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背景:有关视交叉池的显微观测指标不完善。目的:探讨视交叉池的境界、池内各结构测值、特征及临床意义。设计:抽样调查。地点及对象:在咸宁学院医学院手术显微镜室观测制备好的视交叉池,男16例,女4例,估计年龄30-60岁。干预:在手术显微镜下剔除额叶,保留其额叶下面的软脑膜、蛛网膜及鞍区周围的结构,观察、测量视交叉池的境界及池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及相关值。主要观察指标:视交叉池境界、池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特征及相关值。结果:视交叉池是由视神经之间、视交叉和鞍膈上面相互延伸的蛛网膜所围成。在池内,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侧长度为(9.89&;#177;2.63)mm,厚度为(2.96&;#177;0.82)mm。视交叉前后径为(10.87&;#177;1.63)mm,左右径为(13.38&;#177;1.52)mm,厚度为(4.68&;#177;0.72)mm;视交叉正常型10例,占50%;前置型7例,占35%;后置型3例,占15%。垂体柄长度为(5.98&;#177;2.7)mm,前后径为(1.59&;#177;0.42)mm,左右径为(1.96&;#177;0.44)mm。纤维网直径小于0.06mm。结论:视交叉池内结构以视交叉中心,前续视神经,后邻垂体柄,下隔鞍膈邻脑垂体等;池内各结构借纤维网和缠结在纤维网上的小血管彼此牵连;故使池内结构显得非常复杂。在鞍区手术中应重点保护好视神经和视交叉及池内血管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和端端吻合的效果,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取日本成年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术后1,3个月组两组各7只。所有兔右侧面区切断面神经上颊支,其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侧壁,行端侧神经吻合;左侧面区也切断面神经上颊支,断端间行端端神经吻合。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时做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材作组织学检测评估其神经再生情况。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发电位潜伏期: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短于术后1个月[(1.93&;#177;0.11),(2.68&;#177;0.35)ms;(2.35&;#177;0.07),(4.65&;#177;0.78)ms,P〈0.05]。②波幅: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高于术后1个月[(9.95&;#177;1.27),(7.12&;#177;1.16)mV;(5.41&;#177;1.40),(1.99&;#177;0.41)mV,P〈0.051。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快于术后1个月[(40.93&;#177;6.19),(29.56&;#177;4.16)m/s;(34.27&;#177;7.23)(20.86&;#177;5.21)m/s,P〈0.051。④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大于右侧[(3.78&;#177;0.52),(2.33&;#177;0.28)μm;(6.25&;#177;0.69),(4.06&;#177;0.73)μm,P〈0.05]。⑤再生神经纤维:术后l,3个月组兔左侧均多于右侧[(637.05&;#177;94.06),(216.33&;#177;35.20)根;(1442.33&;#177;86.34)。(605.83&;#177;143.58)根,P〈0.051。结论:正常神经能发出侧芽通过端侧吻合长入缺损面神经的远残端、使失神经支配面肌再神经化,面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比端端吻合的效果差,但行端侧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电视教材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作用,但就如何合理使用,近期和远期效果怎样,如何建立学科自身的视听教学法等方面正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探讨的内容。笔者试图用拉丁方实验分析的方法,来测定电视教材在4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中的差异,希望通过这种研究能比较客观地评价电视教材在形态学教学中的作用,为今后正确合理地使用电视教材作出理论根据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额眉部除皱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额眉部除皱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0个成人颅骨和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和观测了额眉部与除皱术有关的组织结构。结果:眶上和滑车上切迹(孔)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2.8mm±5.3mm和16.5mm±2.8mm,至眶上缘的距离分别为3.5mm±1.4mm和3.2mm±1.5mm。额眉部薄的皮下组织与皮肤和深面的肌组织连接紧密,肌组织与深面的额骨外膜以疏松组织相连,其内走行有眶上、滑车上、颞浅和面血管神经支。眶上动脉神经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几近垂直上行,其入肌点是眶上缘上方1.4cm±0.3cm;滑车上动脉神经行于内眦与额正中线之际上1cm点连线的深面,分支入肌点在该线的上2/3部;颞浅动脉额支从鬓角穿出行向额肌,入肌点是外眦上方4.5cm±0.8cm。面神经颞支行于额支动脉的下方,在额肌与眼轮匝肌交角处先交织成网,由网再分支入肌。结论:额眉部除皱术宜于额肌下分离,避免损伤相关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前,用闭管前口区神经阻滞法,预防闭孔神经反射。方法 经尿道电切膀胱侧壁肿瘤32例,随机分两组(各16例),Ⅰ组于术前在闭管前口区阻滞闭孔神经,Ⅱ组作为对照,在闭管内阻滞闭孔神经。结果 在Ⅰ组,未出现神经反射,无并发症。在Ⅱ组,有2例出现神经反射,2例并发出血(各占12.5%)。结论 闭管前口区阻滞法较闭管内阻滞法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6.
