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后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MSCs,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分别从大鼠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正常和肝脏损伤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的MSCs在大鼠肝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移植同源异体MSCs后全部存活,无意外死亡。从门静脉、尾静脉注入MSCs,在大鼠肝脏受损时其定居量大于非肝脏受损大鼠(P<0.05)。在肝细胞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肝脏定居量差异不显著(P>0.05)。非肝脏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细胞定居于肝脏量差异显著(P<0.05),并与移植后时间有关。结论 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伤关系密切,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在正常动物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和移植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内定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MSCs经CFSE标记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肝损伤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4d取出的肝脏,通过冰冻切片行荧光检测,研究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在肝脏特定微环境下是否向具肝细胞功能的细胞分化并探讨其对大鼠受损肝脏修复作用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转染第3代BMSCs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肝损伤大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7、14和28 d行血清肝功能检测.于移植后的第28天取出肝脏,通过冷冻切片行荧光检测,研究B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 BMSCs体内移植后定居于肝脏内.ALB在术后第7、28天,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 d:(18.81±0.96)vs(17.94±1.13),P<0.05].[28 d:(20.08±0.56)vs(19.28±0.50),P<0.05].AST在术后第7天,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 d:(213.50±45.35)vs(262.20±44,15),P<0.01],第14天差异有显著性[14 d:(176.50±33.53)vs(230.30±68.45),P<0.05].术后第14天,A组ALB、札T、ALP与C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门静脉移植的BMSCs能在受损肝脏内定居、增殖,BMSCs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肝脏.  相似文献   

4.
李蓉 《河北医学》2016,(2):180-184
目的:研究脂肪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及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45只Wister大鼠,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Wister大鼠分为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组及尾静脉移植组.3组先用相同方法制造肝硬化模型,随后,门脉移植组及尾静脉移植组分别从门静脉和尾静脉注射2mL细胞数量为2×106 个脂肪间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入2mL细胞培养液,6周后观察三组大鼠治疗效果. 结果:门静脉组大鼠肝脏边缘变钝,表明纹理变粗,大鼠肝脏形态改变程度较轻;对照组及尾静脉组大鼠肝脏质地则比较生硬,肝脏萎缩,颜色暗淡,出现不同成度的肝硬化;三组治疗前 AST、ALT、ALB及总胆红素( TBIL)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门静脉组大鼠AST、ALT、总胆红素( TBIL)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尾静脉组( P<0.05);ALB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尾静脉组( P<0.05);对照组肝脏在显微镜下显示: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占小叶比例2/3以上;尾静脉组肝脏出现纤维化,且细胞数少于对照组;门脉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最轻,光镜下甚至能够看见正常肝脏细胞. 结论:脂肪间质干细胞便于获取,易于分离、培养,且容易与外源基因导入和表达,属于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新型种子细胞. 其经门静脉及尾静脉移植,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并改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经大鼠尾静脉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双标构建BMSCs-SPIO-DiI生物探针)治疗大鼠颈总动脉创伤,应用7Tmicro-MR仪进行活体示踪。方法12只急性颈总动脉创伤大鼠模型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将标记细胞(实验组,n=6)和未标记细胞(对照组,n=6)同种异体经过尾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在移植前、移植后3 h及3、7、12 d应用MR的PD-T2及3 D-FLASHW序列对大鼠颈总动脉进行活体成像,测量创伤处管壁信噪比( SNR),并与相应颈总动脉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及荧光显像对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前、移植后3 h及3、7、12 d创伤颈动脉的SNR与注射前比较,实验组3、7 d创伤颈总动脉的SNR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 h及12 d时SNR虽仍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比较,SNR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示红色荧光及普鲁士蓝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创伤周围病变区。结论7Tmicro-MR仪可对磁粒子标记的BMSCs经尾静脉移植后定向归巢至颈总动脉创伤处进行精确活体示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移植途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同种异体大鼠肝脏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肝内移植组、门静脉移植组、股静脉移植组),每组10只,取浓度为1×106/mlferidex标记的BMSCs1ml,分别经大鼠肝实质、门静脉、股静脉3种途径移植到大鼠体内,于移植后12h、1d,3d、5d、7d、14d用MRI分别对三组大鼠肝脏进行扫描,并于移植后第14天普鲁士蓝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结果 肝内移植组所有大鼠在移植后各个时间点MRI均能检测到肝脏细胞移植部位椭圆形低信号区,低信号范嗣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缩小,信号强度逐渐升高;门静脉移植组所有大鼠在移植后各个时间点MRI均能检测到肝门区门静脉内分支状低信号改变.信号强度低于肝内移植组,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分布形态无明显变化,信号强度逐渐升高:股静脉移植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到明显低信号改变.移植后14d三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均可见含蓝色颗粒的细胞,肝内移植组最多,门静脉移植组次之,股静脉移植组最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静脉、门静脉与肝内移植三种途径的比较,肝内移植途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陈小伍  方驰华  刘胜军  崔冰  王岩  黄治荣 《医学争鸣》2006,27(21):1956-1959
目的:研究菲立磁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同种异体移植鼠肝脏中的追踪方法. 方法:采用菲立磁(Feridex)对分离培养的BMSCs进行标记,Prussian blue染色和电镜观察对标记后的BMSCs进行鉴定;取鉴定后的BMSCs 2 mL(1×109/L)分别注射到SD异体大鼠的门静脉、肝局部实质、尾静脉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SE-T2WI,FSE-T2WI,GRE-T2WI序列)分别对移植前6 h,移植后6 h,1,3和5 wk时的大鼠肝脏进行扫描. 结果:Prussian blue染色证实Feridex标记BMSCs阳性率>90%,透射电镜见铁颗粒位于BMSCs胞质中;MRI扫描 SE-T2WI序列成像显示:各移植组在移植前肝脏均未见异常低信号区;门静脉组大鼠移植后6 h在肝门部可见异常的低信号改变,1,3 wk低信号改变范围逐渐扩大,第5周时低信号改变消失;肝内注射组大鼠移植后6 h在肝脏局部注入区域可见异常的低信号改变,1,3,5 wk低信号改变区域逐渐扩大. 尾静脉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均未见到异常低信号改变. 结论:Feridex标记的大鼠BMSCs在同种异体移植鼠肝脏中可用MRI进行有效的追踪.  相似文献   

8.
