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芎嗪醇质体贴片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以及抗心肌缺血与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在药动学实验中,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川芎嗪灌胃给药组,川芎嗪醇质体贴片经皮给药组,川芎嗪常规贴片经皮给药组。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并取出心、肝、脾、肺、肾、脑和肌肉等组织,采用HPLC检测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及各组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值。另外,采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方法构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川芎嗪醇质体透皮贴片对缺血心肌以及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川芎嗪灌胃给药组和川芎嗪常规贴片经皮给药组相比,川芎嗪醇质体贴片经皮给药组各组织的AUC值最高。川芎嗪醇质体贴片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较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另外,川芎嗪醇质体透皮贴片能显著缩小长时间缺血所引起的心肌梗死范围。结论川芎嗪醇质体透皮贴片具有缓释性,给药后能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次数。药物贴片组能降低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急性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对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心肌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冰片对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冰片对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125I标记法测定SD大鼠尾静脉注射、经鼻给药、经鼻给药(加1%冰片)0.4mg/kg灯盏花索后不同时间血浆中灯盏乙素的浓度,3P8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组Tmax、Cmax分别为25.0min、0.55ug/ml,经鼻给药(加冰片)组Tmax、Cmax分别为46.5min、0.50ug/ml;鼻腔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3.70%,而鼻腔给药(加冰片)为52.86%,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冰片延长了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在大鼠血浆中灯盏乙素的达峰时间,但对AUC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复方配伍对钩藤碱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灌胃给予天钩降压胶囊(相当于钩藤碱18 mg·kg-1)及钩藤提取物(相当于钩藤碱18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血浆样品经乙醚提取,HPLC测定血浆中钩藤碱含量。各给药组钩藤碱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分析,组间药动学参数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钩藤碱灌胃给药在大鼠体内符合一室模型,复方组钩藤碱的Ka、Cmax、Ke显著减小,t1/2(ka)、Tmax、t1/2(ke)显著增加,AUC、V/F(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配伍延缓了钩藤碱的吸收,延长了体内滞留时间,但对其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川芎嗪口服油包油(oil/oil,O/O)微乳,提高川芎嗪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在本课题组前期对O/O型非水微乳所做的共性构建的基础上,将川芎嗪制成川芎嗪O/O型口服微乳制剂,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结果制备的川芎嗪O/O型口服微乳平均粒径为48.2 nm,基本成球形,大小分布较为均匀;川芎嗪微乳相对川芎嗪片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3.83%,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了约1.5 h。结论川芎嗪口服O/O微乳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提示制成此种微乳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不同膜材、处方和工艺的优选,研制具有良好透皮吸收性能、剂型稳定、包封率及释放度均性能良好的川芎嗪缓释皮肤贴片。方法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以包封率为指标,制备川芎嗪醇质体。以丙烯酸树脂为主要组分,加入琥珀酸作为交联剂,柠檬酸三乙酯作为增塑剂,制备川芎嗪醇质体贴剂。然后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及体外透皮试验,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以及体外透皮率。最后进行大鼠的药动学试验,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其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川芎嗪醇质体处方为磷脂浓度为1%(w/v),胆固醇浓度为0.4%(w/v),乙醇含量为45%(v/v),超声时间为5min,制得的川芎嗪醇质体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78.71±1.23)nm,平均包封率为(86.42±1.50)%。川芎嗪醇质体贴剂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24h药物累积透皮量达183±18μg.cm-2,其体外释放度曲线24h内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缓释效果。药动学结果显示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9.45%,与其他两种制剂相比,川芎嗪醇质体贴片具有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作用。结论川芎嗪醇质体贴剂透皮效果较好,并且达到缓释与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水凝胶栓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经直肠给药后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取家兔12只,随机分为口服给药组和直肠给药组二组,给药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经3p97药动学程序处理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经直肠给药的药-时数据符合一房室开放药代动力学模型,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3.2%。结论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的1.7倍,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天钩降压胶囊复方配伍及不同剂量对大鼠体内黄芩苷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天钩降压胶囊(相当于黄芩苷19,38,76 mg·kg-1)及黄芩提取物(相当于黄芩苷38 mg·kg-1),给药后于不同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血浆样品经甲醇-乙腈(1∶3)沉淀蛋白,HPLC测定黄芩苷含量。