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出院前氨基末端脑钠肽(N terminal-pro brain nal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对预测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作用。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入院2次以上者30例为再入院组,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首次入院者32例为对照组,对其初次入院时以及出院前NT-proBNP水平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再入院的相关因素,采用偏相关分析影响出院前NT-proBNP 的相关因素,ROC 曲线评价出院前 NT-proBNP 对再入院的诊断效能。结果再入院组入院时NT-proBNP中位数为24600 ng/L,而对照组为21750 ng/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组出院前NT-proBNP中位数为2600 ng/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前NT-proBNP水平(中位数为1150 n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NT-proBNP水平、左室EF值为影响再入院的主要因素;出院前NT-proBNP水平主要与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相关。再入院组出院前NT-proBNP的AUC值为0.923,NT-proBNP>2250 ng/L作为界值(Cutoff值)的敏感度为73.3%,特异度为90.6%,阳性预测值为88%,阴性预测值为78.38%;对照组出院前NT-proBNP的AUC值为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出院前NT-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谭云辉  冯丽 《海南医学》2010,21(21):6-8
目的评价N末端BNP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测定80例CHF患者急诊时和出院时血NT-proBNP和hs-CRP等,观察并随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2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结果 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的NT-proBNP分别为(520.34±99.47)ng/L、(2287.25±300.28)ng/L、(5725.36±410.56)ng/L,心功能越差,NT-proBNP越高。心肌损伤与心功能程度之间是关联的。NT-proBNP≥900ng/L或hs-CRP≥3.5mg/L的患者住院期间与出院后12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再住院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均高于NT-proBNP〈900ng/L或hs-CRP〈3.5mg/L的患者。结论联合NT-proBNP和hs-CRP可以更全面地评估CHF患者的危险程度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李琳  崔健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649-4650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监测在老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4例60岁以上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组56例,心源性为主呼吸困难组58例,另外选择门诊正常体检的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就诊时NT-proBNP及治疗后NT-proBNP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心源性为主呼吸困难组患者经抗心力衰竭等治疗后NT-proBNP显著下降(P〈0.01),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入院时心源性为主呼吸困难组患者其NT-proBNP含量显著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和对照组。结论老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诊治中监测NT-proBNP对鉴别以肺源性因素或心源性因素为主的呼吸困难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NT-proBNP含量变化与患者病情转归、评估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肌坏死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6例AMI患者和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计算患者发病后5~7d的心电图QRS积分,同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访患者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发生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结果AMI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经对数转换后为2.51±0.63,较对照组(1.89±0.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4,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QRS积分独立相关(r=0.0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150ng/ml是AMI患者发病6个月再发心肌梗死(OR=2.421,95%CI:1.155~5.700,P<0.05)和心力衰竭(OR=2.114,95%CI:1.501~6.105,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肌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岩  田志鹏   《中国医学工程》2010,(1):55-56,179
目的评价B型脑利钠肽(BNP)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6例诊断CHF的住院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清BNP(BNP0)、入院常规治疗7天后BNP(BNP7)治疗30天后BNP(BNP30)以及入院时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等指标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 96例CHF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组患者年龄、NYHA分级、BNP0、BNP7及BNP30中位数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BNP7-0%、BNP30-0%中位数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年龄75岁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年龄≤75岁的心衰患者的3.27倍;BNP7555.26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7≤555.26pg/ml的心衰患者的3.45倍。BNP30300.68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30≤300.68pg/ml的心衰患者的2.89倍。BNP7-0%≤57.82%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7-0%57.82%的心衰患者的2.10倍;BNP30-0%≤72.30%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30-0%72.30%的心衰患者的2.03倍。结论 BNP可以用于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分析及及危险分层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比较849例AMI患者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在性别、年龄、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组间的差异。分析未调整和经多因素调整的入院血尿酸水平对AMI患者出院心功能≥3级和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度。结果在性别、年龄、入院心功能分级组AMI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经多因素调整后显示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升高会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风险(出院时心功能≥3级和住院期间死亡的OR值分别为1.004,1.006)。结论入院时血尿酸升高可能是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心力衰竭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NSTE-ACS患者186例,根据入院时的心率水平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69例,心率<70次/min;B组75例,心率70~89次/min;C组42例,心率≥90次/min,观察各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C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6.7%、31.0%和14.3%,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前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明显相关.