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肝癌变过程中几种癌基因的表达和c-ha-ras1点突变。方法:通过DEN诱发癌变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MDT-PCR-SSCP分别观测癌基因的表达和c-Ha-ras1点突变。结果:c-Ha-ras和c-myc基因的过表达参与了肝癌变的全过程,其中c-Ha-ras的过表达与癌前嗜碱性肝细胞灶、c-myc基因的过表达与卵圆细胞增殖关系密切。IGF-II基国在的过表达对癌前肝细胞增生灶/结节向肝细胞癌的演讲起重要作用。fms基因过表达仅与个别大鼠肝细胞癌有关。结论:大鼠肝癌变过程与c-Ha-ras1、IGF-II和fms基因的过表达及c-Ha-ras1点突湾有关,并与形态演变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补肾方对大鼠肝癌PCNA、p53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补肾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于诱癌第12周末和第18周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补肾方治疗前后大鼠肝细胞PCNA、P53蛋白.结果:P53阳性细胞可见于癌前肝细胞的增生结节中;补肾方在诱癌第12周末和第18周末均能明显抑制P53的阳性表达(P<0.05),显著降低PCNA-LI(P<0.01).结论: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中P53基因突变可发生于肝癌癌前病变,参与肝癌的启动过程.补肾方可抑制大鼠诱癌过程中肝细胞的增殖活性和P53的突变,从而延缓肝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6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44例HCC及癌旁肝组织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和12例新鲜手术肝癌组织的p16基因突变。结果:HCC中p16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而cyclinD1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12例新鲜HCC标本中p16基因第2 子突变率为16.7%(2/12),癌旁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有p16基因突变的HCCp16蛋白表达呈阴性。结论:P16蛋白失活或/和缺乏可能是肝细胞增殖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HCC存在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但不是频发事件;在HCC形成过程中,P16基因异常与cyclinD1过度表达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基因的5~8四个外显子可能发生的点突变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结果:13例(56.50%)癌变组织中检测到点突变的发生,第7及5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高达47.83%、43.47%,11例癌变组织中同时出现两个外显子以上的多位点突变。结论:提示p53基困的突变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可能是细胞内一系列基因调变至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同时,p53基因第5外显子可能存在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肝细胞癌P53基因突变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文华  刘为纹  房殿春  王东 《重庆医学》2001,30(5):392-393,395
目的: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上分析重庆地区肝细胞癌致病因素。方法:采用PCR-RFLP,PCR-SSCP和PCR双链测序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基因突变模式,结果:在135例肝细胞癌中发现25例存在P53基因第249例密码子第3碱基G→T的颠换突变,突变率为18.5%,P53基因5,6,7和8外显子总的突变率为50%(14/28),其突变模式为突变散在于各外显子,结论:重庆地区肝细胞癌的发病有AFB1的参与,但AFB1暴露于易感人群的量不太高,与乙肝病毒等协同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病理变化,探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p53、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32 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IGBR 组。除对照组,各组大鼠给予DEN 0.2 g/kg 腹腔注射1 次,而后0.05%的DEN 水溶液用于自由饮水;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5- 氟尿嘧啶(5-FU)0.025 g/kg 每周3 次;IGBR 组每日IGBR 0.5 g/kg 灌胃1次。实验第12、20及28周末,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及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p53、Bcl-2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细胞核大且深染,肝细胞变性、异型增生,有些增生灶可见癌变细胞。凋亡的肝细胞皱缩、核固缩及核仁消失。IGBR组与阳性对照组凋亡指数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53 和Bcl-2 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不典型增生灶和癌灶的胞浆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GBR 组和阳性对照组p53 表达强度增强,而Bcl-2 表达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GBR 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鼠肝癌发生与细胞凋亡相关,IGBR通过调控p53、Bcl-2 来抑制DEN 诱发大鼠肝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方法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48例石蜡包埋乳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 48例乳腺癌中20例出现异常电泳,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其中8例位于第5-6外显子,9例位于第7外显子,3例位于第8外显子。免疫组化检测突变p53蛋白的表达25例为阳性(52%),其中5例SSCP未发现基因突变,突变可能发生在所检测的基因片点以外。结论 非同位素PCR-SSCP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点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p53基因点突变与突变型蛋白表达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人p16基因第二外显子cDNA克隆,制备其cDNA探针,建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PCR-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p15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点突变以及HBV 前C区、S区、X区在HCC中整合情况。