结果:天钩降压胶囊和黄芩提取物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呈双峰现象,AUC0-720min与剂量不成正比,天钩降压胶囊中剂量组C2max、AUC0-720min显著高于黄芩提取物组。结论:黄芩苷体内转运属于容量限制过程,复方配伍可显著提高黄芩苷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环孢素A(CyA)壳聚糖衍生物胶束(CyA-CDM),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并与其上市制剂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以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A聚合物胶束,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和粒径。以市售制剂GengrafR○为参比,对大鼠灌胃给药,用HPLC测定全血药物浓度,考察二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壳聚糖衍生物胶束载药量为(23.39±0.24)%,包封率为(91.99±2.85)%,粒径为(260.7±5.01)nm。与GengrafR○相比,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07%,峰浓度略大(P<0.05),分布和消除过程与对照品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壳聚糖衍生物胶束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口服吸收良好,在大鼠体内显示与GengrafR○相近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右旋布洛芬-β-环糊精(DIB-β-CD)包合物分散片在大鼠体内的初步药动学。方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受试制剂组和参比制剂组,各6只。灌胃前空腹12 h,受试制剂组灌胃DIB-β-CD包合物分散片,参比制剂组灌胃市售右旋布洛芬(DIB)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DIB的浓度,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DIB-β-CD包合物分散片和市售DIB片中DIB在大鼠体内的最大浓度(C_(max))分别为9.017,4.361μg/m L,出峰时间(T_(peak))分别为0.388,1.876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1.292,50.530μg/m L×h,DIB-β-CD包合物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0.88%。结论DIB-β-CD包合物分散片明显改善了药物的药动学行为,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槲皮素纳米结晶混悬剂(QT-NS)与槲皮素(QT)原料药,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 灌胃给药Wistar大鼠QT-NS与QT原料药.结果 口服QT-NS与QT原料药相比,QT - NS能明显改变药物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结论 QT-NS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有效地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谢春奇 《甘肃医药》2010,(5):488-490
目的:探讨中药贴片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经皮给药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常乐康口服,有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者,可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酸中毒;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给药,每天1次,3天为1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79.2%),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经皮给药佐治轮状病毒性肠炎安全、方便、有效,能缩短病程,依从性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腰牵结合超声药物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腰牵治疗相比较。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腰牵结合超声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组和单纯牵引组,治疗前、后分别利用腰腿痛评价量表进行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O.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牵结合超声药物离子导入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优于单纯腰牵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与其治疗前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牵结合超声药物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内毒素(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LPS组、TMPⅠ组(40 mg/kg)和Ⅱ组(80 mg/kg),每组各6只。腹腔注射LPS 1 mg/kg,16 h后再次气管滴注LPS 3 mg/kg,造成内毒素二次打击,建立大鼠ALI模型。于气管滴注LPS后3 h处死大鼠,4%多聚甲醛固定后制作病理切片,同时测肺湿/干重比,测量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blot测肺组织中RhoA、ROCK2蛋白表达量,RT-PCR测肺组织中ROCK2 mRNA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病理切片显示大鼠肺间质水肿,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渗出,肺湿/干重比、MPO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RhoA及ROCK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ROCK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TMPⅠ组和Ⅱ组的肺湿/干重比、MPO活性、MDA含量、RhoA及ROCK2指标均较LPS组显著减轻(P〈0.05~P〈0.01),而TMPⅠ组和Ⅱ组上述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P对LPC诱导的大鼠ALI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措施,为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治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膝眼穴组30例、电致孔透皮给药组30例、膝眼穴电致孔透皮给药组30例,治疗后分别进行症状改善的比较。结果:膝眼穴电致孔透皮给药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骨性关节炎进行膝眼穴电致孔透皮给药护理干预,药物价廉、操作简单易行、无痛苦,对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观察丹参川芎嗪合剂腹腔注射给药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BLM组,地塞米松(D)组,丹参川芎嗪合剂小剂量(S)组,合剂中剂量(M)组,合剂大剂量(L)组,每组15只,后五组按照BLM5mg/kg气管内给药制备肺纤维化大鼠模型,NS组气管内灌注同体积的NS。