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生物图像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宁波市第一医院眼科中心48例受试者的80眼进行每月一次的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并分析,所有定量分析比较均使用生物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包括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圆...  相似文献   

2.
高升  褚欢欢  郭建新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4):148-151,11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对比观察不同缺血分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患者的黄斑无血流区(macular non-flow, MNF)面积及其他微血管参数变化,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检查后确诊为BRVO患者45例(45只患眼),其中非缺血型25例(25只眼),缺血型20例(20只眼),OCTA检查分析获得黄斑中心6mm×6mm大小范围内MNF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vascular density, 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vascular density, DVD)、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FD-300等参数,比较非缺血组和缺血组的上述指标,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MNF面积明显增加,SVD、DVD、FD-300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Z面积无明显变化。MNF面积与SVD、DVD、FD-300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8、-0.630、-0.480, P均<0.05),而与FAZ面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NF可作为一项新的OCTA指标来评估BRVO黄斑区视网膜的缺血状态;BRVO两组间比较,DVD相比SVD下降更为明显,提示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毛细血管损伤对于视网膜缺血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李庄钰  郭振山  其其格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11-1313,F0003,F000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共同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33例,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30例(39只眼)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65岁,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9例为双眼不同程度发病。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5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心凹没有明显变化。②黄斑部视网膜表面不平或呈锯齿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变平正常曲线消失。③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可见暗区或囊腔形成。④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⑤继发性视网膜前膜,黄斑区高度水肿或囊样水肿,视网膜表面膜性增厚表面呈锯齿状。39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531μm,最薄的膜为41μm。平均膜厚度为104.64μm。前膜黄斑中心增厚,39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36~699μm,平均292.62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FFA可以检查出其他伴发的血管性及色素膜性等病变。通过OCT及FFA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伴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参数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NPDR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DKD分为NPDR组(60例)、NPDR+DKD组(60例),同时纳入无眼底病变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6例为T2DM组。所有受检者均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和UACR等检测,行眼科相关检查并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整体及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水平直径、SCP和DCP层微血管瘤数量;对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参数与UACR的相关性行Spearman分析。结果:NPDR组、NPDR+DKD组、T2DM组3组间FAZ面积、SCP和DCP微血管瘤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NPDR组相比,NPDR+DKD组的FAZ面积更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CR与黄斑中心凹区血流密度、FAZ水平直径呈负相关(r=-0.2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DR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32例260眼糖尿病患者,依据DR的国际分期标准,分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轻度NPDR组(63眼)、中度NPDR组(64眼)、重度NPDR组(66眼)及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Ⅳ期组(67眼),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0眼).应用OCTA获得各组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黄斑FAZ、MVD;同时检测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统计分析浅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FAZ、MVD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相关性,以及HbAlc、FPG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OC-TA检查各组患者显示FAZ面积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大,MVD逐渐降低,出现无灌注区;HbAlc、FPG亦逐渐加重.统计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各组以及糖尿病各组间结果 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FAZ、MVD的变化与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具有正相关性,HbAlc、FPG与MVD亦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OCTA检查能显示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变化,可以作为DR分期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的变化及微视野计在黄斑区视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BRVO继发ME的病人41例41眼,所有病眼均接受抗VEGF治疗,药物为康柏西普。注射前和注射后6月,所有病人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OCTA)和黄斑完整性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检查。记录治疗前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的平均血流密度(VD)、黄斑区视网膜平均敏感度(RMS)、2°固视率(P1)、4°固视率(P2)。采用配对t检验法分析治疗前后各项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后logMAR BCVA与RMS、P1、P2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康柏西普注射6月后,BCVA显著提升(P<0.05),CMT显著降低(P<0.05);黄斑区SCP VD、DCP VD、FAZ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3月深圳市福田区5个社区康复中心收治的高血压患者400例病历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HRP组(n=240)与单纯高血压组(n=160);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接受常规血压检查、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及血清Lp-PLA2检查。比较三组及不同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分析HRP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FAZ面积、收缩压(SBP)、最佳矫正视力(BCVA)、舒张压(DBP)等的相关性。结果:HRP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AZ面积均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视网膜厚度小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140/90 mmHg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图像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6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等检查确诊为wet-AMD患者28例(28眼)纳入研究,包括初发或复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并行BCVA、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OCT、OCTA检查,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FFA检查,比较初次及末次随访时OCTA图像特征,并与FFA及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随访时28眼FFA均发现新生血管性渗漏,OCT平扫28眼均发现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异常高信号团块,13眼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液。OCTA扫描结果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28眼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发现异常血流信号,其中9眼观察到结构清晰的新生血管,5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新生血管病灶主干血管异常增粗。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FFA发现11眼渗漏减轻,17眼渗漏无明显变化;OCT平扫12眼病灶变小,16眼病灶稳定。OCTA扫描15眼异常血流信号面积缩小,13眼病灶稳定。OCTA可清晰显示CNV结构,与FFA、OCT相比更直观,敏感性更高。结论:OCT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由浅入深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传统FFA、OCT检查,更清晰直观显示CNV结构,用于wet-AMD诊断及随访观察,无创直观,安全性、实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以及黄斑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评价OCT技术对IME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 64例180只眼IMEM患者(IMEM组)的OCT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60只眼.