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联合Bold-fMRI及DTT技术研究皮质脊髓束(CST)在不同损伤情况下脑皮质功能重组模式及其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联性。 方法共选取15例初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1周内对患者执行偏瘫侧手指被动伸展任务(FE)下fMRI及DTT联合成像,通过Dtv.Ⅱ.R2软件计算患侧及健侧CST条目数。并于发病后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手指被动FE任务下fMRI成像,通过SPM8软件观察不同时程患者脑功能区激活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跟踪评定。 结果根据重建的患侧CST条目数与健侧CST条目数的比值分为3型,Ⅰ型患者患侧纤维束根数大于健侧2/3,Ⅱ型患者患侧纤维束根数大于健侧1/3但小于2/3,Ⅲ型患者患侧纤维束根数小于健侧1/3。I型患者Bold-fMRI初期显示双侧初级感觉运动区(SMC)及患侧为主辅助运动区(SMA)激活,1个月及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弱,患侧SMC区激活强度逐渐增强。II型患者Bold-fMRI初期表现为患侧SMC区及SMA区激活,1个月时表现为以健侧为主双侧SMC区及SMA区明显激活,3个月时患者SMC区激活增强,患侧激活减弱。Ⅲ型患者Bold-fMRI初期表现为SMA区及后顶叶皮质区(PPC)轻度激活,1个月时健侧SM1区有轻度激活,3个月时双侧SMC区及SMA区均无激活。发病1周内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上肢FM评分分别为(5.6±4.3)分、(4.8±5.0)分及(6.5±4.5)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时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上肢FM评分分别为(48.5±5.6)分、(36.5±6.8)分及(12.3±3.4)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时Ⅰ型与Ⅱ型患者上肢FM评分分别为(62.8±3.2)分、(60.2±5.2)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Ⅲ型患者上肢FM评分[(10.2±6.0)分](P<0.05)。 结论不同CST损伤情况下脑皮质功能重组模式各异,颅内功能重组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脑区激活模式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脑功能重组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每天训练120min,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min,联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各60min。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各组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分别为(4.36±0.62)分、(4.43±0.45)分和(5.35±0.55)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45.56±8.32)分、(46.64±7.16)分和(55.82±6.8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8.71±7.56)分、(56.52±7.11)分和(82.62±8.58)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躯体感觉激活区体积、大脑总兴奋区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并以联合治疗组的脑区激活范围较显著(P<0.05)。 结论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述两种疗法联用具有协同功效,能进一步促进脑梗死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经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及脑功能重组情况。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6例,均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min,每周训练5d,共训练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观察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 结果治疗后入选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5.35±0.45)分]、Fugl-Meyer上肢评分[(55.85±8.16)分]及MBI评分[(82.71±7.8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入选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感觉运动激活区体积[(612.25±302.15)mm3]较治疗前激活体积[(380.36±154.11)mm3]明显增大 (P<0.05);治疗后入选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脑总的激活区体积[(19625.26±8453.37)mm3]亦显著大于治疗前激活体积[(9014.16±3278.41)mm3](P<0.05)。 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上肢功能重组潜在的脑重塑机制,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选择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30min,共4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下的fMRI检查,采用组块设计,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OI)的个体化分析,统计各ROI区的脑皮质激活情况,比较干预前后对侧感觉运动区(cSMC)的激活变化,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脑重塑模式。 结果:4周运动想象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FM-UL评分从(22.44±11.59)分提高到(39.78±14.03)分(P=0.011)。比较干预前后两次fMRI检查脑皮质SMC区的激活情况,发现9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皮质重塑模式:一种模式为募集激活,即大部分患者第二次f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SMC的激活增加(有6例患者);另一种模式是集中激活,即小部分患者第二次f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SMC的激活虽然是减少的,但其偏侧指数(LI-SMC)却是显著增加的(有3例患者)。 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经过4周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存在损伤同侧SMC区的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两种脑重塑模式,随着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脑重塑机制逐渐倾向于损伤侧SMC的激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频率为0.05 Hz、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间隔(ISI)为10 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标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前臂及手的Brunnstrom分期、ADL能力等作出评价,分析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差值及RMT差值间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15.72±17.70)分、(2.58±1.38)期、(1.40±0.52 )期、(48.18±24.42)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90±16.99)分、(2.83±1.53)期、(1.40±0.55)期、(47.27±21.60)分。治疗前,2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26.63±19.19)分、(3.25±1.70)期、(1.56±0.53)期、(63.63±25.74)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54±18.24)分、(3.42±1.44)期、(1.50±0.52)期、(55.45±19.29)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指标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前,治疗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 分别为[(1.29±0.66)mV]、[(20.79±1.48)ms]、[(42.75±9.91)%],对照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分别为 [(1.54±0.93)mV]、[(21.90±1.46)ms]、[(53.23±8.65)%];治疗4周后,治疗组MEP波幅[(0.88±0.77)mV]、潜伏期[(22.03±2.17)ms]及RMT[(48.18±10.6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EP波幅[(1.67±0.95)mV]、潜伏期[(20.96±1.46)ms]及RMT[(46.86±8.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仅MEP波幅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前、后,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间呈正相关,r=0.431,P<0.05;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RMT差值间亦呈正相关,r= 0.608,P<0.01。 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PAS10干预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且其运动功能恢复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的变化,比较常规治疗者和康复治疗者中枢激活体积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 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作为患者组,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8例,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其手运动功能,记录并比较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枢激活体积;另选10名健康志愿者行单次fMRI检查,测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的脑功能区位置和激活体积,并与患者组进行比较。 