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2058例重型颅脑创伤颅内压动态监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持续动态监护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脑窜内及脑实质内ICP监护法,对2058例sTBI患者进行ICP持续动态监护,观察ICP与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脑室外引流及其他降颅压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 ICP持续动态监护末并发严重颅内感染及出血,脑室外引流对持续ICP增高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ICP值与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CP持续动态临护安全、易行,其有助于sTBI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正确判断,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病人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亚低温治疗状态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进行脑多参数监测的结果,评估常规降颅压手段的临床意义.方法 42例sTBI患者(GCS<8分)进行亚低温治疗.对4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其进行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等指标连续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2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后CPP、PbtO2和SjvO2水平明显上升,ICP水平明显下降.(2)亚低温状态下,以两种剂量(25 g及50 g)甘露醇对ICP> 20 mm Hg者进行脱水治疗.治疗30 min后,两组患者ICP均有显著降低,90 min后,25 g组ICP反弹明显,而50 g组ICP仍稳定在较低水平.(3)亚低温状态下,随着过度换气程度的不断增加,ICP降低的程度显著增加,但出现低PbtO2的比率也随之增高.(4)16例行去骨瓣减压术sTBI患者术后ICP明显下降,CPP、PbtO2及SjvO2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亚低温状态下,对于颅脑创伤后ICP增高的处理,可供选择手段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给予脑多参数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状态下重型颅脑创伤( sTBI)患者伤后早期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8例sTBI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连续监测PbtO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指标,对监测结果以及PbtO2和其他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记录患者伤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在亚低温治疗初期,患者PbtO2、SjvO2和CPP明显上升,ICP明显下降,而治疗36 h和48 h后PbtO2及SjvO2无明显变化.亚低温治疗后IC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低PbtO2情况明显改善,ICP和PbtO2之间呈负相关;PbtO2及SjvO2水平明显上升,PbtO2与SjvO2呈直线正相关;PbtO2与CPP呈直线正相关.监测过程中,在SjvO2和CPP水平正常的情况下,仍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出现低PbtO2情况.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低PbtO2水平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PbtO2是监测sTBI患者局部脑组织氧合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很高敏感性,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亚低温能够明显改善PbtO2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颅内压(ICP)监测在国内外均被列入颅脑创伤的治疗指南,并作为较高级别的推荐意见[1-2],但我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尚不普及.为探索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 1年10月,对6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实施ICP监测来指导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49例未行ICP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靶向管控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千佛山医院神经外科诊疗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住院的168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应用ICP监测的sTBI患者设为试验组(88例),同期未应用ICP监测的sTBI患者为对照组(80例)。对2组患者甘露醇的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治疗时长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甘露醇的使用时长及总量均显著降低,住院及NSICU治疗时长显著减少,而预后良好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颅内感染率和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创ICP监测下的靶向管控对于sTBI患者可以动态监测患者ICP变化,及时评估病情,更有效地控制甘露醇的使用,显著降低住院时长,提高患者预后,降低颅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创伤病人CSF中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急性重型颅脑创伤(sTBI)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其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80例急性sTBI患者(伤后6h内入院,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HT)组和常温(NT)组各4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亚低温治疗前(伤后早期)、后不同时段CSF中IL-6的含量,同时对比两组病人的颅内压(ICP)、GlasgowOutcomeScale(GOS)计分指标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急性sTBI病人伤后早期CSF中IL-6含量明显增高。与NT组病人比较,亚低温治疗后24h,HT组病人的ICP值和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5),并持续至复温后24h(P<0.01;P<0.01),而IL-6含量在伤后1个月时仍明显低于NT组(P<0.01)。HT组病人伤后6个月时的GOS计分明显高于NT组(P<0.05),即HT组病人的预后较好。结论sTBI病人急性期CSF中IL-6含量增高,亚低温可降低急性sTBI后的高ICP和明显抑制IL-6超表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中持续脑灌注压(CPP)监测的意义.方法 解放军第一○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sTBI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GOS 4~5分)及较差(GOS 1~3分)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CPP、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ICP、CPP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MAP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持续CPP监测有助于术者及时判断和处理术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对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可能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过度通气(HV)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病人的颅内压(ICP)、脑血流(CBF)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影响。