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和尺神经运动支的解剖学研究,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恢复手内在肌功能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20例40侧近期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暴露正中神经、尺神经,测量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各项解剖学数据;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做定量分析,测算该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临床模拟操作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结果 正中神经第4肌支发出部位距离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连线(48.4±2.4)mm,入肌部位距离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连线(21.4±1.8)mm,可分离长度(27.1±1.2)mm,横径(1.2±0.2)mm,前后径(0.7±0.1)mm;尺神经的运动支和感觉支之间自然分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7.1±0.70)cm;组织切片及图片系统测得正中神经指浅屈肌第4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1378.9±107.9)条.结论 正中神经指浅屈肌第4肌支可修复尺神经运动支,以期恢复手内在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桡神经前臂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明确桡神经前臂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上肢标本47具,肉眼及放大镜下,于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约10cm处,肱肌与肱桡肌间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向远端分离出前臂各肌支至入肌点,观察各肌支数目及走行,以肱骨外上髁为测量起点,沿神经走行测量各肌支发出点、入肌点高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47具标本中,有35具(74.5%)桡神经深支走行与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基本吻合;各肌支数目不等,其中指伸肌支数目最多,平均4.6支,拇长伸肌支及示指伸肌支数目较少,平均仅为1.1支;有29具(61.7%)桡侧腕短伸肌支发自桡神经浅支,15具(31.9%)发自桡神经深支,3具(6.4%)与桡神经浅、深支一同发出。结论前臂于旋前位时,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近端7/10可作为桡神经深支的体表投影;指伸肌支、尺侧腕伸肌支及小指伸肌支长度较短及其发出点距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相对较近是医原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差别较大与其所支配肌肉的结构、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支起源差别较大可能与解剖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偏差有关。  相似文献   

3.
累及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尺骨茎突骨折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累及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桡骨远端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对12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患者,采用克氏针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尺骨茎突,同时采用骨锚修复下尺桡韧带深层结构在尺骨隐窝的止点,从而稳定桡尺远侧关节.结果 术后12例桡骨远端骨折及尺骨茎突骨折均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按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5例,中2例,差1例.结论 尺骨茎突在桡尺远侧关节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累及下尺桡韧带结构损伤的尺骨茎突骨折进行固定并重建韧带对稳定桡尺远侧关节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臻  李靖 《中华骨科杂志》2015,35(2):195-200
 桡骨远端是构成腕关节、下尺桡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正常人的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边缘长于掌侧缘,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掌倾角);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1.5 cm,故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尺倾角)。桡骨下端具有掌、背、桡、尺四个面,掌侧光滑凹陷,有旋前方肌附着;背侧凸起,有四个骨性腱沟,内有伸肌腱;桡侧面延长成茎突,有肱桡肌附着及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腱鞘;尺侧面构成下尺桡关节,为前臂旋转的枢纽。因此,当桡骨远端畸形、外伤或存在肿瘤行关节重建时,如骨关节重建不良或方法不合理,则可造成腕及手指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Sha K  Chen D  Wei H  Peng F  Fang Y  Wang T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210-213
目的 对尺神经手背支卡压引起腕尺侧痛的机理进行研究并探讨尺神经手背支卡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前臂部和腕部进行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在临床上诊治了13例尺神经手背支卡压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尺神经手背支在尺骨茎突以近5.6-6.8cm处尺侧腕屈肌(腱)深面内侧缘穿出,紧贴尺骨行走,在尺骨小头内侧分成2-3大支,其中的横支紧贴骨膜,横跨尺骨小头或绕经尺骨小头远端斜行向桡侧,腕关节活动和尺骨小头的位置改变极易对其造成损伤。临床发现患该症的患者尺骨小头远端或尺侧缘有一显著而局限的压痛点,其周围有局部的皮肤感觉改变。13个病例中,7例局部封闭,6例手术,其中9例随访4个月-1年,未见复发。结论 腕关节反复屈伸时尺神经手背支尤其是横支被牵拉和压迫是造成尺神经手背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临床上对腕尺侧痛并有皮肤感觉改变的病例,应考虑尺神经手背支卡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在伸肌腱深面贴骨间膜背侧下行至尺骨茎突上(1.6±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并分别与尺动脉腕背支、桡动脉腕背支吻合.腕背支近端较恒定地发出尺、桡侧骨皮支,其中尺侧骨皮支经伸肌间隙沿尺骨小头走行,沿途分出皮支和尺骨骨膜支.尺侧骨皮支长(1.4±0.7)cm,外径( 0.9±0.2)mm,可提供3.1cm×3.2cm×0.3cm尺骨远段背侧骨膜瓣.