骨髓基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式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进领  杨晓华  李明  王廷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27(6):30-33,42,T0005
目的探讨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腹腔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3、7、14、21d组),.在脊髓损伤后2d,经腹腔及静脉移植带绿色荧光的MSCs,,大鼠于移植后1、3、7、14、21d分批处死.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细胞是否能够通过觑脑屏障并迁移到损伤部位,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察MSCs在脊髓损伤与非损伤部位的密度,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静脉移植后第1天,在损伤部位仅有少量的MSCs,而腹腔移植组未见MSCs。第3天有少量的MSCs.腹腔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相比7,14d有显著差异(P〈0.05).21d后两种移植方法在损伤部位的细胞无差异(P〉0.05).BBB评分,移植后7d无差异,14d后有明显差异(P〈0.05).脊髓损伤处的细胞密度明显多于非损伤部位(P〈0.05).结论MSCs经静脉和腹腔移植均能透过血脑屏障迁移到脊髓损伤部位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静脉移植优于腹腔移植.  相似文献   

9.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脏的迁移及分化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Niu LL  Zheng M  Cao F  Xie C  Li HM  Yue W  Gao YH  Bai CX  Zhu SJ  Pei XT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8-4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大鼠心脏定居存活情况、同种异体移植是否可行。正常心脏微环境与梗死心脏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5只,①正常心脏MSC移植组(10只);②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10只);③心肌梗死MSC移植组(10只);④单个核细胞治疗组(5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分离纯化来自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于冠脉结扎后1~3h植入到雌性正常大鼠和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组织,模拟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于细胞移植后10周取心脏检测各种指标。结果(1)经纯化的大鼠MSC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可定居、生存,而未经纯化的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未见存活;(2)在正常心脏微环境中,带蓝色荧光的供体MSC细胞核呈小岛屿状分布,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无关;而在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微环境中,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呈椭圆形,似心肌细胞核,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免疫组化检测胞浆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结论纯化的MSC具有免疫耐受特性,无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可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同种异体MSC在正常心脏微环境中不发生迁移、分化;而在急性梗死大鼠心脏中具有向缺血梗死区迁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静脉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以及其向神经元细胞的转化和定向迁移情况。方法:对同种异体SD大鼠的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栓塞法(MCAO)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应用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将SD大鼠分为MSCs静脉移植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梗死后测定NSE、NF-M和GFAP的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突触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静脉MSCs移植可以减小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经静脉移植MSCs2周后神经元样细胞的NSE、NF-M染色为阳性。而未分化的MSCs为阴性。GFAP染色为阴性。MSCs组和对照组电镜可见部分突触肿胀,微管和微丝断裂、排列紊乱,有些突起内见有絮状物,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肿胀,突触间隙模糊不清。和对照组相比,MSC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质的厚度较大、突触间隙宽度较窄、突触活性带长度较长。结论:实验结果证明脉移植MSCs可以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经静脉移植MSCs可定向迁移至脑梗死去并可向神经元转化,但并不转化为神经胶质细胞。此外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进一步证明了经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四氯化碳(CCl4)导致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策略.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检测MSC;采用CCl4制作雌性BALB/c小鼠肝损伤模型,肝损伤小鼠随机分为MSC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MSC移植组在CCl4损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大鼠MSC,6周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肝损伤程度和大鼠MSC植入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第3代大鼠MSC CD45-/CD90 细胞为94.54%,CD45-/CD44 细胞为91.25%;肝组织学观察显示:MSC移植组肝损伤修复程度明显好于肝损伤对照组;PCR方法证实只有MSC移植组肝内有大鼠Y染色体阳性细胞存在.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的大鼠MSC移植到CCl4肝损伤小鼠体内,可参与肝损伤修复,减轻CCl4导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复制Wistar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通过尾静脉、门静脉、肝内注射移植经Hochest33342标记的大鼠骨髓MSCs悬液0.5 mL(约1×10 6个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用皮下多点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损伤组和MSCs移植组,每组6只。