方法用RT-PCR获得p16基因第二外显子cDNA,将其插入质粒pGEM-T中,构建为重组质粒pGEM-pl6。经蓝白选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DNA序列分析筛选获得重组质粒的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纯化后,用随机引物法标记地高辛,以此为探针,用Southern Blot方法分析p16第二外显子PCR产物。应用PCR、PCR-SSCP和PCR-RFLP等方法,对临床38例HCC手术后标本中的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p15基因第二外显子、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进行分析。应用PCR和3' 末端碱基特异性PCR分析肝细胞癌基因组HBV前C区野生型和突变型、PCR分析S区和X区整合的情况。同时检测了血清中HBV 前C区的阳性率。结果重组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表明其酶切位点与原设计相符,插入片段大小为307bp,与引物区间大小一致;地高辛标记探针可与p16 PCR产物杂交。发现在这38例HCC患者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缺失率为34.2%,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和p15基因第二外显子未发现缺失;未发现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但4例存在p53基因249密码子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10.53%。HBV前C区野生型阳性率为42.1%, 其中10例伴有突变型阳性(26.3%)。HBV X区阳性率为44.7%,HBV S区阳性率为50%。患者血清中,HBV 前C区野生型阳性率为15.8%, 突变型阳性率为18.4%。结论所获重组质粒为pGEM-pl6设计构建,并成功地获得p16第二外显子的cDNA探针和建立了p16 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所获结果提示在肝细胞癌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是p16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方式,而纯合性缺失不是p15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失活方式,但并不排除存在其它失活方式。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提示有肿瘤遗传倾向。未发现纯合性点突变提示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点突变并不占据主导地位。HBV DNA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整合,并在HCC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p1 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 44例HCC及癌旁肝组织p1 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和 1 2例新鲜手术肝癌组织的p1 6基因突变。结果 :HCC中p1 6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1 ) ,而cyclinD1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1 2例新鲜HCC标本中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率为 1 6 .7% (2 /1 2 ) ,癌旁组织未发现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 ;有p1 6基因突变的HCCp1 6蛋白表达呈阴性。结论 :p1 6蛋白失活或 /和缺乏可能是肝细胞增殖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HCC存在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 ,但不是频发事件 ;在HCC形成过程中 ,p1 6基因异常与cyclinD1过度表达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复健冲剂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复健冲剂抑制大鼠肝癌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肝复健冲剂干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过程,动态观察肝复健冲剂对肝癌诱发过程中肝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c-myc、IGF-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肝复健冲剂可延缓DEN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发展,降低实验大鼠肝癌发生率,延长其生存期;中药预防组大鼠肝细胞CDK4、cyclin D1阳性表达,c-myc、IGF-ⅡmRNA阳性信号均明显低于单纯诱癌组。结论:肝复健冲剂可能通过抑制c-myc、IGF-Ⅱ的表达,影响细胞周期进程,阻断肝细胞失控增殖及癌变,减少和延缓肝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P53的突变和甲胎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合强  汤钊猷 《中华医学杂志》1994,74(8):474-475,T047
对4例正常人肝、5例肝硬变、5例肝腺瘤样增生(AH)、16例肝细胞癌(HCC)(Edmondson分级Ⅰ、Ⅱ、Ⅲ级各4、6、6例)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mP53)和甲胎蛋白(AFP)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正常人肝mP53、AFP均阴性。5例肝硬变组织中,4例同时显示mP53和AFP阳性,1例显示二者皆阴性。5例AH中,4例为mP53、AFP阳性,1例为二者阴性。在16例HCC中,4例Ⅰ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 p5 3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纯系 F344大鼠经 0 .0 6% 3′-甲基 -4-二甲胺基偶氮苯饲喂 6、1 2和 2 4周致癌。激光显微切取肝脏癌前病变和癌灶 ( LCM样品 ) ,进行p5 3基因的 PCR- SSCP分析和直接测序。结果 :2 5 %癌前病变 LCM样品及 45 .8%癌 LCM样品分别在外显子 6/7或 (和 ) 8呈现 PCR- SSCP电泳带移动率改变 ( P>0 .0 5 )。 2 0 .5 %癌前病变 LCM样品在外显子 6/7或 (和 ) 8发生了错义突变 ,显著低于癌灶样品 ( 62 .5 % ,P<0 .0 1 )。在较晚的癌前病变和癌灶细胞核中发现变异的 p5 3蛋白。结论 :p5 3基因突变始发于肝脏化学性癌发生早期的癌前病变 ,提示突变导致 p5 3基因的失活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探讨共与前列腺癌发生的。方法 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第4号外显子72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果 前列腺癌DNA样本中检出4号外显子P53基因点突变4%,其中杂合性估变36%,纯合性突变8%,对照组前列腺良笥增生未见P53基因变化。结论 前列腺癌发生与53基因突变有一定关系,应用P矣Bstu1酶切多态性分析,对  相似文献   

14.
