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药敏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30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10只分别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用于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药物作用后接种至裸鼠,观察其成瘤实验的差异,对模型大鼠间充质于细胞、肿癌细胞抑制率与化疗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的成瘤质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种药物药敏结果显示肝癌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敏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间充质细胞药敏实验与成瘤实验正相关.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耐药机制与肿瘤干细胞相似,有希望代替普通肝癌肿瘤细胞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和转移作用?方法:将UC-MSCs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48 h,收集上清液(MSCs-CM)?加入到HepG2的培养基中,使其在HepG2培养基的终浓度为25%?50%和75%作为实验组,DMEM/F12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效应?其后使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效应?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健康雌性裸鼠12只随机分为A(HepG2细胞单/左侧皮下成瘤)?B(UC-MSCs+HepG2预混单/左侧皮下成瘤)?C(左侧HepG2?右侧UC-MSCs+HepG2皮下成瘤)3组(n = 4),每隔7 d监测成瘤体积变化,50 d后统一处死称量肿瘤湿重?结果:经各浓度MSCs-CM 处理后HepG2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 0.05);实验组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50 d后皮下肿瘤湿重测得A组(0.054 2 ± 0.011 2)g?B组(0.292 0 ± 0.156 9)g?C组[左侧(0.089 4 ± 0.024 2)g?右侧(0.332 6 ± 0.102 9)g],并且从定期体积测量数据发现,两组体积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P < 0.05)?结论:UC-MSCs能促进HepG2的生长和转移,并且这种对肿瘤的增殖和侵袭促进作用可能与UC-MSCs分泌的一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凋亡及Caspase-3表达.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A(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鼠尾静脉注射含MSCs细胞悬液)、C(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 d后的MSCs细胞悬液)组.鼠尾静脉输注2×105MSCs细胞悬液,于第1、2、3、4周末取肝组织,经HE、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各组HSCs凋亡,免疫组化检测Desmi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结果 B、C两组肝组织学改善明显,肝纤维化程度减轻,HSCs数量明显减少,Desmin、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均增多,Caspase-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且呈时间依赖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较B组明显(P<0.01,P<0.05).结论 MSCs可在体内诱导HSCs凋亡并上调Caspase-3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抗肝纤维化较单纯MSCs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张涛  朱亚杰  程朋  赵振国  文峰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21-1524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HepG2与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后二者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SD大鼠BMSCs,经过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利用Transwell小室将BMSCs与HepG2建立共培养模型,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TUNEL法检测BMSCs和HepG2的生物学行为变化.结果 HepG2能够促进BMSCs增殖,并对BMSCs具有明显的趋化作用.BMSCs、HepG2单独培养组和经过共培养后的BMSCs和HepG2组所测得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0.3)%、(6.0±0.2)%、(6.3±0.2)%和(6.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P>0.05).结论 肝癌细胞HepG2对BMSCs具有明显的促增殖和趋化作用,利用携带细胞毒性药物或者抑癌基因的BMSCs向肝癌部位的趋化作用,有助于提高肝癌治疗的特异性和减少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病毒转染ATP7B基因能否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高铜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lson病模型LEC大鼠的MSCs;构建含有ATP7B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WPT-ATP7B及对照慢病毒载体pWPT-GFP并转染MSCs,获得表达ATP7B基因的MSCsATP7B 细胞及对照组MSCsGFP细胞?利用细胞免疫荧光?Real-time PCR?Western blot长期监测ATP7B基因表达;并以HepG2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利用SRB法监测给予不同浓度铜离子处理的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MSCs CD90?CD29表达阳性,CD45?CD11b表达阴性;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显示MSCsATP7B细胞的ATP7B基因能够长期稳定表达;SRB结果显示,高铜环境中MSCsATP7B细胞的生存能力显著高于MSCsGFP细胞及HepG2(P < 0.05)?