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雷公藤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4、8.3、20μmol/L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10 cm肠段吸收百分比(10 cm%ABS)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4~20μmol/L)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Peff*和10 cm%ABS无影响,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叶黄素微囊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且各肠段的Ka,Papp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叶黄素微囊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窗,药物质量浓度对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3.
谭蓉  侴桂新  冯年平  赵继会  王志 《中成药》2011,33(5):787-790
目的 研究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为口服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去甲异波尔定做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吸收部位、灌肠液中乌药总生物碱质最浓度,考察灌肠液的pH值对乌药总生物碱吸收的影响.结果 乌药总乍物碱在各肠段吸收较好;不同质量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小同pH值的ka和Pap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乌药总生物碱在全肠段吸收较好,不受其质量浓度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洋川芎内酯I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 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4个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洋川芎内酯I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介质3个方面对洋川芎内酯I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514、257和128.5 μg·mL-1)洋川芎内酯I在相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与空肠、回肠和结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空肠、回肠、结肠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在所选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动力学过程,提示其吸收可能以被动转运为主;在大鼠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Hup-A)大鼠在体肠吸收部位。方法:运用大鼠在体低速单向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肠段Hup-A的吸收情况。通过肠腔有效吸收系数(Peff)、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吸收剂量分数(fa)评价药物的吸收部位,考察Hup-A的吸收动力学。结果:Hup-A在0.5~10.0μg·m L-1浓度内,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着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Hup-A的吸收曲线近似线性状态,无浓度抑制作用,且不同浓度Hup-A的Peff,Ka,f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灌流液浓度为10μg·m L-1时,Hup-A在大鼠各肠段的Peff、Ka和fa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且结肠与其他肠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Peff值分别为(0.57±0.04)×10-4cm-1·s-1,(0.53±0.02)×10-4cm-1·s-1,(0.48±0.05)×10-4cm-1·s-1,(0.41±0.06)×10-4cm-1·s-1。结论:Hup-A在大鼠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药物浓度对Hup-A的肠吸收无影响。因此,其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6.
王丹  魏玉辉  张帆  李育卿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5):828-831
目的 研究拉马宁碱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 拉马宁碱在整肠段均有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下降;2-20μg/mL的药物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OCTs抑制剂组与不含OCTs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马宁碱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及OCTs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4)
目的考察姜黄素自微乳释药系统(Cur-SMEDDS)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方法以姜黄素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40、80、160μg/mL)Cur-SMEDDS和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Cur-SMEDDS在小肠可以全段吸收,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0μg/mL时的K_a和P_(app)均显著高于40μg/mL时,K_a显著高于160μg/mL时(P0.05);Cur-SMEDDS的K_a和P_(app)与姜黄素原料药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Cur-SMEDDS能显著提高姜黄素小肠吸收,有望成为理想的口服抗癌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考察橙皮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不同pH值灌流液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方法,用HPLC对灌流液中的橙皮苷进行分析。结果橙皮苷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其中在结肠中的吸收显著低于其他肠段(P<0.05);pH5.0、6.8的酸性条件下肠道对橙皮苷的吸收显著高于pH7.8弱碱条件(P<0.05);随着橙皮苷浓度的增加其KaPapp均逐渐下降,其中质量浓度为2mg·L-1的溶液Papp显著高于其他2个浓度(P<0.05)。结论橙皮苷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在回肠中吸收较好;弱酸性环境易于橙皮苷吸收;橙皮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9.
单向灌流法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紫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紫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紫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且各肠段的Ka和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浓度紫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结论:紫草素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紫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灯盏乙素乙酯(scutellarin ethyl ester,DZY-02)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DZY-02含量,考察3个剂量组DZY-02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分析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抑制剂对DZY-02吸收的影响。结果:DZY-02在低、中、高质量浓度下,各小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无显著性差异,Peff均0.2×10-4cm·s-1。在相同质量浓度下,DZY-02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gp和BCRP抑制剂均对DZY-02吸收无影响。结论:DZY-02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在小肠内均有吸收,且无特定的吸收窗。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DZY-02在大鼠肠道内吸收无高浓度饱和抑制现象,推断DZY-02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DZY-02不是P-gp和BCRP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天山花楸叶总黄酮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检测波长360 n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梯度洗脱,利用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析天山花楸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天山花楸叶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不同化合物在整个肠段的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同一化合物在整个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6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20~80 mg·L-1时,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药物吸收不受质量浓度的影响。结论:天山花楸叶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6种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易于吸收。  相似文献   

12.