应用OCT观察IMEM的图像特征,并检测IMEM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组的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①IMEM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IMEM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4种表现,伴有板层黄斑裂孔8眼(4.44%),伴有假性黄斑裂孔 12眼(6.67%),增生性黄斑前膜22眼(12.22%),伴有黄斑水肿138眼(76.67%).②正常对照组和IMEM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 56.67±11.43)和(337.84士126.5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生性黄斑前膜组、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604.86±213.3)、(328.88±65.58)μ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板层黄斑裂孔组、假性黄斑裂孔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114.63±10.46)、(149.08±l 4.23)μm,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生性黄斑前膜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黄斑水肿组、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结论 OCT能显示IMEM的图像特征,并能定量检测IME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OCT可作为IMEM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发展与OCTA血流密度等指标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7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63例(100眼)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4例(72眼),有2型糖尿病而无视网膜病变(NDR)19例(28眼)。所有患者均进行OCTA检查,统计FAZ、PERIM、AI、FD、SVD、DVD等指标。结果:(1)SVD、旁中心凹SVD,DVD、旁中心凹DVD随DR病程的进展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SVD中心凹、DVD中心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VD、旁中心SVD、DVD、旁中心DVD与DR进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525,-0.586,-0.323,-0.424(P<0.05),均呈中等负相关;(3)AI、FD随DR病程进展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0),FAZ与PERIM随DR病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FAZ、PERIM与DR进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031,0.084(P>0.05),无相关性,A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改变情况及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单眼IMH患者75例为观察组,将患侧眼作为A组,对侧健康眼作为B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眼75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area of avascular area of fovea macula,FAZ)及FAZ中心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central 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R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deep retinal capillary ,RDCP)、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horoidal capillary,CSCP)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观察A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相关指标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BCVA)恢复情况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B组、对照组FAZ低于对照组,RDCP血流密度、CSCP血流面积及血流密度高于A组,A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患者BCVA术前(1.14±0.27)LogMAR,术后3个月为(0.87±0.15)LogMAR,术后6个月为(0.84±0.13)LogMAR。术后3个月、6个月FAZ低于术前,RDCP血流密度、CSCP血流面积及血流密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FAZ呈负相关性(P<0.05),与RDCP血流密度、CSCP血流面积及血流密度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 IMH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生与FAZ及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变换有密切的相关性,术后患者FAZ面积及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及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的血流密度和血流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远期视力恢复与术后FAZ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血流密度和血流面积呈正相关性,其可作为IMH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良好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性定量全面准确分析钝挫伤引起的黄斑水肿,以期早期发现黄斑水肿、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方法:对42例50眼拟诊为黄斑水肿患者在同1天分别由同1名操作熟练的医生分别进行Zeiss-Visucam型眼底荧光造影仪和Zeiss-Stratus-TM-3000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观察造影显影情况、分析总结扫描图像特征,计算出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值。结果:经FFA检查可见荧光渗漏者13眼(26%),可见透见荧光者16眼(32%),荧光无异常者21眼(42%);用OCT3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厚者37眼(74%),变薄者3眼(6%),厚度在正常范围者10眼(20%);黄斑厚度地形图颜色区域数值显示40眼有黄斑水肿,相应图像特征总结:神经上皮层不光滑、结构紊乱者16眼占40%,神经上皮层间水肿10眼占25%,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4眼占10%,网膜增厚、结构无明显变化10眼占25%,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值296±30um。结论:对于诊断钝挫伤引起的黄斑水肿,OCT检查敏感性高于FFA,只有OCT3与FFA检查相互印证,取长补短,才能定性定量全面准确评估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及愈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视觉电生理检测,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黄斑部形态学及视功能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武汉市普仁医院确诊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190例(320眼)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无黄斑水肿及视网膜病变的同期糖尿病患者180例(301眼)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并对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 观察组190例患者(320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6,对照组180例患者(301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7~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为(330.17±87.3)μm,比对照组的(150.39±22.9)μm增加了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生黄斑水肿及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与未发生黄斑水肿及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黄斑形态学及视功能改变方面差异显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视觉电生理对临床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视网膜血流和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影响。方法 选择柳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6例缺血型CRVO伴M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阿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单纯实施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连续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记录],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血流参数[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以及房水VEGF、SDF-1水平。并根据BCVA改善情况、出血吸收情况、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消失情况、无灌注区消失情况、ME消失情况以及CMT恢复情况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评价安全性。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局部球结膜下出血、一过性眼压升高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FAF) imaging is a fast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authors utilized fluorescent properties of lipofuscin to study the health and viability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photoreceptor complex. Observing th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AF of various retinal diseases is helpful for ascertaining diagnosis and evaluating prognosis.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d the FAF characteristics of cystoid macular edema (CME).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70 eyes) with CME were subjected to FAF an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by a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 2 (HRA2)). Characteristics of FAF images were compared with FFA images.