p53基因突变和p16基因缺失与肝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胡娟  刘媛 《医学争鸣》2007,28(2):160-162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和细胞核中p16基因缺失的机率,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采用聚合酶联链式反应(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p16,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结合临床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来对比差异性.结果:33例肝癌患者中,有17例结果显示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组18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组15例.结论:血浆p53基因突变和p16基因缺失与肝癌的发生、与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机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预后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理,了解肺癌中p53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采取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20例肺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p53基因突变12例,占总人数60%(12/20),分布于外显子5~8。其中第7外显子6例,第8外显子4例,第5、6外显子各1例。鳞癌突变率50%(3/6),腺癌突变率60%(6/10),小细胞肺癌突变率75%(3/4)。结论: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NSCLC的p53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31例肺腺癌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研究结果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NSCLC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5.6±8.4岁(中位数55岁),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47个月,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和61%。p53蛋白表达与预后无关(χ2=1.00,P=0.8),而p53基因突变组病人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53基因突变组(χ2=4.81,P=0.03)。同时,p53蛋白表达与PCR-SCP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一致率仅为52%。结论:在NSCLC中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可能有不同的预后意义,p53基因突变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5 3基因突变及p5 3,MDM2蛋白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6 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 5 9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中p5 3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 ;用PCR -SSCP-银染技术对其中 2 1例HCC的p5 3基因第 5~ 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p5 3和MDM2蛋白在H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1)。HCC中p5 3与MDM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新鲜HCC组织中p5 3基因第 5~ 8外显子的突变率为 42 .86 % (9/ 2 1) ,且均位于第 7外显子 ,癌旁组织中未发现p5 3基因突变。突变病例中 6 6 .6 7% (6 / 9)有p5 3蛋白高表达 ,11.11% (1/ 9)有p5 3及MDM2蛋白的过度表达 ,无突变病例中MDM2过度表达率为 2 5 % (3/ 12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及由MDM2过度表达导致的p5 3功能失活在HC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p5 3基因突变和其它机制引起的MDM2蛋白高表达可能在HCC中共同发挥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8.
Hypothesisoftumorsuppressorgenehadbeenproposedtwentyyearsag0['],butthefirstsuppressorgeneRb(retinoblas-toma)wasseparatedandcloneduntill986[z].Suppressorgene,includingp53andAPCgenes,n0whasbecomenew"hot"subjectintheareaoftumorresearch.p53genemutation,deleti0nandAPCgenedele-tionoccurredinsomehumantumorsandtheremaybesomerelationbetweenAPCgeneandp53genedeletion[3-7]-Inthispa-per,PCR-RFLP,PCR-SSCPmeth0dswereusedtoanalyzep53,APCgenealterationsingastriccancerandprecancerouslesi0nsinordertoin…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is paper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p53 mutation, and p53 and MDM2 proteins expression in hepatocarcinogenesis. METHODS: Using streptavidin-peroxidase conjugation method (SP),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MDM2 proteins was observed in 61 cases of primary hepatocarcinomas (HCC) and 59 cases of corresponding paracancerous tissue, among which p53 mutations in exons 5-8 were detected in 21 cas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strand confi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PCR-SSCP). RESULTS: Positive nuclear p53 and MDM2 immunostainings were demonstrated in 57.38% (35/61) and 26.23% (16/61) of HCC, and 1.69% (1/59) and 3.39% (2/59) of corresponding paracancerous tissue,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p53 and MDM2 proteins in HCC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racancerous tissues (P < 0.01). The expressions of p53 and MDM2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5). There were 42.86% (9/21) mutations in exon 7 of p53 gene and no mutation was observed in exons 5, 6, 8 in HCCs and in paracancerous tissues. In cases of p53 mutations, there were 66.67% (6/9) of p53 overexpression and 11.11% (1/9) of overexpression of both p53 and MDM2. MDM2 overexpression also appeared in 25% (3/12) of cases without mutation. CONCLUSIONS: Mutation of p53 gene and functional inactivation of p53 resulting from MDM2 overexpress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cinogenesis of HCC. It is possible that p53 mutations and MDM2 overexpression induced by other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carcinogenesis of H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