为测定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参数,研究冬凌草乙素的吸收动力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合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模型,从药物吸收部位、质量浓度和灌流介质等方面研究冬凌草乙素的各肠段吸收特征并计算吸收参数。结果在pH 6.5的灌流介质中冬凌草乙素较为稳定,肠道酶对其代谢影响较小,吸收显著高于pH 8.0碱性条件(P0.05);不同质量浓度的冬凌草乙素在相同肠段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通透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质量浓度的冬凌草乙素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通透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回肠吸收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均显著低于回肠吸收参数(P0.05)。盐酸维拉帕米对冬凌草乙素各肠段吸收均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10~1 000μg·L-1冬凌草乙素在大鼠全肠道均有吸收,其中回肠为最佳吸收部位,吸收特征为被动转运的线性动力学过程,无吸收饱和现象,弱酸性环境易于冬凌草乙素的肠道吸收,冬凌草乙素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3.
金丝桃苷油水分配系数及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媛  马兴苗  恽菲  范玲  王宁  刘志辉 《中草药》2012,43(5):934-939
目的 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金丝桃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金丝桃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正辛醇-水体系中,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logP为0.43;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质量浓度为5、10、20μg/mL的金丝桃苷在大鼠肠道内均有较好的吸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金丝桃苷吸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摇瓶法能准确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由此推测的体内吸收情况通过大鼠肠灌流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姜酮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姜酮在肠循环液中的浓度,以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考查姜酮的肠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 姜酮浓度为25.0,50.0和100.0μg·mL-1时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137,0.0135和0.0139 min-1;姜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Ka依次为0.0070,0.0031,0.0032和0.0026 min-1.结论 姜酮浓度对其Ka无显著性影响;姜酮的肠道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姜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5.
天麻苷元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天麻苷元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为其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应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与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天麻苷元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UPLC测定样品浓度,并计算相关肠吸收参数。结果:外翻肠囊实验结果表明,天麻苷元在各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其累积吸收量随药物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高质量浓度(400 mg.L-1)时,天麻苷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的累积吸收量(Q)分别为224.33,225.81,233.18,189.25μg;在体肠灌流实验结果也证实天麻苷元的吸收不存在肠段差异性,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率(A)分别为45.8%,48.39%,47.00%,54.35%。结论:天麻苷元在肠道中主要以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体内,在各肠段中吸收均较好,不存在肠段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巴戟甲素(DFM)在大鼠小肠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差异.方法 在不同肠段的肠管外翻模型中加入DFM 1 mg/mL的Krebs液,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并以HPLC-ELSD法测定囊内药物浓度,比较各小肠段对DFM吸收的差异性.结果 DFM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速度常数(ka)分别按照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的顺序下降.结论 DFM在大鼠小肠各个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利用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研究各低聚糖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灌流液pH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得出各低聚糖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机制。结果显示5种低聚糖均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速率与灌流液pH、药物浓度和肠段部位有关。盐酸维拉帕米可显著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是P-gp的底物。5种低聚糖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段的吸收均较好,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性质及不同药物浓度、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其吸收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在肠道中的吸收按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顺序依次下降;浓度为5mg.L-1时,其Ka和Peff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浓度(P<0.05);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的吸收无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耿婷  朱慧  张丽  单鸣秋  丁安伟 《中草药》2011,42(7):1384-1388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 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和最佳吸收部位.方法 采用改良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考察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和药物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环维黄杨星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较小,在回肠和结肠段较大,且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17.05 ~ 178.90 mg·L-1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 05).结论 环维黄杨星D在肠道中下部吸收较好: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