方法20例sTBI(GCS3~8分)病人,伤后2~5dICP超过20mmHg时,应用机械通气法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27~32mmHg之间30min,同时连续监测ICP、CBF和PbtO2。结果所有病人共进行了46次HV,HV可使ICP明显下降(43/46),而CBF和PbtO2对CO2的反应差异较大,其中大部分试验(38/46)CBF和PbtO2明显下降,但仍然保持在各自的缺血阈值(50AU和10mmHg)之上;5次试验CBF和PbtO2下降低于各自的缺血阈值;3次试验ICP无明显变化,CBF轻度升高,而PbtO2下降。结论HV可降低ICP,但有导致或加重脑缺血的危险,应尽量避免早期长时程应用。HV应在CBF持续监测下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创伤(sTBI)作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且sTBI患者常预后不佳。近年的研究发现,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对患者早期病情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预测疾病结局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近年来Pcv-aCO2在sTBI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和急性脑卒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4].目前通常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低温(2℃~16℃)[5],临床上多采用轻、中度低温进行治疗.采用低温治疗,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降温方法,将脑温降至治疗温度,并且维持一定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3例sTBI合并AT℃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亚低温治疗不会增加sTBI合并ATC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的风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0%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的效果。方法将颅脑损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快速静脉滴注20%吡拉西坦注射液,对照组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所有患者均采用无创ICP监测仪监测ICP,同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给药后均能迅速降低ICP,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出现尿素氮及肌酐增高2例。结论 20%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ICP增高疗效安全可靠,比甘露醇更适合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正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的方法。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1951年Guillaume和Janny开始在实验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1960年以后由Lundberg等应用于临床[1]。颅内压的连续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脑积水、脑膜炎、大面积脑梗塞等神经科疾病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颅内压(ICP)及中心静脉压(CV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脑水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重型颅脑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及治疗组(24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控制IC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监测ICP及CVP,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终结后随访半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1周内日均甘露醇用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ICP及CVP联合监测既能保证ICP的精准调控,又能保证血容量的平衡,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创伤(sTBI)由于受伤机制复杂,患者伤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居高不下.不同医院对其救治效果相差甚大,在我国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省、市级颅脑创伤救治中心,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约为30%.而在一部分地区、县级医院其病死率高达50%~60%.除客观条件外,是否遵循规范化的救治方案是影响此类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71例伤后24h内入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产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 ~ 7 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等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ICP监护治疗组出现3例ICP>40 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监护中发现达中度增高(20 ~ 40 mmHg),CT检查提示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平稳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脑创伤早期血清差异蛋白筛选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筛选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早期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初步建立sTBI患者早期血清蛋白诊断指纹图谱.方法 获取临床收住院早期未接受药物干预治疗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GCS 3~8分)与健康体检者血清样本,根据从创伤到入住院时间间隔将病人血清分为≤1h、1-3 h和>3-8 h组,分别混合各组血清样本取消个体差异,利用弱阳离子芯片CM10经质谱分析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根据检测结果初步分析建立sTBI病人早期血清蛋白诊断指纹图谱.结果 样品血清中共获得71个有效蛋白质峰,有7个峰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其中m/z 4210、m/z 7116和m/z 7320在3组病人中均显著升高(P<0.05);m/z 4977和m/z 8719在3组中均显著降低(P<0.05);m/z 4679的升高出现在1-3 h和>3-8 h组;m/z 9431的升高只出现>3-8h 组.结论 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寻找到多种血清差异蛋白表达,这些蛋白可能参与sTBI患者早期分子病理事件,它们的发现将会为临床药物筛选和(或)新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