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椎滑脱症的回顾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正常情况下,腰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相互交锁,防止了椎体向前滑动。由于先天性、创伤性或退行性变等因素,关节突关节失去交锁作用,就会形成腰椎滑脱。“脊柱滑脱”概念最早是Kilian在1854年提出,由希腊文spondylo(椎体)和Listhesis(滑移)集合而成。腰椎滑脱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5%。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脊柱骨盆参数分析腰椎峡部裂患者椎弓根-关节突形态学特点,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L5峡部裂患者121例(峡部裂组)、L4, 5退行性滑脱患者108例(滑脱组)以及L4, 5正常但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对照组), 均行腰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在站立中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滑移率(percentage of slip, SP)和脊柱骨盆参数, 包括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在腰椎CT三维重建像上测量L4和L5椎弓根-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参数, 包括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 FJA)、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 facet angle, PFA)、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分级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facet joint tropism, FT)。比较峡部裂组、滑脱组和对照组脊柱骨盆参数、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的差异, 分析各组组内脊柱骨盆参数和L4和L5椎...  相似文献   

4.
腰椎崩裂和滑脱症   总被引:112,自引:0,他引:112  
腰椎崩裂和滑脱症腰椎崩裂系指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有缺损失去连接,也称峡部不连。多见于L4或L5。双侧椎弓崩裂不都伴有滑脱,如发生患椎向前滑移,则称为腰椎滑脱或又称真性滑脱。若无峡部崩裂而是椎间盘退行性或关节突骨关节病使关节突间关系改变失稳所致...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性变腰椎滑脱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34例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CT扫描片,侧位X线片上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及腰椎滑脱程度进行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方向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吴矢状位(P<0.0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也更为明显(P<0.05),小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P<0.01),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程度及小关节椎弓根角与腰椎滑脱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手术治疗中椎弓根置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因腰椎滑脱症行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62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的235例纳入退变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227例纳入峡部裂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1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椎弓根螺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程度。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14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组椎弓根置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0级318钉,Ⅰ级124钉,Ⅱ级28钉,峡部裂组椎弓根置钉对近端关节突的侵扰:0级116钉,Ⅰ级244钉,Ⅱ级94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050,P<0.001)。结论 两种不同类型的腰椎滑脱均发生了一定数量螺钉侵袭近端关节突关节的病例,但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术后螺钉侵扰关节突的概率和程度均明显高于退变性滑脱组病人,明显影响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峡部是指腰椎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之间最狭窄的部分。腰椎峡部裂(spondylolysis)又称腰椎峡部不连,系指椎骨与一侧或双侧的椎弓根或关节突间骨质连续性中断。如果同时椎体出现向前移动错位者,称之为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椎体滑脱。患者多为年轻男性,女性发病率为男性4倍,可发生在任何节段,好发L5,常发生于椎弓根下2.0~9.0mm,断端呈锯齿状或圆钝,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在1955年由Newman首先提出,他记载了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所产生具有完整椎弓的椎体的滑动。腰椎退变与退变性滑脱腰椎退变的病变基础是椎间盘,在其退变的基础上,脊椎的关节软骨、关节突及其韧带发生相关的变化,而出现神经根的压迫,腰椎的滑动。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9.
腰椎滑脱和腰椎滑脱症(续)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5 腰椎滑脱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应该明确的是大多数的腰椎滑脱是没有症状的 ,常在体检时无意中发现。临床上以下腰痛来就诊的患者 ,即使X线片上发现有峡部崩裂或腰椎滑脱 ,也不一定是引起该症状的原因。在Scott的报告中 ,先天性腰椎滑脱约占滑脱患者中的40 % ,退行性腰椎滑脱占 45% ,峡部病变等占 1 5%。先天性腰椎滑脱临床上少见 ,成人中常见的是腰椎峡部病变和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腰椎滑脱的类型、脊柱的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及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5.1 各种类型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5.1 .1 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退行性L4/5节段前滑脱患者为DLS组,年龄55.6±8.8岁,排除腰椎骨折及峡部不连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无滑脱及腰腿痛的其他疾病患者,年龄53.7±9.4岁。两组均行腰椎CT检查,在CT定位像上测量DLS组患者L4/5节段滑移距离及下位椎体矢状径,计算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在CT图像上测量两组L3/4、L4/5及L5/S1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比较分析;骨窗条件下观察DLS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按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并按不同退变等级分3组比较滑脱程度;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Taillard指数为0.1679±0.0365。DLS组L4/5关节突关节角为33.1°±12.2°,小于对照组的49.5°±1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DLS组与对照组L3/4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36.1°±9.1°与38.6°±8.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48.5°±13.0°与51.9°±13.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L4/5滑脱Taillard指数与其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相关性(r=0.065,P>0.05)。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为Ⅱ度4例,Ⅲ度23例,Ⅳ度33例,其滑脱Taillard指数分别为0.1837±0.0418、0.1723±0.0370和0.1589±0.0343,各组间滑脱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LS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明显小于非滑脱患者的相应节段,但关节突关节角度与DLS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76名正常人及173名因下腰痛而手术患者的X线平片、CT扫描及MRI资料进行分析以调查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对称性与某些腰椎疾患的联系。在76名正常对照者中有21人存在L4~5或L5~S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占27.6%,而在腰椎手术病人中则有84例,占48.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具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成人腰椎峡部裂椎体滑脱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峡部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及相应部位的椎板,是神经弓最薄弱之处,如果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之间无移位,则关节突间峡部的缺损称为峡部裂;峡部裂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双侧峡部裂可能产生患椎及以上脊柱的向前滑移,即为峡部裂性椎体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ISS),  相似文献   

