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将用罗丹明B标记的微球注入大鼠颞肌组织,分别于第10天和第30天取颞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粒径为4~10μm;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显示其平均载药量为(25.50±1.57)%,平均包封率为(85.07±0.15)%,累积释放率可达80%以上;微球在颞肌组织中可持续存在30 d以上。结论 VEGF-PLGA微球能稳定长时间释放VEGF,可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广谱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多西环素对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脑血管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探讨多西环素对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80只7周龄雄性SHR-SP大鼠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两个亚组,一个亚组用于观察脑卒中体征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采用明胶酶谱分析存活大鼠脑组织MMP-2和MMP-9活性,另一亚组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且经氯化三苯基四唑氮(TTC)染色后用于分析脑卒中病灶的范围、数量和体积。结果(1)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多西环素组左心室 dp/dtmax、-dp/dtmin值较对照组增大[(15410.1±1679.2比对照组13684.1±1882.2和-10976.8±1372.6比对照组-9429.6±1840.9)mmHg/s,P<0.05]。(2)脑组织明胶酶谱分析显示多西环素组脑组织MMP-2活性较对照组降低。(3)大脑TTC染色结果显示多西环素组脑卒中病灶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5.4±244.4比对照组167.1±274.3)mm3,P>0.05]。而多西环素组脑出血体积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9.6±42.1比对照组3.4±5.0)mm3,P=0.176]。(4)多西环素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的病灶率(χ2=0.042)与病死率(χ2=0.13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西环素可以抑制SHR-SP大脑中MMP-2活性,但在血压未控制时不能有效降低SHR-SP脑卒中发病率及脑卒中病灶体积。  相似文献   
4.
程世翔  涂悦  张赛 《中国医药》2014,(5):645-649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MHT)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常规治疗)组、MHT组、EPO组和MHT+ EPO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MHT组、EPO组、MHT +EPO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MHT(32 ~ 35℃并维持1~7d)、EPO(静脉注射75 ~ 100 IU/kg,每周3次)以及MHT+ EPO进行相同疗程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7天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颅内压、3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以及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7d内各组患者均无丢失病例.治疗第1、3、7天后,MHT组、EPO组和MHT+ EPO组颅内压值及其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MHT+ EPO组患者颅内压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较其他3组明显下降(P<0.01).3个月后,MHT+ EPO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11.1±1.4)分比(7.6±1.1)、(9.5±1.4)、(9.5±0.9)分](P<0.01).6个月后,MHT+ EPO组GOS评分[(4.3±0.7)分比(3.1 ±1.0)、(3.8±1.0)、(3.8±0.8)分]和KPS评分[(76±14)分比(54±11)、(63±16)、(64±13)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MHT组和EPO组(P<0.01).结论 亚低温联合EPO治疗能明显降低sTBI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7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6例)及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每日20 mg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0d.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脑脊液中TNF-α及IL-6的含量,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变化,并在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及伤后1d脑脊液TNF-α及IL-6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均P> 0.05),伤后3、7及14d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治疗前及伤后1d,治疗组ICP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 0.05),在伤后3、7、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 0.01);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27.03%比38.89%,P<0.05),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七叶皂苷钠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TNF-α及IL-6表达水平,降低ICP,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寻求治疗中风偏瘫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9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针刺组采用优化醒脑开窍方案,针刺内关、人中(3d后改印堂)、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穴,并随证加减,每次30 min;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每次45 min;针刺+康复组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的同时加康复治疗.各组每周连续治疗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并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其中针刺组和针刺+康复组NDS评分(分)下降程度较康复组更明显(6.13±3.18、6.13±4.03比8.77±3.35,均P<0.05),而针刺组与针刺+康复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针刺组和针刺+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康复组(100.0%、100.0%比93.3%,均P<0.05),而针刺组与针刺+康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针刺法、康复疗法和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针刺法和针刺结合康复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7.
紫杉醇对U373细胞周期阻滞及增殖抑制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紫杉醇(PTX)诱发神经胶质瘤U373细胞的周期阻滞和增殖抑制的相关机制。方法 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细胞荧光化学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CyclinB1、CyclinD1、CDK1、CDK2和p53的表达变化。结果 PTX可以明显抑制U373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G2/M期比例增高;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实验组细胞阻滞于有丝分裂期;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PTX可以增加CDK1和CyclinB1表达,降低CyclinD1表达(P<0.05),而对CDK2无明显影响。结论 PTX能够抑制神经胶质瘤U373细胞增殖,引起有丝分裂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与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组(48例)和非SIRS组(72例),分别于发病24 h内及3 d、7 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CRP、IL-6、D-Di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血清CRP,非SIR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时血清IL-6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非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D-D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D-Di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5.042,P0.05),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7.879,P0.05)。结论血清CRP、IL-6及D-Di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0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1h后再灌注1、3、12、72h取材,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脑微血管铸型,制作脑微血管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脑皮层微血管和急性脑损伤后脑皮层微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皮质的血管受损迹象,随着时间推移,铸型血管可呈"豆芽"状甚至出现完全断裂产生"烛泪"状血管铸型断端,最后,进一步形成皮层无血管区。结论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微血管结构改变是导致脑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特效穴针刺法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颅脑创伤后继发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予颅内压监测、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则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取双侧攒竹、内关、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对照组予氯丙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2个疗程后判定临床疗效及见效速度。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7例因颅脑创伤病情危重而死亡,治疗组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8%(41/44),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9.05%(29/4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5~10rain、10~20min及20~30rain治疗组分别有14、22、5例见效,对照组分别为18、7、4例,治疗组20min内见效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效穴攒竹、内关、足三里联合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呃逆总有效率高、见效快,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