失,所有植骨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USS器械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矫正复位功能强等优点,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复位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20.
数字骨科技术在颅颈交界疾患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数字骨科技术在治疗颅颈交界疾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12月,43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应用临床数字骨科技术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omputer aided designand rapid prototype,CAD-RP)技术制作颅脊交界区的1∶1三维模型实物;部分复杂病例通过术前在模型实物上模拟手术进钉,获得准确进钉角度、方向,为在体手术提供参考;部分复杂后路手术在软件中设计并制作椎弓根螺钉导向钻套模板,术中采用该模板指导实时进钉。采用的手术方法为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手术30例,后路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及枕颈固定6例。结果 43例患者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5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为E级(运动评分100分)的患者无变化,但颈痛缓解;33例D级患者中9例改善至E级,其余24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6~100分(96.2±4.1);5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38例术前为C级和D级的患者术后评分增加5~35分(15.2±9.1)。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3个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和钉板松脱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小部分病例术后有短暂头晕,术后2周~1个月自愈。结论通过数字骨科技术制作的实物模型进行预手术操作以及通过制作的螺钉导向模板指导在体手术,可以使复杂的颅脊交界疾患手术简单化,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