13.
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综合症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综合症36例报告毕树祥,邹士文,丁文彩腰椎滑移是腰腿麻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因椎弓根峡部不连(真性)及退变(假性)滑脱或小关节新鲜,陈旧性损伤、脱位,表现失稳,造成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发生骨性或纤维性狭窄,压迫或刺激脊髓与神经...  相似文献   

14.
椎体融合器与RF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病,约占腰腿疼患者总数的5%,治疗方法较多。我院自1998年4月~2002年6月采用RF固定结合椎体融合器椎间融合治疗峡部型腰椎滑脱症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环锯前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寿勇  刘晓平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217-218,T002
环锯前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腰椎滑脱症丁寿勇,刘晓平,傅祖国,曾跃林,陈强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原因之一,占腰腿痛病人的4%~5% ̄[1,2]。自Kilian ̄[3]认定其临床本质以来,治疗方法很多。融合和固定不稳定的脊椎是目前公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12经CT检查确诊为L4椎体假性滑脱的30例作为滑脱组,纳入同期经CT检查无腰椎滑脱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椎体小关节角与椎弓根角。结果滑脱组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组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滑脱组左侧与右侧椎弓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矢状面不平衡无明显相关性,但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与关节面前倾是腰椎矢状面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椎体小关节的三维结构失衡是导致椎体矢状面不平衡的重要诱因,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54年,Killam发现并报告了4例发生于产后的脊椎滑脱患者并提出了脊柱滑脱的定义。Robert于1年后证明本病的病因为椎弓崩裂。腰椎椎弓峡部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单纯峡部裂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无意发现。峡部发生断裂后,受累脊柱运动节段骨性结构发生破坏,最终导致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下腰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随访156例峡部裂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男86例,女70例。所有患者因腰部不适或下腰痛而拍摄X线片,发现峡部裂或滑脱。依据Meyerding滑脱分级,峡部裂而无滑脱患者68例,Ⅰ度滑脱患者88例。全部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或不干预措施,观察病情的进展。依据Boxall等定义的滑脱进展指标,有40名患者,男24名,女16名,出现滑脱进展和椎间盘退变加重。[结果]随访时间3—9年,平均6.3年。椎体滑移增加程度为11%-30%(平均18.5%)。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降低45%-90%(平均72%)。采用x^2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的关联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与滑脱病理进展有显著关联性。[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在成年人中也有一定的进展,椎间盘的退变可能是滑脱病理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RF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不连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RF复位、椎管减压、峡部、上下关节突及部分椎板植骨内固定治疗30例。结果 30例滑脱均完全复位。骨性融合率100%。根部疼痛及日常功能情况分级,疗效优良率达90%。结论 RF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不连伴腰椎滑脱症,应常规作神经根探查;锥管减压须充分;有效的内固定,滑脱完全复位;有充分植骨床面积(峡部、上下关节突关节及部分椎板)和认真的植骨床粗糙面准备及植骨材料的适当放置,以获得骨性融合。这样才能保证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0.
腰椎滑脱是在遗传性发育不良基础上关节突间部遭受反复的应力所造成的[1],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2]。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腰椎滑脱症分类[3]是Wiltse-Newman-Maenab分类法,分为:(1)发育不良性;(2)峡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