结论:ATP7B基因修正的LEC大鼠MSCs可有效对抗铜蓄积损害,为Wilson 病的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自C57BL/6小鼠骨髓分离MSCs,制备单细胞悬液并于体外传代培养,取第4~5代细胞用于实验.56只C57BL/6小鼠经Lewis肺癌细胞皮下接种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MSCs给予时间分为D0组(接种同时给予MSCs)和D10组(接种后第10天给予MSCs),其中D0组分为3个亚组(n=8):组1单纯接种肿瘤细胞,组2肿瘤细胞和MSCs共同接种,组3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D10组分为4个亚组(n=8):组4(肿瘤细胞接种及瘤体内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5),组6(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7).观察各组移植肿瘤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形成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瘤体大小,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与组1和组3比较,组2的肿瘤形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各时间点三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瘤体显著大于其对照组(P<0.05);而组6与其对照组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与Lewis细胞同时接种可加速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形成,而成瘤后MSCs瘤体内注射具有促进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姜黄素能否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及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方法:不同剂量梯度的姜黄素(0、20、40和60μmol/L)作用肝癌细胞系HepG2 48 h后,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epG2的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其迁移情况,成球实验检测姜黄素对HepG2干细胞的抑制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姜黄素处理HepG2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结果:姜黄素可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60μmol/L剂量时抑制率达(68.12±3.09)%],并抑制其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姜黄素还可抑制HepG2的成球能力;同时可导致HepG2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降低[60μmol/L剂量时下降率达(48.36±2.04)%],并导致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降低。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肿瘤干细胞从而降低肝癌复发和转移,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辅助性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RNA干扰技术逆转人类肝癌细胞系/阿霉素(human hepatocellular liver carcinoma cell line/adriamycin,HepG2/ADM)细胞中多耐药基因,探讨该基因能否有效地抑制多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MDR1)及其编码的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并检测对HepG2/ADM耐药表型的逆转效果.方法 采用药物大剂量冲击法建立HepG2/ADM耐药模型,构建靶向MDR1的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并转染到HepG2/ADM细胞中,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转染前后MDR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变化,用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对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和氟尿嘧啶等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HepG2/ADM细胞系不仅对阿霉素耐药,而且对其他化疗药也有抗性,呈现多药耐药特性;重组质粒鉴定结果表明针对MDR1的小干扰RNA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与对照组比较,转入细胞后MDR1 mRNA水平明显下降,P-g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转入细胞后HepG2/ADM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明显提高,部分逆转其耐药性.结论 靶向MDR1的小干扰RNA可显著抑制HepG2/ADM细胞中MDR1基因和P-gp蛋白的表达,逆转P-gp介导的HepG2/ADM细胞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在肺气肿大鼠肺泡壁细胞凋亡和肺气肿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雌性Lewis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肺气肿组12只,肺气肿+MSCs移植组12只.处理8周后处死大鼠,评估肺组织形态学;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VE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蛋白表达;TUNEL法评估肺泡壁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在肺气肿组和肺气肿+MSCs移植组可以观察到大鼠肺气肿样改变.肺气肿+MSCs移植组与肺气肿组相比肺气肿样改变减轻.在这两组之间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平均肺泡面积(M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气肿+MSCs移植组肺泡壁细胞凋亡指数低于肺气肿组.