随入院时心率水平增快,NSTE-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剑平 《华夏医学》2007,20(3):451-45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2例非糖尿病(DM)AMI患者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及死亡情况。结果:AMI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P〈0.05),应激性高血糖对AMI的预后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状态,患者多存在食欲不振、腹泻、腹胀、便秘等营养及代谢问题,营养及代谢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其预后,目前对于营养评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但关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有效评估方法。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营养指标,同时比较其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按照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住院死亡组43例与住院存活组156例,按照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1年死亡组51例与1年存活组148例,按照半年内是否再入院分为半年再入院组69例与非半年再入院组130例。通过查阅病历、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体质指数(BMI)、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不同营养评估方法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评估价值。 结果 住院死亡组与住院存活组年龄、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死亡组与1年存活组年龄、身高、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再入院组与非半年再入院组BMI、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NRS2002评分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年龄、ALB、NRS2002评分是患者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NRS2002评分是患者半年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ALB、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AUC分别为0.76〔95%CI(0.68,0.84),P<0.001〕、0.80〔95%CI(0.73,0.86),P<0.001〕;ALB、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的AUC分别为0.75〔95%CI(0.67,0.82),P<0.001〕、0.82〔95%CI(0.76,0.88),P<0.001〕;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半年再入院的AUC为0.73〔95%CI(0.65,0.80),P<0.001〕。 结论 NRS2002评分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1年死亡、半年再入院的发生风险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与BMI、血清ALB水平、GNRI相比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连续2年各种原因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住院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的全因死亡率无差异,BNP组明显减少因心衰再住院率约46%(P&lt;0.05);BNP组院外强化使用抗心衰药物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gt;0.05);BNP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gt;0.05);BNP组ACS发病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P&lt;0.05)。结论以BNP指导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模式中,在因心衰再入院方面优于常规的管理模式,并在预防ACS脑血管意外发生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60岁)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95例心衰患者设为观察组,24例心功能正常者设为对照组,测定入院时血浆中的NT-proBNP水平,评价NYHA心功能分级,研究NT-pro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同时通过6个月~1年的随访,了解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果①观察组的NYHAⅡ、Ⅲ、Ⅳ级与对照组的血浆NT-proBN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越差,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②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r=0.715,P<0.05);③统计住院119例住院患者出院后半年到1年内发生的不良事件(猝死,中风,因心衰再次住院),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其NT-proBNP表达水平比未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水平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时NT-proBNP表达水平是诊断老年住院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可靠指标,与老年住院患者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入院时NT-proBN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老年心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贺明轶  秦俭  李亚林 《疑难病杂志》2014,(6):558-559,56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cTnI和NT-proBNP水平改变,并探讨两者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存活组34例,死亡组26例。、治疗前存活组患者的cTnI和NT-proBN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后cTnI和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nI联合NT-proBNP检测对于预后预测价值的RO(曲线下面积为0.930,敏感度为91.01%、特异度为92.35%,均明显高于cTnI(分别为0.888、80.23%、83.02%)和NT-proBNP(分别为0.732、53.2l%、90.03%)。结论 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NT-proBNP)对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检测122例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随访2年,记录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1)共入选慢性心衰患者122例,随访时间平均(279±237)d,发生心脏事件50例,其中死亡17例,心衰失代偿再入院33例,72例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心脏事件组的NT-proBNP[5 059.00(965.80~27 793.00)pg/mL]明显高于非事件组[1 897.50(65.18~12928.00)pg/mL,P<0.01)];(2)NT-proBNP>2 917 ng/L组的死亡14例(21.21%)、再发心衰20例(30.30%),NT-proBNP水平≤2 917ng/L组死亡3例(5.35%)、再发心衰13例(23.21%);Chi-Square检验显示,>2 917 ng/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2 917 n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2 917 ng/L组的生存曲线高于NT-proBNP>2 917 ng/L组,而且两条曲线在各时点都没有发生交叉,log-rank检验P=0.001,Chi-Square10.28;(3)根据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做NT-proBNP对预后判定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71~0.839)(P=0.000),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价值为75.5%,阴性预测值为24.5%;(4)COX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慢性心衰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血浆NT-proBNP可以用于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的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年龄的关系。方法450例住院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NYHAⅢ-Ⅳ级)患者根据LVEF情况不同分为两组,即LVEF≥50%(LVEF保留)组和LVEF〈50%(LVEF降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对血NT-proBNP对数值 Log (NT-proBNP)与年龄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LVEF保留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183例,LVEF降低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267例。