结论可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蒂设计尺骨远端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原因。方法: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7例,女58例;年龄17~74岁,平均42.3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伤后6~9个月(平均6.7个月)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CR片,检查下尺桡关节稳定性,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GW评分)对腕部进行功能评估。结果:85例获得6~9个月随访,平均6.7个月。19例有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不稳与放射学检查下尺桡关节情况之间无明显的联系。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12.37±5.899,稳定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6.85±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茎突是否骨折其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尺骨茎突骨折其下尺桡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明显成角或短缩畸形的桡骨远端骨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可能是造成下尺桡关节不稳、影响腕部功能的主要原因。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原因.方法: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7例,女58例;年龄17~74岁,平均42.3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伤后6~9个月(平均6.7个月)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CR片,检查下尺桡关节稳定性,采用Sarmiento改艮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GW评分)时腕部进行功能评估.结果:85例获得6~9个月随访,平均6.7个月.19例有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不稳与放射学检查下尺桡关节情况之间无明显的联系.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12.37±5.899,稳定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6.85±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茎突是否骨折其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尺骨茎突骨折其下尺桡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明显成角或短缩畸形的桡骨远端骨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可能是造成下尺桡关节不稳、影响腕部功能的主要原因.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掌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营养动脉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掌皮支在腕远横纹的“0”点近端(4 4 .9± 2 1.6)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 ,在该点近端 (18.6± 11.5 )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后 ,紧贴深筋膜和屈肌支持韧带浅面 ,越豆、舟顶间线的中、外 1/3交点至手掌。在“0”点远端 (8.2± 3 .4)mm处穿出掌腱膜。掌皮支干长 (4 9.7± 2 5 .2 )mm ,起点处宽 (1.2± 0 .9)mm。掌皮支主要分支有 3支者占 5 2 %(2 6侧 ) ,2支者 3 4% (17侧 ) ,1支者 14 % (7侧 ) ,它主要分布于手掌的大鱼际区和掌中区。桡、尺动脉发出营养支 (84.69% )与掌皮支干伴行后进入神经 ,掌浅弓发出营养支 (89.62 % )直接进入掌皮支的手掌部分支。结论 腕掌部手术应靠近尺侧作纵切口以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在伸肌腱深面贴骨间膜背侧下行至尺骨茎突上(1.6±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并分别与尺动脉腕背支、桡动脉腕背支吻合。腕背支近端较恒定地发出尺、桡侧骨皮支,其中尺侧骨皮支经伸肌间隙沿尺骨小头走行,沿途分出皮支和尺骨骨膜支。尺侧骨皮支长(1.4±0.7)cm,外径(0.9±0.2)mm,可提供3.1cm×3.2cm×0.3cm尺骨远段背侧骨膜瓣。结论:可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蒂设计尺骨远端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1.
交感神经刺激对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兴奋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和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颈交感神经兴奋在颈肩痛的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不同强度电流刺激大鼠颈交感神经后,用肌电图分别检测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潜伏期(latency,LAT)。结果电刺激大鼠颈交感神经能降低实验侧正中神经NCV,并使LAT延长,强度越大,NCV和LAT的变化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交感神经干受刺激可显著地降低其支配的周围神经的功能。周围神经功能降低程度与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强度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神经延长器延长周围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自制的神经延长架,每天分数次延长1mm,修复神经缺损10mm,9周后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延长段神经外膜血供基本正常,神经缺损修复后其神经刺激阈值与神经原位缝合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神经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观察,延长组和原位缝合组有基本正常组织结构,神经移植组有明显空泡变性,髓鞘凝固变性。结论 应用神经延长装置,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有效的延长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兔周围神经缺损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成年家兔36只,造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牵拉延长组(12只)、神经游离移植组(12只)和神经端端吻合组(12只),术后每周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第12、16、20周神经电生理测定,第20周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神经牵拉延长器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神经游离移植组无明显差别,优于神经经端端吻合组。