肺气肿+MSCs移植组肺泡灌洗液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肺气肿组,而且肺组织中VEGF与VEGFR2水平也明显高于肺气肿组.结论 MSCs移植肺气肿大鼠,可以通过逆转VEGF和VEGFR2表达减少来减轻肺泡壁细胞凋亡和肺气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HepG2细胞ATM磷酸化的变化及其对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分别接受持续低剂量率(7.76 cGy/h)和高剂量率(4500 cGy/h)电离辐射,比较同等剂量下低剂量率和高剂量率辐射后HepG2细胞ATM磷酸化程度和细胞存活分数.结果 无论给予低剂量率或高剂量率照射.HepG2细胞接受0.5 Gy的电离辐射时,ATM蛋白均可达到最大的磷酸化.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在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HepG2细胞ATM磷酸化蛋白表达逐渐减弱;而在高剂量率辐射下,ATM磷酸化蛋白稳定不变.当高、低剂量率辐射诱导产生的ATM磷酸化程度相当时,两者的存活分数无明显差异(P>0.05);当持续低剂量率辐射组ATM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弱于高剂量率辐射组时,HepG2细胞的存活分数显著低于高剂量率辐射组(P<0.01).结论 持续低剂量率辐射增加了HepG2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其机制与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部分ATM磷酸化蛋白失活有关.抑制ATM磷酸化,可以增加HepG2肝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分子表面标志,体外扩增培养并收集培养上清?MTT法?平板克隆实验及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表达情况?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05和CD90表达阳性,CD34和CD45表达阴性?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作用下,MTT法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光密度值增加(P < 0.05),平板克隆法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软琼脂克隆法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空间克隆形成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实验组细胞周期G1期比例降低,S期?G2期比例增加?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细胞Cyclin D1表达量增加(P < 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及空间克隆形成能力,其促进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可能与Cyclin D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肝癌细胞铁蛋白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中内源性铁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铁蛋白的表达与磁共振成像(MRI)的信号关系如何。方法 对3种肝癌细胞株QGY-7703、HepG2、SK-Hep-1以及正常肝细胞L02,4种细胞株内源性铁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用RT-PCR方法 检测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株中铁蛋白表达,同时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铁蛋白的分泌量。最后检测4种细胞磁共振信号的情况,分析细胞铁蛋白表达与磁共振信号的关系。结果 RT-PCR与Western Blot均显示铁蛋白的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HepG2与QGY-7703表达最强,SK-Hep-1表达中等,L02表达很弱。4种细胞培养液上清中HepG2与QGY-7703分泌铁蛋白量较高,SK-Hep-1分泌较低,L02分泌量很低。磁共振细胞显像,T1WI、T2WI及PD均显示HepG2与QGY-7703磁共振信号强度低,而SK-Hep-1与L02信号强度较高。结论 各种肝癌细胞中铁蛋白表达水平不同,铁蛋白表达水平与磁共振细胞显像信号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特点。方法 选用3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大鼠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 controlgroup )、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 ovx group)、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OSI controlgroup)、骨质疏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OSI ovx group)。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获取正常大鼠和骨质疏松大鼠MSCs,体外培养传至3、4代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 control group和MSCs ovx group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PI) ;加入含有地塞米松(10 - 8m ol/L) ,β-甘油磷酸钠(10 - 2 mol/L) ,抗坏血酸(5 0 μg/m l)的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采用磷酸对硝基苯测定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 P)表达量,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骨钙素(BGP)分泌量。结果 1PI:MSCs control group高于MSCs ovx group(P<0 .0 5 )。2 AL P的表达量:成骨诱导第7d和14 d时,OSI各组均明显高于相应的MSCs组(P<0 .0 5 ) ;OSI control组明显高于OSI ovx组(P<0 .0 5 )。随着时间延长,OSI各组AL P表达量呈升高趋势。3BGP的分泌量:成骨诱导14 d、2 1d、2 8d时,OSI各组均明显高于相应的MSCs组(P<0 .0 5 ) ;OSI control组明显高于OSI ovx组(P<0  相似文献   

14.
