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猴耳环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猴耳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猴耳环的叶和嫩枝中分离鉴定出一对黄烷异构体7,3′-二-O-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Ⅰ)和7,4′-二-O-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Ⅱ),及一个儿茶酚类化合物7-O-没食子酰基表没食子儿茶素(Ⅲ).结论:化合物Ⅰ为新结构,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Ⅲ的碳谱数据由本文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杨梅叶蚊母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报彬  王邠  梁鸿  赵玉英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8):2331-2333
目的:研究杨梅叶蚊母树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等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2),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3),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甲酯(5),没食子酸乙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8).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正确归属了化合物1的~(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3.
Qu QH  Zhang L  Bao H  Zhang JH  You XJ  Wang JX 《中药材》2011,34(11):1716-1719
目的:对栾树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栾树花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胡萝卜苷(Ⅰ)、没食子酸(Ⅱ)、山柰酚(Ⅲ)、木犀草素(Ⅳ)、山柰素-3-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Ⅴ)、2″-O-乙酰基金丝桃苷(Ⅵ)、2″-O-没食子酰基金丝桃苷(Ⅶ)、金丝桃苷(Ⅷ)、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Ⅸ)。结论: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栾树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Ⅴ、Ⅵ和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香椿果抗补体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溶血法进行抗补体活性筛选,然后利用溶剂萃取和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以1H-NMR,13C-NMR波谱方法,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香椿果提取物具有显著抗补体活性,经溶剂萃取,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为活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3),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5),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6),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8),芦丁(9),异鼠李素-3-O-β-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槲皮素(14)。其中化合物3~14为首次从香椿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11为首次从香椿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7有显著抗补体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88.3,76.2,13.9,9.6μmol·L~(-1)。结论:香椿果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活性成分为其中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衍生物和黄酮苷,前者抗补体活性显著强于后者,并且其抗补体活性随着与葡萄糖羟基相连接的没食子酰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红绒毛羊蹄甲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红绒毛羊蹄甲Bauhinia aure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90%乙醇提取,从醋酸乙酯萃取物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黄酮苷元,8个为黄酮苷,分别鉴定为白杨素(I)、木犀草素(Ⅱ)、芹菜素(Ⅲ)、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IV)、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V)、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Ⅵ)、白杨素-7-O-β-D-葡萄糖苷(Ⅶ)、山柰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Ⅷ)、槲皮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Ⅸ)、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X)、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XI).结论 化合物Ⅱ、Ⅲ、Ⅵ、Ⅶ、X和Ⅺ均为首次从羊蹄甲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9,(8)
目的:研究钩锥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新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Toyopearl HW-40F和Toyoperal Butyl-650C等柱色谱对钩锥新鲜叶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从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3个化合物,经NMR、质谱等波谱学数据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比,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没食子酸乙酯(3)、间二聚没食子酰甲酯和对二聚没食子酰甲酯的混合物(4)、间二聚没食子酰乙酯和对二聚没食子酰乙酯的混合物(5)、5-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甲酯(6)、5-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7)、3-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8)、3,4-di-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9)、3,5-di-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10)、1,6-di-O-galloyl-β-D-glucose(11)、1,2,6-tri-O-galloyl-β-D-glucose(12)、5-O-galloylhamamelose(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和抗肥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MCI CHP20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抗炎活性和抑制3T3-L1脂肪细胞三酰甘油蓄积的抗肥胖活性评价。结果从沙棘叶中分离得到18个鞣质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1,3,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2)、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3)、1,3,4,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4)、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5)、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6)、1-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7)、1-O-没食子酰基-2,3-(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8)、1,3-二-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9)、1,6-二-O-没食子酰基-2,3-(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0)、木麻黄鞣亭(11)、1,2,3-三-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2)、1,4,6-三-O-没食子酰基-2,3-(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3)、hippophaenin B(14)、pedunculagin(15)、木麻黄鞣宁(16)、鞣花酸(17)和松醇(18)。结论化合物2、3、5、6、8、10、12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沙棘叶中的鞣质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和抗肥胖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蕊蛇菰(Balaophora polyandraGriff.)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硅胶制备薄层和凝胶Toyopearl HW-40C进行反复色谱分离;采用谱学分析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多蕊蛇菰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1)、鞣花酸(2)、阿魏酸(3)、咖啡酸(4)、对羟基桂皮酸(5)、1,3-二-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β-D-吡喃葡萄糖(6)、1-O-(E)-咖啡酰基-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7)、2-O-(E)-咖啡酰基-1-O-对-(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18  
谭菁菁  赵庆春  杨琳  尚振苹  杜占权  颜鸣 《中草药》2010,41(8):1245-1248
