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生存率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c-statistic值)评价MELD或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预测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准确性。根据MELD值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15,B组15~24和C组≥25,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比较3组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率差别。结果MELD和CTP评分预测肝移植术后1、3、12个月生存率的c-statistic值分别为0.765和0.793、0.711和0.713、0.681和0.688。两者在同一时间的c-statist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与CTP评分有相关性(r=0.669,P=0.000)。A组和B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但C组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7和P=0.031)。结论MELD可以作为预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后中、短期生存的指标,MELD≥25患者肝移植预后较差。MELD判断能力与CTP评分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早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10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ELD评分,根据并发症、死亡检验ROC曲线中最佳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6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9.25%,住院28d和术后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57%和89.62%;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以及生存组、死亡组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2.00、21.19和13.28、28.27,其MELD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价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24±0.05(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06(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分别为18.42和27.15;与MELD≤18.42组相比,18.42—27.15组和≥27.15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MELD分值对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效果较差,但对死亡的预测效果较好:高分值MELD(≥27.15)是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在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方面的经验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采用中度脂肪变性供肝(大泡性脂肪变性肝细胞占30%-60%)的24例成人肝移植受者(观察组)相关临床和随访数据,根据年龄、性别、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冷缺血时间进行匹配后,将24例采用无或轻度脂肪变性(大泡性脂肪变性肝细胞〈30%)供肝的肝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受者资料和移植肝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移植后1周内两组间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和早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受者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度脂肪变性供肝在移植后早期可以发挥足够的功能,在排除其他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可以安全地作为供肝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较高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移植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MELD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MELD评分≥30分的23例为高MELD评分组,MELD评分<30分的57例为低MELD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和受者1年存活率,同时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MELD评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ICU治疗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MELD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无肝期和患者1年存活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和存活者相比较,MELD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机械通气、血清钠水平、持续性肝性脑病(重型)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单纯依靠MELD评分不足以准确判断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状态,高MELD评分者也可获得较好的肝移植结果,术前严重的低钠血症、重度肝性脑病以及机械通气是除MELD评分以外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方法14例再次肝移植患者,其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缺血性胆道并发症(9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及重度药物性肝损害(1例)。再次肝移植均采用改良背驮式,供、受者的门静脉均采用端端吻合;8例供、受者的肝动脉仍行端端吻合,6例供肝动脉经搭桥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吻合;2例的供肝胆管与受者的空肠行Roux-en-Y吻合,12例的胆管行端端吻合。结果14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别为16.4±7.2和22.5±7.9(P〈0.05),手术耗时分别为(553.3±85.4)min和(796.4±125.2)min(P〈0.05),无肝期时间分别为(63.4±29.6)min和(102±32.8)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7.3±348.3)ml和(2589.3±429.7)ml(P〈0.05)。14例中,死亡4例,均为MELD评分≥25分者。结论术前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及防治术后感染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25分,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术前,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0.05)。术中,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供肝冷保存时间与肝移植后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SEC)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供、受者,建立原位肝移植(OLT)模型。随机分为3组,冷保存1h组(H=48):供肝获取后,置于4C的冷保存液中保存1h,再行OLT。冷保存12h组(n=48):供肝获取后,置于4℃的UW液中保存12h,再行OLT。对照组(H=6):大鼠只打开腹腔,不进行移植。前2组分别于术后1、6、12、24、48、72、96和168h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对照组仅在开腹时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各组、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透明质酸(HA)的水平;观察移植肝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观察术后168h时的大鼠存活率。结果 冷保存1h和冷保存12h组肝移植后各时点血清ALT、AST及HA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冷保存12h组又明显高于冷保存1h组(P〈0.05)。