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和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探讨心肌缺血原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对74例CABG术后心肌缺血复发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桥血管造影。结果:74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3±9.3)岁,平均复查时间(37.79±37.65)个月。74例患者共174支移植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44支,大隐静脉桥126支,桡动脉桥4支。LIMA完全闭塞20.5%,狭窄18.2%;静脉桥闭塞40.5%,狭窄7.9%;4例桡动脉搭桥,2例有狭窄;竞争血流现象的发生率为12.2%;32.5%的患者自体冠脉病变加重;13.5%的患者存在再血管化不完全;CABG术后早期(1个月以内)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LIMA吻合口狭窄(占50%),1年以内主要与静脉桥血管狭窄和闭塞有关(共占44.7%),而1年和5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50%)。狭窄移植血管的PCI成功率接近90%。结论:CABG后部分患者移植血管可以发生狭窄或完全闭塞。移植血管病变是引起术后心肌缺血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主—冠状动脉大隐静脉傍路移植正日益广泛地被用以减轻有或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心绞痛。血管造影是对这种手术结果评价的极客观的方法。静脉移植的改进知识对外科医生极为有用。有时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心肌再血管化失败的原因。资料111病人做了主—冠状动脉大隐静脉移植术。手术后1~50个月复查再评价;4病人二次对照。血管造影对照的理由:大多数病例作了系统的和早期的检查(术后3或4周);若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关介入前隐静脉移植血管(SVG)钙化的模式尚未见研究报道。方法和结果:本研究在274例连续的患者(共计334处SVG病变)中应用诊断性、介入前血管内超声(IV U S)对SVG钙化的发生率及程度进行分析。在133处SV G(40%)观察到钙化。在48处病变部位(14%)、43处病变近端部位(13%)及42处远端部位(13%),钙化分布均匀。病变部位表层钙化20例(40%),深层钙化28例(60%)。完整分析SV G图像数据,钙化SV G血管最大钙化弧度和长度分别为174°±107°、6.8±4.8m m。其中病变部位测量值为151°±107°、4.1±3.7m m,与病变近端和远端部位(分别为17…  相似文献   

4.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吉林医学》2012,33(23):5043-5044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损伤和腕掌、背部静脉在断指再植的实用性。方法: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缺损25例及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23例。结果:25例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缺损的患者术后患肢全部成活,其中1例窝静脉损伤,经大隐静脉移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修复,术后患肢成活,2例患者远期出现患肢缺血性挛缩,22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3例取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患者,21例患指成活,术后患指大部分功能恢复,3例远期部分患指有不同程度肌肉萎缩,2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修复失败,行残端缝合术。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是修复四肢主干动静脉缺损的最佳取材物,具有取材方便、手术吻合的血管通畅率高;腕掌、背侧静脉与手指动静脉管径相符,取材方便,术后血管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移植三种术式修复对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我科收治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实施缝合人工血管移植术30例患者作为a组,实施吻合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30例患者作为B组,实施显微镜缝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30例患者作为c组,评定术后结果。结果在总吻合时间、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和输血量上,三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3个月后,三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血管移植三种术式效果都显著,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血管口径、局部伤情等选择合适术式,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背景:动静脉切开术(鞘膜切开术)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BR V O)阻塞并累及黄斑的新型治疗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动静脉切开术(A V D),并应用血管造影对其进行随访。方法:22例患者,15例女性,7例男性,平均年龄68.7±8.0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和1年进行检查。通过测量受累及未受累分支的动静脉充盈时间(A VP),包括首次静脉充盈时间(AV P)和最大的静脉充盈时间(A VPm ax),评价视网膜血液动力学。计算黄斑无血管区(FAZ)的变化确定黄斑结构的变化。测量视力以评价视网膜功能。结果:受累静脉的早期A VPe术前为4.4±0.8s,术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7月应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35例伴重症下肢缺血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下肢静息痛和/或溃疡、坏死,术前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节段性闭塞为TASC C或D级病变。下肢血流重建采用以自体大隐静脉为移植物的动脉旁路手术。 结果  35例中34例(97.1%)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1±0.13升为术后0.91±0.2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3.5年),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一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1%、80%、75%,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5%、83%、77%。  结论  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动脉硬化性重症下肢缺血,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大隐静脉剥脱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328例(621条)行大隐静脉剥脱术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35.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术后皮下血肿的患者最多有76例(23.2%),严重血管损伤中,静脉损伤8例(2.4%),动脉损伤5例(1.5%),静脉性溃疡3例(0.91%),肺栓塞1例(0.30%)。结论大隐静脉剥脱术虽然在临床有较好效果,但是其并发症还需要引起医务人员注意,大隐静脉剥离术后血管并发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考虑其影响因素,有针对地采取相应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大隐静脉为最早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_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血管,始于1962年.近几年CABG血管移植物的发展主要趋向于多动脉复合旁路术(桥血管完全动脉化)以及微创CABG.常用的血管有大隐静脉(greater saphenous vein,SVG)、内乳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桡动脉(radial artery,RA)和胃网膜右动脉(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ia, RGE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骨骼化胸廓内动脉桥制取技术应用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对9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39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骨骼化方法游离胸廓内动脉,97例左胸廓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18例右胸廓内动脉与其它冠脉血管吻合,其余用大隐静脉吻合。结果:全组共使用单侧胸廓内动脉79例,双胸廓内动脉18例,左胸廓内动脉使用率98%,平均远端吻合口数4.88±0.88个/例;院内死亡2例,病死率2.02%(2/99);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8.01%(8/99),其中脑部并发症3例,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2例,消化道出血1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骨骼化胸廓内动脉技术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移植三种术式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59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移植术式不同分为三组,A组选用吻合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共23例,B组选用显微缝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共20例,C组选用缝合人工血管移植术,共16例,对比三组治疗情况。结果:A组所得手术时间、输血量低于B、C两组,B组高于C组,A组所得静脉吻合时间、动脉吻合时间、缺血时间低于B、C两组,B组所得缺血时间高于C组,静脉吻合时间、动脉吻合时间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术式均有一定效果,血管直径超过4 mm时,优先选用显微缝合术式,直径在1~4 mm时,优先选用吻合器,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用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预防血管桥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7例患者,按术后早期不同抗凝方案分为t-PA组与常规组,其中t-PA组12例,常规组25例。 