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应用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将穿支血管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同时将皮瓣的皮下浅静脉与受区近端静脉吻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静脉危象,随访3~ 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较满意.3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7mm.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前臂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减少静脉危象的发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 结果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 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 22.0±15.0)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 mm.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章伟文  王欣  潘佳栋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423-1424
创面覆盖的方法有植皮和皮瓣移植2大类。一般情况下,对于无骨、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的创面可采取中厚断层皮片或全厚皮片植皮治疗;对于有深部组织外露或准备后期在同一部位行多次手术的创面则需行皮瓣移植治疗。皮片的存活主要依靠创面基底的毛细血管能顺利长入真皮层并提供血供,而皮瓣本身就有一套自主的供血系统,它同周围组织愈合的机理与创口愈合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4.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共20侧小腿,解剖观察腓动脉穿支数,测量各穿支穿出点与腓骨小头间距离、各穿支外径及血管蒂长度,并总结其规律性;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或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43例.结果:10具20侧标本腓动脉穿支数平均为(6.35±1.15)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cm,(13.4±0.90)cm,(17.2±1.13cm,(21.3±0.77)cm 4处,腓动脉穿支出现较恒定;上述四个位置穿支外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中,皮瓣完全成活4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腓动脉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管径较粗,血管蒂较长,是穿支皮瓣切取的合适部位.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临床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图像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测定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的正常参考值,确定常温下断指再植时限。方法:22例断指病人:常温缺血时间为3~lOh,年龄27~54岁;分别于近、远端取小静脉组织标本,4%福尔马林固定24h,常规石蜡切片、Feulgen染色、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核DNA含量。结果:常温下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在缺血10h内无明显下降,所接手指全部成活。结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为27.18~32.08时有断指再植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采用微型骨锚钉与经骨隧道加压缝合对伸肌腱止点撕脱的拇指锤状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65例拇指锤状指病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30例行锚钉固定术,35例行经骨隧道加压缝合.术后全部患者均进行0.5~5年的随访,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价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微型骨锚钉组中优17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00%,经骨隧道加压缝合组中优10例、良8例、可10例、差7例,优良率为51.4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8,P<0.05).结论 采用微型骨锚钉较经骨隧道加压缝合治疗拇指锤状指疗效更确实,采用微型骨锚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拇指锤状指,具有操作简单、肌腱修复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微型骨锚一期重建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应用微型骨锚对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手术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5月,对11例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完全损伤的患者,采用Mitek micro微型带线骨锚一期植入第一掌骨头或拇指近节指骨基底侧方尺侧副韧带断裂的附着处,用锚尾部的缝合线缝合撕脱的侧副韧带重建起止点.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2.4年.按Saetta标准评定: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0.9%.X线片显示骨锚未见松动、脱落.结论 应用骨锚对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手术修补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容易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二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拇指背侧软组织缺损8例,拇指掌侧皮肤缺损11例,利用扇形血管神经筋膜蒂的第二掌指背岛状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其中急诊手术5例,急诊延迟手术14例。结果19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5例经10—3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4例尚在随访中。结论宽阔的筋膜蒂血运丰富,岛状瓣呈扇形旋转幅度较大,不产生扭转,成活率高,术后皮肤感觉恢复较佳。  相似文献   
9.
清创术对手部创面细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清创过程对开放性手外创面常见污染细菌种类的影响。方法:200例开放性手外伤,于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关闭伤口前分四次取材,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消创后及关闭伤口前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1.5%(143/200),74.0%(148/200),33.5%(67/200)及25.50%(51/200)。术后伤口感染率为3.5%(7/200)。结论:开放性手外创伤面菌种分布广泛,彻底的清创及保持手术室常用器具的清洁是降低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患指,先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Mitek mcro微型骨锚植人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结果 6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1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4例,良2例。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操作简便,易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