LVEF保留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LVEDD及Log(NT-proBNP)值均低于LVEF降低组(P〈0.01)。LVEF保留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Log(NT-proBNP)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7,P〈0.01)。结论血浆NT-proBNP对LVEF保留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远不如对LVEF降低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但其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血浆NT-proBNP和血清ST2水平变化,探讨其与AD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期间急诊科就诊的ADHF患者75例(心衰组),根据预后分为事件组30例及非事件组4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血浆NT-proBNP、血清ST2、CK-MB、cTnI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 ADHF患者NT-proBNP、ST2均高于对照组(P<0.01);事件组NT-proBNP、ST2和cTnI均高于非事件组(P<0.01或P<0.05);NT-proBNP、ST2和cTnI与预后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 [B=1.61,P<0.01,OR=4.43,95%CI=(2.20~10.98)]和ST2[B=1.7,P<0.01,OR=2.03,95%CI(1.47~4.16)]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NT-proBNP、ST2水平升高是ADHF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分级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探讨BNP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预后评估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用胶体金法测定BNP浓度,并与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相对应,观察其相关性;同时给予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类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ACEI)药物等,所有患者随访两年,观察其间BNP浓度变化对慢性心衰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 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不同分级的患者BNP浓度与心电图QRS波时限、LVEF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心功能受损患者心功能分级与血清BNP水平对数值呈正相关(r=0.6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8,P<0.05);随访两年后血清BNP水平2次持续性升高者中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2%(2/11),病死率为9.1%(1/11);3~4次持续性升高者中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1%(7/23),病死率为13.0% (3/23);与BNP水平平稳患者相比较,其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病死率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清BNP水平监测心力衰竭程度的灵敏性高,二者呈成正相关,且BNP浓度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水平对老年人慢性心力衰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156例老年患者分组为心衰组92例和非心衰组64例,采取罗氏发光免疫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心衰组中的血浆NT-proBNP水平浓度明显高于非心衰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者NT-proBNP水平与美国NYHA心功能不全(CHF)的分级标准密切相关(P<0.01),心功能不全越严重,NT-proBNP值越高。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能够有效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而且这种检测指标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敏感性高以及特异性强的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直接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远期预后形势严峻,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监测对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离院前1周行24 h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N)分级测评,并采集血样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绘制DC和NYHN分级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建立DC危险评价体系,分为DC危险评价体系低危组(53例)、DC危险评价体系中危组(39例)、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30例)。同时依据NYHN分级将患者分为NYHN低危组(38例)、NYHN中危组(44例)、NYHN高危组(4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60例。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率为49.2%。DC、NYHN分级预测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与0.690、0.936与0.611。依据DC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临界值构建DC危险评价体系。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中、高危组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低危组(P<0.05)。DC危险评价体系低、中危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P<0.05)。不同NYHN危险程度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C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NYHN分级。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脑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OVID、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等电子数据库,查找脑钠肽对CHF预后评估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2年10月,并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及未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对符合条件的RCT,由3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收集、质量评估以及相互核对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队列研究,共4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组(死亡或因CHF再住院)的BNP较非事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11.25,95%CI(210.93-611.57),P<0.01]。CHF患者死亡组的BNP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42.65,95%CI(310.89-374.42),P<0.01]。观察经治疗4个月、6个月的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组的BNP仍较非事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44.68,95%CI(312.74-376.62),P<0.01]。说明CHF患者BNP增高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现有证据表明,BNP可作为CHF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和欣维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硝普钠与欣维宁联合用药组(A组,n=32)和欣维宁组(B组,n=31)。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PCI手术方法,对术中判断为无复流的患者,A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和欣维宁,B组注射欣维宁。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即刻及用药后5min的造影图像,分析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同时观察术中血压变化,术后1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半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再次住院率。结果:A组患者TIMI3级获得率、CTFC值均优于B组(P〈0.05),术后1周A组患者NT-proBNP低于B组而LVEF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联合欣维宁能明显改善PCI术中的无复流现象,并可能部分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