目的研究白芍Paeonialact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并通过波谱方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从白芍中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芍药苷(1)、白芍苷(2)、4-O-没食子酰白芍苷(3)、没食子酰芍药苷(4)、6′-O-没食子酰白芍苷(5)、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6)、邻苯三酚(7)、没食子酸(8)、没食子酸甲酯(9)、没食子酸乙酯(10)、儿茶素(11)、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12)、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13)、蔗糖(14)、β-谷甾醇(15)。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芍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2,(9)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富含黄酮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及半制备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头花蓼富含黄酮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头花蓼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1-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3-甲氧基-5-羟基苯(1)、5,7-二羟基色原酮(2)、鞣花酸(3)、杨梅苷(4)、陆地棉苷(5)、芦丁(6)、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苷(9)、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13)、山萘酚(14)。结论:头花蓼富含的黄酮活性组分主要含有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头花蓼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化合物1、8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头花蓼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老鹳草75%乙醇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柯里拉京(2),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短叶苏木酚(4),原儿茶酸(5),没食子酸(6),对羟基苯甲酸(7),β-胡萝卜苷(8),槲皮素(9),1,3,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0)。结论:化合物3~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化学成分与老鹳草另外两个药用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从化学成分上证明了三者具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大戟属植物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MCI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高山大戟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苷(1)、槲皮素-3-O-α-(2″-没食子酰基)-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2″,3″-二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3)、3′,5′-二甲氧基-4′,5,7-三羟基黄酮(4)、槲皮素(5)、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6)、β-谷甾醇(7)、吐叶醇(8)、没食子酸(9).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8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掌叶大黄鞣质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根中鞣质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鞣质类成分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掌叶大黄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鞣质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桂皮酰基-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2-O-桂皮酰基-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2)、2-O-桂皮酰基-1,6-O-二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3)、6-O-桂皮酰基-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掌叶大黄苷。  相似文献   

14.
周彩虹  金晨  赵艳红  熊瑶  李彤  张凌 《中成药》2020,(1):102-106
目的研究石榴Punica granatum L.花的化学成分。方法石榴花6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液相、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1,4,6-三-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1)、butylbrevifolin carboxylate(2)、短叶苏木酚酸甲酯(3)、短叶苏木酚(4)、β-1,6-二-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5)、鞣花酸(6)、鹰嘴豆芽素A(7)、retusin-8-methylether(8)、蒲公英赛醇(9)、谷甾醇(10)、β-谷甾醇棕榈酸酯(11)、 crispin A(12)。结论化合物1~3、7~12为首次从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锈毛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锈毛寄生叶中分得4种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为原儿茶酸、异槲皮甙、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甙、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6.
柳兰化学成分研究 Ⅱ.鞣质及多元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延泽  王彩芳  韩全斌  于丙午  丁冈 《中草药》2003,34(11):967-969
目的 研究柳叶菜科植物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L.)Scop.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i-aion HP-20(Tsk),Toyopearl HW-40(C),MCI gel CHP-20P(Mitsubishi)柱色谱分离,经理化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柳兰全草70%丙酮提取物中分得9个鞣质类及其他酚性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氧-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3-O—galloyl—D-glucose,I)、1,6-二-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e,Ⅱ)、1-氧-没食子酰基-4,6-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O-galloyl-4,6-HHDP-β-D—glucopyra—nose,Ⅲ)、水杨梅丁素(gemin D,Ⅳ)、英国栎鞣花酸(pedunculagin,V)、特里马素(tellimagrandin I,Ⅵ)、虾子花素(woodfordin I,Ⅶ)、绿原酸(3-O-caffeoyl—quinic acid,Ⅷ)、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Ⅸ)。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汪云松  黄荣  李良  张洪彬  杨靖华 《中草药》2008,39(10):1466-1468
目的对潺槁木姜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潺槁木姜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Ⅰ)、山柰酚-3-α-L-鼠李糖苷(Ⅱ)、槲皮素-3-α-L-阿拉伯糖苷(Ⅲ)、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Ⅳ)、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Ⅴ)、芦丁(Ⅵ)、( )-没食子儿茶素(Ⅶ)、丁香酸(Ⅷ)、2,4-二甲氧基苯酚(Ⅸ)。结论从云南思茅所产潺槁木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Ⅲ、Ⅶ、Ⅷ、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两色紫金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两色紫金牛的活性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柱色谱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两色紫金牛脂溶性部位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11-O(-3',5'-二羟基-4'-甲氧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2),11-O-(3',4',5'-三羟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3),β-谷甾醇(4)和豆甾醇(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竹节草中酚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竹节草Polygomun aviculan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法分离纯化,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种酚类化合物,经结构鉴定为:迷迭香酸(1),没食子酸(2),龙胆酸5-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咖啡酸(4),对香豆酸(5),咖啡酸乙酯(6)和acteoside(7)。结论:化合物1,3,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酚类成分的鉴定为该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盘龙七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莹 《中草药》2012,43(9):1704-1707
目的研究盘龙七Bergenia scopulos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盘龙七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儿茶素(2)、熊果苷(3)、6-O-没食子酰基熊果苷(4)、(+)-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氨酸(6)、琥珀酸(7)、原儿茶酸(8)、没食子酸(9)、没食子酸甲酯(10)、槲皮素(11)、金丝桃苷(12)、芦丁(13)、阿福豆苷(14)、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6)。结论化合物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