冷保存12h组术后24h移植肝组织出现片状坏死,而冷保存1h组病理学改变不明显。冷保存12h组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冷保存1h组(F=63.58,P〈0.01),两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均于术后6h出现凋亡高峰,且肝窦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肝细胞。冷保存1h组和冷保存12h组大鼠肝移植后168h时的存活率分别为100%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9,P〈0.05)。结论 肝移植后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与冷保存时间密切相关。肝窦内皮细胞对冷保存及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高于肝细胞,其损伤方式以细胞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自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将8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术前血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计算MELD评分,并动态检测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分析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术前血胆红素、INR、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的CD14^+/HLA—DR值显著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感染最重时两组的CD14^+/HLA—DR值均降到最低值,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及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对术前高MELD评分或术后可疑感染的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分析影响HCC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Cox回归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10项临床和病理指标数据进行比较,筛选出影响HCC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75例受者术后半年、1年及2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5.33%、65.70%和45.44%;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6.00%、55.72%和40.92%。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组织分化、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及肿瘤分布是影响受者累积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分化、大血管侵犯和术前AFP水平是影响受者累积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肝移植是治疗HCC的有效方法;组织分化、大血管侵犯和术前AFP水平是影响受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对受者预后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大鼠自体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门静脉灌注的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A组为多烯磷脂酰胆碱组。B组为单纯大鼠自体肝移植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自体肝移植术后肝脏组织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变化和肝细胞PCNA变化。结果:术后12h,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大鼠自体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较轻,椭圆形,内嵴部分断裂,但仍有少量排列。周围内质网结构尚存。肝细胞PCNA阳性细胞比率为0.874±0.24(P〈0.05);较大鼠单纯自体肝移植组(075±O.32)增殖较多。单纯自体肝移植组肝细胞内线粒体大小不一,明显肿胀,呈类圆形,内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可见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对照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无明显损伤,形态可,无异常。术后12h肝细胞PCNA阳性细胞比率为0.39±0.16(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保护肝细胞,通过保护线粒体及促进肝胞增殖,减少肝功能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恢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MELD评分及CTP分级系统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84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ELD评分分成3组,A组:≤10分;B组:〉10~20分;C组:〉20分。根据CTP评分分成3组,a组:5~6分,b组:7~9分,c组:10~15分。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是否存活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以及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 (1)A、B、C 3组主要临床指标在Cr、PT、PT-INR、TBIL、失血量、输血量、平均尿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在ALB、PT、PT-INR、TBIL、失血量、输血量、平均尿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高总胆红素和术中输血量增加是肝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P〈0.05)。(3)术前PT升高、高MELD评分、术中输血量增加和平均尿量减少是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增加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MELD分值和CTP分级越高,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术前高胆红素、术前凝血功能障碍和肾功能差是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血小板与胆红素乘以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模型(PBI)对重型肝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应用PBI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测算两家医院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例,其中好转存活组患者64例,恶化死亡组患者50例,计算两组病例住院初期、中期、末期的PBI和MELD分值,比较两组患者各期PBI、MELD分值的变化和诊断患者恶化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在住院初期、中期、末期,PBI计分的均值分别为(19.22±17.83)与(10.36±13.97)、(32.72±29.20)与(7.26±6.25)、(114.22±144.75)与(5.34±4.58),同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ELD计分的均值分别为(24.28±4.82)与(31.14±7.28)、(20.97±5.85)与(30.96±8.85)、(16.50±5.71)与(34.50±10.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患者的PBI和MELD分值变化趋势均呈反向;住院初期、中期、末期,PBI和MELD分值诊断患者恶化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和0.791,0.818和0.795,0.979和0.887;住院初期,PBI与MELD最佳临界点值预测恶化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72.00%与80.00%,特异度分别为70.31%与67.19%,准确度分别为71.05%与72.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45%与65.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27%与81.13%。结论 PBI分值的变化能够良好地反映重型肝炎好转存活与恶化死亡的转变规律,依据PBI变化趋势能良好地预测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3.