结果16例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激活体积及FMA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的体积以及FMA评分的变化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临床短期康复治疗可引起患侧SMC区的相应变化,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各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基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运动想象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及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加用音乐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BI)对各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FMA上肢部分评分、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部分评分、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FMA上肢部分评分、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运动想象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MA上肢部分评分[(47.45±5.27)分]较高(P<0.05),其BI评分[(75.30±3.60)分]虽高于运动想象组BI评分[(73.05±3.7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动想象疗法和音乐治疗均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音乐疗法在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监测下,观察脑卒中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时大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21 d、频率1 Hz的rTMS治疗,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两组患者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14 d、21 d 4个时间点,使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利用fNIRS检测大脑皮质6个感兴趣区(ROI)的氧合血红蛋白值(HbO2)。6个ROI区分别是患侧半球和健侧半球的运动前区(PMC)、辅助运动区(SMA)和感觉运动区(SMC)。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组内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21 d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组内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1 d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14 d[(26.67±3.18)分]、21 d[(36.67±5.30)分]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同组同时间点其他ROI区比较,治疗组[(0.003 049±0.000 662)mmol×mm]和对照组[(0.003 201±0.000 834)mmol×mm]健侧SMC区HbO2较其他ROI区HbO2高(P<0.05)。与组内治疗前同ROI区比较,治疗组治疗21 d健侧SMC区[(0.001 125±0.000 232)mmol×mm]HbO2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21 d同ROI区比较,治疗组健侧SMC区HbO2较低(P<0.05)。 结论 早期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行rTMS抑制性序列治疗21 d,可降低患侧上肢运动期间健侧半球SMC区皮质激活,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STEF、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治疗后FMA[(52.80±5.37)分]、STEF[(63.17±5.34)分]、MBI评分[(66.67±6.1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代偿情况,探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组的规律。 方法选取16例初发单侧放射冠和/或基底核区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7~80岁,平均(61.0±11.3)岁;病程1~3月,平均 1.7个月。每位患者依次进行患侧、健侧腕关节被动屈伸运动,同时对患者进行fMRI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离线后处理,比较所有患者健侧及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大脑皮质激活情况。 结果脑梗死患者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较健侧运动时激活大脑皮质区域更多、范围更广,其中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激活脑区特点如下:①主要运动皮质区(M1)激活缺失,仅4例出现对侧M1区激活,有5例出现同侧M1区激活;②非主要运动区明显激活,包括运动前区(PMC)、补充运动区(SMA)、扣带回运动区(CMA)、顶下小叶(IPL)、前额叶皮质(PFC)及小脑(CRB)等,并呈现双侧激活现象。健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主要激活对侧第一运动区(M1)、第一感觉区(S1)以及同侧CRB,有少数出现PMC、SMA、CMA及IPL激活,但均以对侧脑区激活为主。 结论脑梗死后大脑皮质功能发生代偿性改变,包括主要运动区激活缺失,非主要运动区激活增加,并且运动区发生移位,有向周围扩展的趋势,另外还可见非运动区激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综合康复干预,包括良肢位摆放、主动及被动训练、向心性缠绕、冰水刺激、运动意念训练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红外/红光局部照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其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77±0.54)分、(2.65±0.82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69±0.49)分、(2.49±0.71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2.11±3.85)分、(19.98±2.72)分]及BI评分[分别为(76.11±3.99)分、(73.23±4.6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红外光或红光局部照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水肿及疼痛病情,促进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背伸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增加患侧上肢任务导向训练,即训练时结合日常实物并完成明确指令动作,如手背伸抓握及够物等训练。由不知分组的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定2组患者的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活动度(AROM)、手腕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和腕背伸表面肌电图(s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腕关节AROM、手腕FMA评分和腕背伸sEMG值分别为(4.17±2.68)°和(3.11±2.85)°、(11.11±3.69)分和(13.72±4.46)分、(42.83±16.48)μV和(37.28±18.48)μ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39±4.22)°和(3.83±4.02)°、(27.72±8.84)分和(22.05±7.81)分、(102.5±53.11)μV和(72.17±32.65)μV,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机器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结果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MA和FIM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的FMA为(47.53±10.6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34.73±8.14)分(P<0.05);而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I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上肢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肌电生物反馈,但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未见特别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联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给予2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低频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检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MEP潜伏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治疗后)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9.68±1.12)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3.89±0.63)分]、MEP潜伏期[(20.96±3.38)ms]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5.74±0.85)分]、MEP潜伏期[(22.03±3.86)ms]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MEP潜伏期均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训练不仅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感觉功能,还能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接受包括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等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评价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上臂Brunnstrom分期、手的Brunnstrom分期、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3.78±1.20)、(2.42±0.99)、(19.47±6.36)、(58.56±15.47)分]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评分[(3.15±1.06)、(2.15±1.01)、(18.20±6.42)、(63.17±16.38)分]比较,除手的Brunnstrom分期外,其余的各项评价指标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