24小时后S组、M组、L组分别腹腔注射丹参川芎嗪合剂药物,NS组、BLM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NS.连续给药至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后各组分别处死大鼠5只。取肺组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情况并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PCR)测定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血清用于肝、肾功能检测。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旰、肾功能测定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提示:NS组各时间点大鼠未发现肺泡间隔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肺组织纤维化的形成;BLM组第7天大鼠肺泡炎症改变明显,肺组织纤维化不明显,BLM组第14天、第28天大鼠肺泡结构破坏、间质增生,形成广泛纤维化,同时存在肺泡炎;D组有肺泡炎症改变,但是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BLM组轻,纤维化程度和肺泡结构破坏也较BLM组轻;S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均与BLM组类似。M组、L组第7天大鼠肺组织改变与BLM组大致相同;M组、L组第14天肺泡炎程度明显低于BLM组。M组、L组第14天、第28天肺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BLM组(P〈0.05)。(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I、Ⅲ型胶原mRNA表达:以NS组为参考标准,BLM组mRNA表达明显增多,D组相对于BLM组表达明显减少:S组与BL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D组比较其表达增多;M组、L组明显低于BLM组,与S组比较表达也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合剂腹腔注射能够改善肺纤维化,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受体与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在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及川芎嗪(TMP)对其的影响,探讨TMP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干预,观察颈总动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颈总动脉PDGF-β受体与ERK1/2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动脉各层结构正常、清晰,无明显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颈总动脉损伤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大量增殖,内膜显著增厚,川芎嗪处理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程度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狭窄大鼠颈总动脉PDGF-β受体与ERK1/2表达显著增强(P<0.01),中、高剂量川芎嗪明显降低PDGF-β受体及ERK1/2的表达(P<0.01,P<0.05)。结论:TMP抑制血管再狭窄,其机制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PDGF受体及ERK1/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达格列净芳环间亚甲基的取代对活性和药代性质的影响,为寻找更理想的药物探索改造方向。方法:考察取代衍生物对正常大鼠糖负荷后的尿排糖量、血糖和尿量等指标,aY--常大鼠体内静脉给药和经口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参数。结果:(1)大鼠尿排糖和降血糖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一甲基取代产物(TY702—5)和二甲基取代产物(TY702—5D)在0-6h和6~24h尿排糖量及O~3h血糖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同等剂量下,TY702—5和TY702—5D在0~6h和6.24h尿排糖量及0-3h血糖抑制率明显低于达格列净组(尸〈0.05);同等剂量的TY702—5D的血糖抑制效果优于尿排糖效果。(2)体内吸收实验显示,与达格列净相比,TY702—5的吸收速度(Tmax)和程度(Cmax和AUC)增加,消除半衰期(T1/2)基本不变,组织分布和生物利用度下降。TY702—5D的药物吸收速度加快,吸收程度降低,组织分布增加,消除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下降。结论:达格列净芳环问亚甲基改造后,药物的活性降低,且对尿糖和血糖的影响存在差异,对药物的各项药代参数有较大影响,提示利用这个位置结合其他部位进行改造,有可能得到一个更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四氯化碳诱发肝纤维化大鼠血清TGFβ1、TMP1、MMP2及MMP9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组)、C1组(芍药苷小剂量组)、C2组(芍药苷中剂量组)、C3组(芍药苷大剂量组)、D组(水飞蓟素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经皮下注射400mL/L四氯化碳8周,后各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芍药苷干预8周,阳性对照组给予水飞蓟素干预8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GFβ1、MMP2、MMP9及TMP1。结果:TGFβ1:与B组比较,A组P〈0.01,C1组、C2组、C3组、D组P〈0.05;TMP1:与B组比较,A组P〈0.01,C1组、C2组、C3组、D组P〈0.05;MMP2:与B组比较,A组P〈0.01,C1组、C2组、C3组、D组P〈0.05;MMP9:与B组比较,A组P〈0.01,C1组、C2组、C3组、D组P〈0.05;结论:芍药苷能够通过降低大鼠血清TGFβ1、TMP1、提高大鼠血清MMP2、MMP9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并且量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血竭超微细粉和普通细粉在六白白疕巴布剂中主要药效成分血竭素的体外透皮释药情况,为该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药物透皮扩散实验仪,以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原磷酸二氢钠溶液(0.05 mol/L)(50:50)、检测波长440 nm、柱温40℃、流速1 mL/min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条件,检测两种巴布剂样品中血竭素12 h内透过离体兔皮释药情况。结果HPLC检测方法显示血竭素峰分离效果良好,稳定性、精密度和加样回收试验的RSD分别为1.14%、0.92%、0.89%,符合含量测定要求;两种样品巴布剂1~2 h内均为快速透皮释药阶段,2~12 h为平稳缓慢透皮释药阶段。其中超细粉样品巴布剂2、4、12 h内血竭素累积透皮释药率分别为29.12%、38.60%和59.36%,而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在同一时间段仅为16.74%、21.77%和44.28%。在考察的12 h内,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血竭素累积透皮释药率高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15%左右。结论本含量测定方法良好,以血竭药物超微细粉作为该巴布剂的填充剂,血竭素体外透皮释药效果明显优于以普通细粉作为巴布剂填充剂的样品巴布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