结论:神经牵延器体外缓慢延长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预变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预变时间组移植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的不同预变时间组的尺神经作为移植神经,修复其正中神经的缺损。实验侧按移植神经预变时间的不同分为0、1、2、3、4、8周共6组,每组6只SD大鼠。移植后12周,检测实验侧趾屈肌群的张力、最大收缩力、再生神经的形态及神经轴突的截面积。结果用预变1周的尺神经修复正中神经后,其趾屈肌群的张力及最大收缩力的恢复率达到正常对照组的81.1%及85.9%。显微镜下观察,预变1周组和其它各时间组相比,其再生的神经轴突最多,发育最成熟。结论用预变1周的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其神经再生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不同预变性时间神经移植性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左侧腓总神经做移植供体,修复右侧腓总神经缺损。预变性时间分别为1、2、3周。术后分别于6、10周进行检测。通过电生理学,组织学计量,胫前肌指数和电镜超微结构来评价神经再生的结果。结果 预变性组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组织学,组织学计量,胫前肌指数优于新鲜神经移植,术后6周电镜可观察到有髓鞘发育良好的轴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因素,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疗效。方法:周围神经损伤186例186条,男146例,女40例;年龄10~67岁。尺神经32条,桡神经65条,正中神经根24条,坐骨神经19条,腓总神经18条,股神经9条,胫后神经11条,腋神经6条,肌皮神经2条。新鲜损伤I期缝合神经,缺损〉2.5cm的酌情行自体神经移植术。陈旧性损伤根据损伤情况分别行神经缝合术、神经移植、神经松解术。116条全断神经,其中76条采用肉眼下外膜缝合;18条显微镜下外膜缝合或束间固定加外膜缝合;22条行自体神经移植:移植神经取自腓肠神经19条,上臂内侧皮神经3条。神经部分断裂挫伤16条,行束间移植10条,肌桥吻合移植6条。神经挫伤、瘢痕粘连54条,行肉眼下外膜松解39条,显微镜下外膜加束膜松解15条。结果:上肢神经损伤中桡神经损伤修复优良率79.2%,尺神经优良率30.76%。下肢神经损伤中胫神经及股神经修复优良率83.1%和71.4%,腓总神经和坐骨神经优良率50%和42.8%。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应争取尽早手术修复,显微镜下外膜缝合能有效地预防神经挫伤引起的瘢痕粘连,当神经缺失〉2.5cm行自体神经移植术有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 体外试验检测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冈的重组腺病毒(Ad-HGF)对小鼠骨骼肌细胞的转染效率以及转染细胞对目的 蛋白的表达.化学玄细胞异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后,近、远端吻合口附近肌肉分别注射腺病毒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Ad-HGF),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对照,通过步态分析、肌肉湿重测定、轴突生长速率测定、神经电生理、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指标评价神经移植后再生效果.结果 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随着病毒滴度的增加,Ad-HGF对骨骼肌细胞的转染不断增加.骨骼肌细胞对目的 蛋白(HGF)的表达可以持续两周.大鼠动物实验术后16周,去细胞异体神经可以修复周罔神经缺损,同自体神经移植对比,肝细胞生长因子明显增强了去细胞异体神经的神经再生能力.结论 复合肝细胞生K因子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能促进神经轴突牛长速度,显著增加移植物内新生血管,满意修复一定长度周围神经缺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的效果,为解决直肠癌手术盆腔植物神经损伤所致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备用。制作比格犬盆腔内脏运动神经10mm缺损模型,分3组予以修复。A组:将BMSCs与胶原蛋白海绵混合移植于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共聚物(PLGA)导管中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桥接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段;B组:仅将胶原蛋白海绵移植于PLGA导管中桥接神经缺损段;C组: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移植段神经通过大体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扫描、轴突计数等方法评价各组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术后12周,PLGA导管基本吸收,各组再生神经均能通过缺损区长至神经远端,A组再生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结构与C组相近,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与PLGA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用于修复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效果好,与自体神经移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苏永宾 《中国骨伤》2004,17(3):189-190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过去长期以来都是肉眼下操作,进行简单的神经外膜缝合,因得不到神经束的精确对合,以致神经再生效果很差。近10余年来,我国的周围神经外科事业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大幅度的上升,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而有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周围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修复水平,丰富  相似文献   

20.
儿童桡神经损伤7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讨论儿童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8例儿童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伤因:66例为上肢骨折或脱位时合并神经损伤,其中肱骨下段骨折7例,肱骨髁上骨折37例,孟氏骨折或单纯桡骨头脱位18例,尺骨和/或桡骨骨折4例。12例为单纯神经损伤。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牵引18例,神经松解术38例,神经吻合术20例,肌腱转移功能重建术2例。结果42例随访2个月~26年,平均4年2个月。用Highet运动评定法评定,疗效为优者34例,优良率达81%。伤后3个月内治疗者优良率占96.5%,明显优于伤后6个月处理者的50%。结论儿童上肢骨折脱位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对开放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应尽快手术治疗。闭合性损伤在保守治疗1~3个月后功能无恢复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