将MSCs经尾静脉回输到MSCs移植组大鼠体内,30 d取肝脏,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分离培养的MSCs 93.27%处于G0/G1期,且MSCs表面CD44呈阳性表达;将分离的MSCs输入肝纤维化模型大鼠30 d 后,镜下可见MSCs移植组病理改变较模型损伤组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血窦基本正常,纤维结缔组织无明显增生;α-SMA染色强度MSCs移植组低于模型损伤组。结论: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纤维化肝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探索最佳移植时期。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分离SD大鼠MSCs,分别于肝硬化造模第6周,10周经尾静脉注射1×106MSCs。在移植4周后,评价移植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状态,行肝功能检测(ALB,ALT,TBIL),肝脏HE染色。结果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周移植组较10周移植组效果更佳。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且在肝纤维化早期进行移植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胰腺癌的聚集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ranswell共培养体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细胞PNAC-1的迁移;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经尾静脉回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荷瘤鼠体内,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肿瘤组织及其他脏器组织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及含量。结果:通过贴壁培养获得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D44+CD45-、CD90+CD45-细胞均占细胞总数90%以上;Transwell共培养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细胞PANC-1迁移,且随着肿瘤细胞数的增多,细胞迁移的数量增多(P<0.05);体内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组织特异性地靶向聚集,10 d内随着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胰腺癌组织中逐渐增多(P<0.05),10 d后增加不明显。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胰腺癌细胞迁移,体内向胰腺癌组织靶向聚集。  相似文献   

16.
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两种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以鉴定。方法:取胎龄4或5月水囊引产胎儿肝脏和骨髓,用1.073 g·mL-1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低密度细胞,MSCs培养基纯化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成脂肪及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对比两种来源的MSCs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胎儿肝脏及胎儿骨髓MSCs CD29、CD44、CD73(SH-3,4)、CD105(SH-2)、CD166、HLA-ABC阳性,CD35、CD45、HLA-DR阴性,均能成脂肪及成骨诱导分化,随MSCs 数量增加,其对外周血T 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胎儿肝脏和骨髓中可成功分离MS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离大鼠MSCs培养传代至第4代。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造肝纤维模型。将造模成功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1)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 MSCs 组:鼠尾静脉注射MSCs 悬液;(3)诱导组: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14 d后的MSCs悬液。于移植后第1周、2周、3周、4周分别处死大鼠5只,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A)、层黏蛋白( LN)、Ⅳ型胶原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别用PCR法及Western检测大鼠肝脏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1)诱导组与MSCs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在第4周诱导组评分明显低于MSCs组( P<0.05)。(2)移植3周后各组血清HA、LN、Ⅳ型胶原含量均显著下降,4周时诱导组和MSCs组各指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诱导组低于MSCs组( P<0.05)。(3) MSCs移植后诱导组、MSCs组大鼠肝脏组织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移植4周时诱导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MSCs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HA、LN、Ⅳ型胶原的分泌,并可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Rho信号通路相关因子RhoA,Cdc42,Rac1 mRNA及蛋白表达。 HGF诱导MSCs后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贴壁法体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MSC,利用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液对骨髓MSC进行转染;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A?B?C?D?E五组,A,B两组高氧暴露7 d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1 × 105 /只和1 × 104 /只)骨髓MSC,C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E两组为空气组,分别注射骨髓MSC和PBS,观察骨髓MSC在大鼠肺组织的分布情况?大鼠的体质量增长?肺系数?放射性肺泡计数(RAC)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A?B?D组肺组织中均可见GFP+ 细胞;MSCs干预3?7 d,A,B两组GFP+ 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高于D组(31.3 ± 2.6% vs. 11.8 ± 1.3%,A组 vs. D组, 22.7 ± 1.3% vs 11.8 ± 1.3%, B组 vs. D组,P < 0.05);A组治疗第3?7?14天GFP+ 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高于B组,P < 0.05;A?B两组治疗后体质量增长加快(66 ± 9 g vs. 48 ± 7 g,A组 vs. C组, P < 0.05),肺系数降低(2.26 ± 0.23% vs. 2.9 ± 0.4%,A组 vs. C组, P < 0.05),RAC值明显增加(9.2 ± 0.7 vs. 7.4 ± 0.4,A组 vs. C组, P < 0.05),肺部炎性反应减轻;A组对高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优于B组,P < 0.05?【结论】 两种剂量的骨髓MSC均可以减轻高氧肺损伤,高剂量组对高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