当归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研究当归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作用。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扩增培养。MSC用20μl当归注射液/ml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为预诱导条件,预诱导24h后用当归注射液100μl/ml不含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当归诱导3h后大部分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及nestin呈阳性、GFAP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损伤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e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0例,随机分成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和MSCs移植治疗组。在1w后分别经颈外动脉将标记5-溴脱氧尿嘧啶(Brdu)的2×106MSCs悬液和等体积PBS液植入脑缺血大鼠体内。术后每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w、2w、3w、4w分别取受损伤脑组织,HE染色,并在不同时间点行体感诱发电位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MSCs移植治疗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W:9.77±2.54;2W:7.31±1.88;3W:6.97±2.46;4W:4.89±1.14)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1W:15.78±2.65;2W:14.42±3.23;3W:11.42±3.30;4W:9.82±2.19)(P<0.05);与PBS对照组相比,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MSCs治疗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数量减少,水肿明显减轻,体感诱发电位在各时间点恢复显著(P<0.05);MSCs治疗组各时间点在梗塞半球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对侧半球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大脑皮质、皮质下和海马等处,在血管内皮细胞处也可见到Brdu阳性细胞;MSCs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在2W、3W、4W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动脉移植MSCs可在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分泌BDNF等神经保护性因子,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VEGF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测定其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CD34,CD44,CD45及SH3,检测其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潜能后;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DNA3.1-hVEGF165导入MSCs,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VEGF在MS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MSCs经检测为CD44和SH3阳性,CD45和CD34阴性,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经RT-PCR,Western和ELISA检测证实阳离子脂质体能成功地将hVEGF。转染至大鼠MSCs,并获得有效的表达。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在MSCs中获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肝癌细胞表面特标记与成瘤能力有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思朗  李鹏  张积仁 《医学争鸣》2006,27(7):587-589
目的:研究大鼠肝癌细胞表面标记特征与成瘤能力关系. 方法: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造大鼠肝癌模型,分离培养肿瘤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CD34,c-Kit,Thy-1,AFP,CK7,CK8,CK14,CK18,CK19和GGT)分选肿瘤细胞,比较各个表面标记阳性肿瘤细胞亚群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移植裸鼠后成瘤能力差异,并且对数稀释成瘤能力强的细胞亚群,分析低密度下强成瘤能力细胞亚群与相应阴性细胞亚群成瘤差异. 结果: CD34,Thy-1,CK7,CK8,AFP和GGT等6个标记的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成瘤能力差异显著(P<0.05或0.01);1/100~1/10细胞密度的CK7阴性与AFP阳性细胞亚群成瘤能力仍然比其对应细胞亚群为高. 结论:大鼠原发性肝癌肿瘤细胞中存在成瘤能力差异巨大的肿瘤细胞亚群. CK7(-)和AFP( ),可能是大鼠肝癌干细胞的部分表面标记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桔梗皂苷D是否能抑制肝癌干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抵抗性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MTT法和Annexin V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桔梗皂苷D和5-氟尿嘧啶对HepG2肿瘤干细胞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桔梗皂苷D是否调节HepG2肿瘤干细胞中HAX1的表达。运用JC-1染色流式细胞术、Annexin V染色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方法研究桔梗皂苷D联合5-氟尿嘧啶对肝癌干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结果: 5 mmol/L 5-氟尿嘧啶处理下HepG2肿瘤干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率为29.1±2.4,显著低于常规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率(72.7±5.2, P<0.05)。5-氟尿嘧啶联合桔梗皂苷D对HepG2肿瘤干细胞的细胞活力的抑制率为66.7±3.4,凋亡诱导率为33.9±2.1,显著高于5-氟尿嘧啶单独处理的细胞活力抑制率(28.7±1.8,P<0.05)和凋亡诱导率(8.9±0.6,P<0.05)。桔梗皂苷D处理后HepG2肿瘤干细胞中HAX1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24±0.02,相比于对照组(0.78±0.05)显著下降(P<0.05),表明桔梗皂苷D抑制肝癌干细胞HAX1的表达水平。5-氟尿嘧啶+桔梗皂苷D+HAX1质粒组的HepG2肿瘤干细胞凋亡率(10.1±0.7)显著低于5-氟尿嘧啶+桔梗皂苷D组(34.8±2.2,P<0.05),表明桔梗皂苷D通过下调HAX1的表达提高5-氟尿嘧啶对肝癌干细胞的凋亡诱导活性。5-氟尿嘧啶+桔梗皂苷D组HepG2肿瘤干细胞的相对线粒体膜电位(0.21±0.02)显著低于5-氟尿嘧啶组(0.84±0.04,P<0.05),表明桔梗皂苷D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5-氟尿嘧啶对肝癌干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结论: 桔梗皂苷D通过下调HAX1的表达抑制肝癌干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抵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