桡掌肌一例     
钱月楼 《解剖学杂志》2005,28(4):M0004-M0004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最宽13mm,长6.2cm;肌健长7.0cm,宽1.6mm,肌总长13.2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  相似文献   
7.
肌筋膜管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筋膜管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2/07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切去其双侧面神经上颊支0.5cm作为动物模型。肌筋膜管桥接组:以肌筋膜管桥接右侧面神经颊支的缺损:外膜直接缝合组:左侧面神经颊支被直接缝合,分别于术后5和8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组织学观察等,以比较两组(侧)面神经颊支的再生情况。 结果:实验白兔24只均纳入结果分析。①术后5和8周形态及组织学观察显示肌筋膜管桥接组瘢痕明显少于神经直接缝合的对照组。②术后5周时组织图像分析显示桥接段再生有髓轴突数目和再生(恢复)率,肌筋膜管桥接组明显优于神经直接缝合组[肌筋膜管桥接组:(1032&;#177;234)根/片和(23.72&;#177;7.26)%,外膜直接缝合组:(678&;#177;193)根/片和(15.70&;#177;5.23)%,t=2.52,P〈0.01]。③术后8周时电生理检测两组桥接段再生轴突的电传导速度显示肌筋膜管桥接组明显快于神经直接缝合组[肌筋膜管桥接组:(17.69&;#177;0.14)m/s;外膜直接缝合组:(14.82&;#177;0.12)m/s,t=2.390.P〈0.01]。 结论:在面神经损伤修复术中,肌筋膜管桥接治疗神经缺损的效果好于神经张力下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8.
在局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抓住本学科是一门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层次及联属关系等的学科特点、突出局部解剖板图的教学作用,运用边描绘教学板图边讲解的方式,收到了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的效果。 一、板图能给学生以“动”感 局解课堂教学中描绘板图优于教学挂图,挂图是“静”图,描绘板图则尤如在黑板上“解剖尸体”是“动”的过程,动的事物容易抓住学生的视线,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描绘时先以寥寥数笔快速勾勒出人体局部的轮廓:在教师笔下当某根神经  相似文献   
9.
自体变性骨骼肌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背景:面神经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采用较多的有带蒂颈肌移植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术等修复面神经缺损,恢复面肌的功能,但上述方法均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寻求一种新的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体变性骨骼肌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学教研室和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4/09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3组:A组8只以自体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B组8只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6只作为正常对照。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8mm为模型,术后20周分别对各组实验动物的上颊支神经(含移植体)及其支配的面肌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及形态学图像观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电生理学检测:在神经干动作电位,面肌复合动作电位,神经传导速度3项对应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5)。形态学图像分析:神经纤维数:A组(2559&;#177;1683)条.B组(2658&;#177;1295)条,C组(3253&;#177;1564)条;神经纤维直径:A组(4.01&;#177;0.88)μm,B组(4.26&;#177;0.77)μm,C组(4.98&;#177;0.72)μm,再生神经纤维的平均密度:A组(220士30)条/0.01389mm^2,B组(233&;#177;32)条/0.01389mm^2.C组(315&;#177;27)条/0.01389mm^2,以上3项形态学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其实验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掌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营养动脉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掌皮支在腕远横纹的“0”点近端(4 4 .9± 2 1.6)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 ,在该点近端 (18.6± 11.5 )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后 ,紧贴深筋膜和屈肌支持韧带浅面 ,越豆、舟顶间线的中、外 1/3交点至手掌。在“0”点远端 (8.2± 3 .4)mm处穿出掌腱膜。掌皮支干长 (4 9.7± 2 5 .2 )mm ,起点处宽 (1.2± 0 .9)mm。掌皮支主要分支有 3支者占 5 2 %(2 6侧 ) ,2支者 3 4% (17侧 ) ,1支者 14 % (7侧 ) ,它主要分布于手掌的大鱼际区和掌中区。桡、尺动脉发出营养支 (84.69% )与掌皮支干伴行后进入神经 ,掌浅弓发出营养支 (89.62 % )直接进入掌皮支的手掌部分支。结论 腕掌部手术应靠近尺侧作纵切口以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