王国栋 《器官移植》2010,1(3):135-140
目的研究小鼠肝动脉重建(hepatic arterial reconstruction,HAR)对长时间冷保存移植肝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同系雄性C57BL/6小鼠68只,分为冷保存时间(cold preservation time,CPT)1 h组、CPT4 h组、CPT8 h组、CPT16 h组、CPT16 h+HAR组(供、受体小鼠各一半)。小鼠供肝经门静脉灌注4℃UW液后保存。肝脏移植采用缝合法(肝上下腔静脉)和袖套法(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吻合,胆管采用内支架管重建法。小鼠HAR采用含供体肝动脉的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的方法。观察术后5组受体小鼠移植肝的存活时间,用组织学检查肝细胞损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细胞再生功能。结果 CPT1 h、4 h、8 h组受体术后12 d移植物的存活率分别为7/7、10/10、9/9。CPT16 h组除1例小鼠存活外,其余均在移植术后36 h内死亡,存活率为10%(1/10),CPT16 h+HAR组受体90%(9/10)存活,两组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T1 h、4 h组的移植物组织损伤程度轻,CPT8 h组的移植物组织损伤程度较前两组严重,但肝细胞再生活跃。CRT16 h组的移植肝组织表现为广泛肝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肝细胞再生不明显。CPT16 h+HAR组仅有轻度的肝窦淤血,肝细胞空泡变性、坏死改变,肝细胞再生活跃。结论 HAR可提高长时间冷保存移植肝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临床结果 的价值.方法 以31例接受首次肝移植、原发病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为对象,术前对其进行MELD评分和CTP评分,并计算术前1个月和术前即时MELD评分的差值(△MELD).均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式.观察患者的术中情况,统计受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以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3种评分与它们的相关关系.结果 31例中,MELD评分<25分者21例,≥25分者10例;△MELD值<5分者23例,≥5分者8例;术前CTP评分为A级者5例,B级者5例,C级者21例.术前MELD评分<25分者和≥25分者的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85.7%和50.0%(P<0.05);△MELD值<5分者和≥5分者的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1.3%和25.0%(P<0.01);CTP分组中,A、B、C级间6个月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25分者和△MELD值<5分者的手术耗时明显短于评分较高者(P<0.05,P<0.01),其术中少浆血的需要量也显著减少(P<0.01);在术中大出血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上,△MELD值<5分者明显低于≥5分者(P<0.01;P<0.05).术前MEID评分<25分者术后败血症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25分者(P<0.05,P<0.05);△MELD值<5分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胆漏、败血症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5分者(P<0.05,P<0.05,P<0.01,P<0.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仅有△MELD值与受者术后存活率呈负相关.结论 术前MELD评分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的早期临床结果 ;术前MELD评分≥25分和△MELD≥5分,患者肝移植后的存活率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基线及动态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MELD-Na)在评价肝衰竭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2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2例肝衰竭住院患者的资料,计算患者确诊时和一周后的MELD、MELD-Na评分,并计算△MELD 、△MELD-Na分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的价值,同时绘制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结果 急性和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时的病死率分别为77.4%(24/31),41.7%(50/120)和56.1%(96/1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73,P <0.01).对于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近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0.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7,0.622,0.712,0.727,0.779,0.599,P>0.05).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MELD和△MELD-Na的AUC分别为0.889和0.897,均高于基线MELD和MELD-Na的AUC(Z=3.110和3.500,P<0.05),但△MELD和△MELD-Na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310,P >0.05);K-M生存曲线显示,当△MELD> 3.5分时,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为87.8%,平均生存时间为34.05 d.对于慢性肝衰竭,△MELD预测患者近期预后的AUC为0.871,优于△MELD-Na(Z=4.229,P<0.05);K-M生存曲线显示,当△MELD> 4.5分时,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为89.9%,平均生存时间为29.08 d.结论 对于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各评分预测效果均可;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MELD和△MELD-Na均优于相应的基线评分系统;对于慢性肝衰竭,△MELD的预测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血清钠浓度及腹水情况对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情况的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福州总医院临床医学院98例行肝移植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在相同MELD评分下血清钠浓度、腹水情况与手术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X2检验比较分组后患者的1年生存率、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相同MELD评分下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 在MELD评分为15~25分和>25分的情况下,血清钠浓度≥130 mmol/L的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5%和15%,低于血清钠浓度<130 mmol/L患者的33%和55%,其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8,P<0.05).MELD评分在15~25分和>25分的情况下,无腹水的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5%和8%,低于有腹水患者的35%和57%,其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P<0.05).结论 将血清钠浓度、腹水情况与MELD评分结合,能更准确的评估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短期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并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时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用MELD和CTP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每一模型的预测价值,并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模型的差异。结果死亡组CTP和MELD平均分值明显高于生存组(t值分别为4.891和3.949,P值均〈0.05),2个评分系统显著相关(y=0.500,P=0.000)。MELD和CTP分值能够较好地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C—statistic分别为0.765和0.834,两者的预测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05)。CTP评分〈10.5分和MELD评分〈27.5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较CTP评分〉10.5分和MELD评分〉27.5分患者长(Z值分别为17.88和25.28,P值均为0.000),生存率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88和31.59,P值均为0,000):结论MELD和CTP评分系统在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方面效果相近,使用时可结合临床资料,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