t-PA组手术24 h后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同时应用t-PA 0.25 mg/( kg· d)静脉泵入,连续3 d;常规组仅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患者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桥血管通.情况。结果 t-PA组大隐静脉血管桥在术后3个月时平均狭窄程度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移植血管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应用t-PA,能有效预防大隐静脉血管桥的早期再狭窄,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闭塞的隐静脉旁路移植以改善心肌梗死预后的心脏介入术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报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通过静脉移植物血管成形术行血管重建的短期和中期的模式和结果。自1990~2002年,连续观察了870例伴有ST段持续性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6h内行血管成形术。其中16例(2%)发生了隐静脉移植物的急性闭塞。16例中有12例曾有心肌梗死:7例获得灌注。9例因“无复流”(n=5)、广泛血栓形成(n=2)、技术故障(n=2)而失败。血管成形术失败的患者中有3例院内死亡。术后6个月,住院期间的13例存活者中有2例重新入院行血管重建术。术后第2年,…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与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血管再通与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40例)接受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实施血管重建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IRCA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和56.0%,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分别为4.93±2.56和5.78±2.17,血管重建成功率分别为91.7%和71.4%,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高,但IRCA残余狭窄仍较严重,开通的血管有利于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给予相对应手术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76例,其中采用髓内钉手术32例、内固定治疗11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3例、外固定架固治疗10例;血管损伤治疗中,实施大隐静脉移植术12例,血管端端口吻合术14例,血管进行修补24例,血管探查松解术26例;对症治疗后,76例患者中,痊愈38例,占50.00%,显效21例,占27.63%,有效15例,占19.74%;总有效率为97.37%(74/76);无效2例,占2.63%;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1例患者术中出血,1例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63%。结论:针对创伤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治疗,应结合血管损伤类型选择适宜手术进行治疗,以此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2002~2008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方法 2002~2008年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73例,男性5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5.7±8.1岁。包括心肌梗死31例、左心室室壁瘤11例,合并瓣膜病变4例,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共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并左心室成形术共6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65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静脉吻合口超过两个(含)时做序贯吻合。术后随访行冠状动脉64-CT或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7%),死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痊愈出院71例,随访患者53例,失访18例,随访率74.6%,随访时间4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73.2±3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其中3例为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病死率5.7%,余者为其他疾病死亡。10例再发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 39例患者行桥血管CT或造影,动脉桥通畅率97.4%,静脉桥通畅率82.8%。 结论 冠心病左主干患者病情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运,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黄旭  禤中宁  唐寅 《吉林医学》2011,32(28):5917-59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89岁之间血糖控制良好非干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45例49眼(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外收集同年龄层的非干眼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49例49眼作为对照组(B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符合干眼症诊断患者分类记录。结果:术前A组BUT较B组短,FL较B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后1个月A组和B组ST分别为(7.95±5.92)mm和(9.88±5.77)mm;BUT分别为(6.23±3.22)s和(9.33±3.53)s;FL评分分别为(5.34±3.69)和(2.07±1.71),符合干眼症诊断发病率分别为69.39%和18.37%,两组干眼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乳化术后3个月A组和B组ST分别为(10.42±6.23)mm和(10.40±6.08)mm;BUT分别为(8.21±3.51)s和(9.78±3.59)s;FL评分分别为(2.46±1.27)和(1.33±1.28),符合干眼症诊断发病率分别为6.12%和4.08%,两组干眼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会出现泪膜稳定性下降、干眼症状加重等眼表损害,但是术后后期有逐渐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检测,探讨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危害。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血管超声,以右侧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T)水平。结果: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较糖负荷前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d=-(14.4±9.7)%,t=9.39,P<0.01;血清NO、ET水平均较负荷前明显升高,NO,d=(25.23±20.17)μmol/L,t=7.91,P<0.01;ET,d=(16.5±12.4)ng/L,t=8.43,P<0.01。结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高血糖状态对血管内皮功能危害较糖负荷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接受CABG的患者行64排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和血管重建,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并比较移植血管成像。结果:27例患者共完成7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移植血管均成像,其中包括乳内动脉桥血管24支,大隐静脉桥血管52支,桡动脉桥血管3支。64排螺旋CT检查显示乳内动脉桥血管狭窄率为25.0%,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率为57.7%,桡动脉桥血管狭窄率为66.7%,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检查假阳性率为8.6%,假阴性率为2.3%。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是CABG患者术后随访较理想的方法,且安全、快捷、无创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移植液氮保存同种异体带瓣大动脉(CVH)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Ⅱ类IgG抗体的免疫表达规律。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施行液氮保存的CVH移植术的20例复杂先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1年不同时间点,以莱姆德抗原板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内的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并与同期施行其他复杂先心病矫正术的2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前抗体为阴性,CVH移植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时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8±6.64)%、(62.14±11.95)%和(66.79±13.42)%,Ⅱ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92±15.74)%、(41.67±18.73)%、(52.92±20.01)%,且1年内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则全为阴性;两类抗体表达阳性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液氮保存的CVH移植后可诱导受体产生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患者年龄越小这种反应越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