Results  FAF intensity in normal subjects was highest at the posterior pole and dipped at the fovea. All cases of CME showed fluorescein dye accumulated into honeycomb-like spaces in macular and formated a typical petaloid pattern or atypical petaloid pattern in the late phases of the angiography. Sixty-one eyes with CME on FAF images showed mild or moderate hyperautofluorescence petaloid pattern in fovea, the FAF patterns of these CME was perfectly corresponding with shape in their FFA images; nine eyes with CME secondary to exudative 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showed expansion of the hypoautofluorescence without petaloid pattern in macula.
Conclusion  FAF imaging can be used as a new rapid, non-invasive and ancillary technique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majority of CME, except for AMD and small part of other fund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09年5月接受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并确诊为单眼或双眼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共261人,440只眼,观察黄斑区硬性渗出累及的范围、程度,并分析其与视力的关系。结果FFA检查诊断为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iabeticretinopathy,BDR)Ⅱ期及Ⅲ期的440只眼中,黄斑区未见硬性渗出者152只眼(34.6%),可辨认出硬性渗出者272只眼(61.8%),16只眼因屈光间质不清而无法辨认(3.6%)。硬性渗出多累及黄斑区1~2个象限(约占40.4%),以颞侧受累多见。中心凹500μm以内无硬性渗出者约为63.9%,其视力>0.5者占50.6%,少量硬性渗出者约为27.6%,视力>0.5者占42.6%,大量硬性渗出者约为4%,视力>0.5者仅占22.9%(P=0.02)。在单眼发生了较严重的硬性渗出的患者中,88%的患者对侧眼硬性渗出程度较轻,双眼硬性渗出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硬性渗出是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眼底表现,具有中心凹颞侧多见,双眼严重程度不完全对称,严重硬性渗出发生率低等特点,其发生位置及严重程度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孙冰  王小中  顾永昊  柯根杰 《安徽医学》2009,30(10):1180-1182
目的研究分析无明显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所测黄斑部的厚度。方法糖尿病组52眼(30例),正常对照组40眼(20例)。分别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散瞳行OCT黄斑厚度地图(macular thicknessmap)扫描。比较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黄斑部厚度,并分析糖尿病患者黄斑部厚度与病程、BCVA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病程(8.67±2.39)年,平均BCVA为4.65±0.47,黄斑部平均厚度为(267±46)μm,正常组平均BCVA为4.85±0.18,平均黄斑部厚度为(209±15)μm。无明显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厚度增加,且与BCVA明显负相关,与病程正相关。结论OCT检测无明显黄斑水肿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厚度变化,有利于诊断和监控早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结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DME患者80例(130眼)。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分别为70眼、80眼)。A组给予曲安奈德治疗,B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内液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并采用OCT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厚度(PMT)、黄斑中心厚度(FMT)、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BCVA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时间点的BCVA有差异(P <0.05);②两组BCVA有差异(P <0.05),B组治疗后3个月BCVA值较A组低;③两组BCVA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PMT、FMT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时间点的PMT、FMT有差异(P <0.05);②两组PMT、FMT有差异(P <0.05),A组治疗后较B组厚;③两组PMT、FMT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CRT、FAZ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时间点的CRT、FAZ有差异(P <0.05);②两组CRT、FAZ有差异(P <0.05),A组治疗后较B组厚;③两组CRT、FAZ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眼内液IL-6、NOS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时间点的眼内液IL-6、NOS有差异(P <0.05);②两组眼内液IL-6、NOS有差异(P <0.05);③两组眼内液IL-6、NOS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结论 抗VEGF治疗DME可有效改善视网膜渗漏及黄斑水肿,降低炎症水平,OCTA定量分析可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固阳化水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观察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66例(66只眼),纳入患者需同时符合糖尿病黄斑水肿国际临床分型中度及以上和中医证型脾肾阳虚型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分别给予固阳化水方中药配方颗粒剂或羟苯磺酸钙胶囊及迈之灵片口服治疗3月,根据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中医证候积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组各有30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和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P<0.01),2组黄斑区视网膜体积、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5~0.01),2组比较,P<0.05~0.01。结论 固阳化水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力并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显著缓解患者中医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眼)气滞血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30眼)。对照组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治疗,15 d为1个疗程,共观察6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视力水平及视力分布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疗效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视力分布情况及平均视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FFA疗效和OCT疗效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90.0%(27/30)、83.3%(25/30)和83.3%(25/30),对照组分别为50.0%(15/30)、60.0%(18/30)、53.3%(16/30)和50.0%(15/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FFA疗效和OCT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促进黄斑水肿、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